——巴勃罗·聂鲁达
被誉为拉丁美洲红色歌手的巴勃罗·聂鲁达,其少年儿童时期很不幸,很小就失去了母亲,而且生活贫困。对于有志气有出息的孩子来说,困难反而更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巴勃罗·聂鲁达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孩子们从聂鲁达的人生经历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巴勃罗·聂鲁达原名弗塔利·里卡尔多·雷耶斯·代索阿尔托,1904年出生在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聂鲁达祖辈住在乡下,以农为生,种植葡萄和酿酒。聂鲁达的父亲原先也在乡下种地,后来迁居帕拉尔城,为铁路职工。聂鲁达的母亲是小学教师。非常不幸的是,聂鲁达刚刚出生一个月母亲就去世了。尽管没有母亲,家里又很穷,当地学校的条件又很差,但聂鲁达似乎从小对书就有一种痴迷,酷爱读书。胸怀大志,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他发愤学习,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很小就练习写作,竟然不满13岁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不满14岁就开始不断发表诗歌;15岁时,他参加省级文艺比赛,居然获得第三名;16岁时他又在特穆哥城诗歌大赛中获得头奖,并被选为特穆哥城学生文学协会主席。从此,他用巴勃罗·聂鲁达的笔名进行创作。
17岁时,聂鲁达中学毕业,去首都圣地亚哥,进入师范学院攻读法文。同年,聂鲁达在智利学联举办的文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8岁时,聂鲁达的诗歌在乌拉圭发表。19岁时,聂鲁达的第一部诗歌集出版。20岁时,聂鲁达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出版,引起文坛瞩目,从此正式登上诗坛。
不料,此时聂鲁达的文学创作活动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聂鲁达20岁时由于放弃大学学习,使父亲更加生气,中断了对他的生活费的供给,加上智利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聂鲁达迫于生活,决定走出国门。1927年,聂鲁达在外交部长的关照下,谋得了智利驻缅甸领事的职务,得以解决温饱。接着,聂鲁达先后担任过驻锡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阿根廷、西班牙、法国、墨西哥等国的领事和驻法国大使等职务。这种经历使他了解了各地的生活风俗和社会政治状况,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这期间,他先后写作了《地球上的居所》《西班牙在我心中》《献给玻利瓦利的一支歌》《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献给红军一支歌、庆祝到达德国边境》等出色诗篇。
1945年,聂鲁达被选为智利国会会员,并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金。这一年,聂鲁达加入共产党。1948年,智利政局发生变化,聂鲁达遭通缉,他被迫转入地下。在此期间聂鲁达写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漫歌集》。《漫歌集》被称为拉丁美洲的史诗,《漫歌集》中包括了不少名篇,如《马楚·比楚高峰》《伐木者,醒醒吧》和《逃亡者》等。这部诗集是聂鲁达诗歌创作的高峰。
1949年,聂鲁达被迫逃亡国外,他奔走于世界各地,投身于保卫和平运动,被选进世界和平理事会,并获得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
1951—1952年,聂鲁达曾来中国访问,发表题为《向中国致敬》的诗歌。
1953年,智利政府撤销了对聂鲁达的通缉令,聂鲁达回到圣地亚哥。
此后,聂鲁达多次出国访问,应邀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同时,聂鲁达出版了《元素之歌》《新元素之歌》《葡萄和风》等诗集。
1957年,聂鲁达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这一年,他再次来中国访问。此后,聂鲁达发表的作品有《黑岛札记》《在匈牙利进餐》《岛的艺术》《沙漠之家》等。
1968年,聂鲁达出版了《聂鲁达全集》。
1970年,聂鲁达被智利共产党推荐为总统候选人。
1971年,瑞典文学院授予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