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L.M.辛格
现在全世界研究儿童少年教育工作的专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儿童少年的学龄前教育极其重要,它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因为儿童少年的学龄前期,也就是六七岁以前,是一个人个性品格和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始形成兴趣、爱好和朦胧理想的重要阶段。有些人可能还不大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让他们吃好、喝好、睡好,保障他们身体好就行了,至于培养教育的问题,等他们上学以后再说吧。事实证明,这种放弃学龄前教育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妥的。这就是说,孩子们在学龄前染上的毛病,在成长的道路上就可能成为障碍,甚至使之失去成才的希望。反过来,如果孩子们在学龄前具备了某种比较好的素质,就为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孩子们出生以后,特别是两三岁以前,就要注意采取各种恰当的方法给以引导和培养。这种引导和培养不在于孩子们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尽可能地造成一种比较好的趋势。这种学龄前的引导和培养是绝对必要的,做好了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英国科学家、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理查德·L.M.辛格的情况,以供参考。
理查德·L.M.辛格1914年出生在英国著名的海港城市利物浦。他的父亲是证券经纪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两个都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他们既给孩子以深深的爱,又对孩子严格要求,从不娇宠孩子。他们很懂得一些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平日里他们不管多忙,总是想尽办法并利用各种恰当的机会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影响。
利物浦濒临爱尔兰海,是一座古城,城里有许多富有艺术特色和历史风格的中世纪建筑物。他们经常带着小辛格流连于那些古建筑物之中,并同小辛格谈古论今,小辛格渐渐地看得津津有味,也听得入迷,无形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似乎从小就产生了一种模模糊糊的历史责任感,常常若有所思地提出一些涉及人类历史方面的问题。
利物浦这座海滨城市有广阔、美丽的海滩。每当夕阳西下时,就有许多人在海滩漫步,欣赏那迷人的风光;许多名人、学者则谈天说地,探讨各种问题。小辛格的父母更不会放过这个让小辛格见世面、开眼界的大好机会,每每带着小辛格出入其间,使小辛格也成为那里的常客。没有多久,小辛格渐渐地专注于名人、学者的谈话,被他们有趣的话题和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深深吸引。他总是情不自禁地紧紧跟随在他们身边,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津津有味地聆听着,似乎不肯放过每一句话,要把他们的字字句句牢记心间。有时候,小辛格竟然还会勇敢地向名人、学者们提出一些问题。渐渐地,小辛格那敏锐的思维能力开始使名人、学者们大为惊讶,因此也就很愿意耐心地向他讲解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可以说,利物浦海滩成了小辛格上学前的第一所“学校”,那里就是他的“课堂”,他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海滨学校”使小辛格受到了一种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文化陶冶,孕育了他的一种“学习”和“文化”的意识和素质。这对于小辛格的成长发展,意义非同寻常。正因为如此,小辛格一进入小学,就表现出了与一般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学习认真,目标明确,而且善于独立思考;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辛格15岁时,考入久负盛名的曼彻斯特学院。少年时期的辛格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认真,一丝不苟,对知识的渴求简直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他对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尤为认真,从不允许自己在任何问题上有丝毫的疏忽大意。他对每一个定理、定律、概念都要反复论证和思考,直到完全理解并能融会贯通。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演算大量的补充习题,以巩固和丰富所学的知识,并且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
难能可贵的是,辛格很注意全面发展,对人文各科也兴趣浓厚,博览群书。由于文科和理科具有互补效应,可以相得益彰,所以辛格掌握的知识不仅丰富、牢固,而且能够运用自如。让人有点儿难以置信的是,辛格这个理科高才生17岁时,竟获得了剑桥大学三育学院古典文学奖金。
不久,辛格确定了主攻方向,他最大的愿望是献身生物化学的研究。这也同他小时候受到的良好影响有关。辛格很小的时候,就听他的叔父说过多次,要把人类从许多危险的疾病中拯救出来,就要发展医学,而生物化学则是医学的基础。生物化学能够探索人类生命现象的诞生和结束的原因和过程,也能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由此可见,辛格为人类造福的献身精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萌生了。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传染性疾病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和折磨,并且夺取了许许多多人的宝贵生命。只有到了抗菌素药物诞生以后,对各种传染病才有了有效的防治手段。这里面就有辛格的功劳。
1941年,辛格和阿切尔·J.P.马丁一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了七八年时间,经过不懈的探索研究,终于发明了轰动世界生物化学界的分溶层析法,从此使抗菌素的产量迅速增加,从而价格不断下降,使人们比较容易得到这种救命的药物了。辛格为了研究抗菌素,几乎耗尽了他的青春年华,实现了为科学事业、为人类利益献身的崇高理想。
除此之外,辛格一生还有多种突出成就。
辛格一生治学极为严谨,研究工作极为刻苦。为了证实某项理论的正确性,他总是百折不挠,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地做实验,直到达到理想的结果才肯罢休。
辛格一生为人非常谦虚。他从不谈论自己,更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他的许多研究成果,连他的一些知心好友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即使仅仅才38岁就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也平静如常,一点儿也不声张。
辛格品格优秀,非常乐于助人,但他无论帮助了谁都从不声张,许许多多受到辛格资助过的人,始终都不知道是辛格帮助了他们。
辛格一生淡泊名利,更不把虚荣放在心上,甚至对于皇家邀请他去做客这样的当时被认为“超级”的荣誉,他也漫不经心。
总之,辛格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他受到人们极大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