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T.西博格
俗话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话道出了一种普遍性的历史事实,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概括。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在众多的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之中,绝大多数出生于一般家庭,其中大多数出生于贫困家庭或非常贫困家庭。为什么呢?因为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原野山谷甚至悬崖绝壁才能长出劲松。人生之路从来都不会事事如意,挫折和苦难在所难免;成才之路尤其如此。要使孩子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气馁,面对困难和曲折百折不挠,并且把挫折、困难和失败转变为一种挑战,就得从孩提时候做起,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磨炼。只有经过这种切实的思想准备和意志磨炼,今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是,认识到了是否能够做到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许多人虽然知道了这个道理,但实践起来不免“心慈手软”,导致认识与实践相脱离。具有远见卓识的父母、老师和相关人员绝不应该这样。傅雷教子的过分严厉历来为人诟病,傅雷自己后来也深感“内疚”,但即使是为苛严所“害”的傅聪也承认它们的合理性和效益。所以即使是傅雷教育傅聪的情况,刨去一些过分的“外壳”,其合理“内核”仍然是宝贵的经验,否则就出不来钢琴家傅聪。
现在我们国家的情况令人忧虑。不管是有条件还是没条件的父母,都千方百计为孩子们创造过于优越的条件,使孩子们难以有困难和挫折的体验,因此相对脆弱,抗“打击”的能力很差。但是也有一些有见地的真心而理性的爱孩子的父母则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经受一些逆境教育,让他们去吃点儿苦,受点儿累,甚至遭受一点儿挫折和委屈。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美国科学家、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伦·T.西博格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上第二颗原子弹在日本九州长崎爆炸,事情虽有些“残酷”,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日本军国主义那时候仍然拒绝投降,负隅顽抗),从而结束了给全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减少了战争造成的伤亡。这颗原子弹是一颗钚弹。钚这种放射性元素就是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格伦·T.西博格发现的。
1940年以前,铀元素一直被认为是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个元素,即92号元素。1940年,西博格和艾德温·麦克米伦合作,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自制的粒子回旋加速器,进行铀的轰击实验,得到了两种新元素镎和钚。钚成为当时制造原子弹最重要的一种元素。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这一年,西博格只有28岁。
1942年,美国政府由原子能委员会出面,聘请西博格担任美国军方在芝加哥大学筹建的冶金实验室化学分析主任。这一年9月,西博格运用超微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在世界上第一次从化合物中提取出一克纯钚。
1943年,西博格由于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制成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聘请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9名委员之一。
加利福尼亚大学也由于出了西博格和麦克米伦这两位杰出的科学家而声名显赫,成为美国研究实用科学的四大学府之一。
西博格和他的助手们一起,为伟大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一下子增添了9种新元素。这就是镎、钚、镅、锔、锫、锎、锿、镄、钔。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对于西博格的贡献,这么赞誉一点儿都不为过。但西博格却非常谦虚,他认为人们对他的称赞显然过头了。
1945年,西博格被芝加哥青年联合会选举为“最出色的芝加哥大学的青年人”。这一年,西博格33岁。
1946年,《化学与技术新闻》杂志举办投票选举国际科学家活动,西博格被公推为这一年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这一年西博格34岁。
1947年,西博格被美国青年联合会选为美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这一年西博格35岁。
1948年,西博格当选为科学国际委员。
1951年,西博格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西博格的成就如此巨大,西博格的人生如此辉煌!
但西博格小时候是个穷孩子。然而他却是一个有志气的穷孩子。
格伦·T.西博格1912年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的一个采矿小城镇。西博格的祖父是瑞典人,西博格的母亲17岁时才移居美国。西博格小时候家庭经济相当贫困,一直无力上学。他直到10岁的时候,才得以进入小学学习,而且一边上学,一边还得承担起支持家庭生活的责任。他不得不在课余时间设法找点活儿干,比如到高尔夫球场去做捡球童,以挣得一点儿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不久,西博格一家又为生活所迫,迁居到西海岸洛杉矶附近的霍姆加登斯,家庭经济状况仍然十分拮据。然而,可喜的是,这样一种不利的社会境遇和生存环境,竟成了小西博格与命运搏斗、锻炼自己的一种机遇。中国有一句俗话:“饥寒起盗心。”确实,困难的家境有可能造就出懒汉、无赖和颓唐者,甚至流氓、小偷和抢劫犯,正如孔子说的那样:“小人穷斯滥也。”一穷就胡作非为。所以,在不利的情况下,关键是家长和相关人员的自尊、自爱、自强和自立,做出一个好样子给孩子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这是一种浩然正气,也可以叫志气。西博格的家人正是具备这种正气,这种素质。他们穷而刚正、穷而有志、穷而奋发。他们忍着饥寒,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劳动,并不断教导和鼓励小西博格也这样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境和家里人的言传身教,使西博格早熟、早立志、早奋发。他从小学习、劳动两不误,两方面都做得呱呱叫。西博格异常勤奋、异常刻苦。他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小学毕业了。
西博格进入中学以后,更加感到上学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刻苦奋发地学习,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出了名的优等生。在中学时期,西博格已经对物理和化学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由于他成绩优异,求知欲望又极其强烈,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他便从多方面找书读,如饥似渴地自学。
十分可贵的是,西博格懂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绝不是个书呆子式的学生,知道努力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他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他还参加了学校足球队,并且是主力队员。这使他身体健壮,精力充沛,不仅能够胜任当时繁重的学习,也为后来从事更加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学时期,西博格仍然要抽出时间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挣点儿钱补贴家用。
西博格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后,艰巨的学习任务和贫困的生活状况,仍然同时摆在他的面前,他一面用功学习,一面在一家公司的实验室里勤奋地担任助理实验员,挣些钱维持学习和生活费用开支。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西博格当上了助教,有了正式的工资收入,这才不用再为生计到处奔波劳碌了,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创造丰功伟绩的事业中去。
西博格的成功,为千千万万的家长、老师以及从事儿童少年工作的人上了生动感人的一课,也为亿万儿童少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