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
中国有句俗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话被用来解释一些始料不及的偶然现象。哲学家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交叉点,说明偶然性并非完全偶然。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惊喜”现象其实并非天上掉馅饼,它们仍然毫无例外地包含着人们的努力。同时,这一现象也提示人们,对于有些事情,不必刻意追求,只管努力就是。只要努力了,也许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美国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在30岁以前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和从事写作、当作家联系在一起过,以后却成了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成为美国所谓“南方文学”流派的代表,甚至登上诺贝尔奖的宝座,俨然是世界文坛上一颗令人瞩目的文学之星,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个写照。这似乎也给那些盼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们和相关人员某些启示。
威廉·福克纳1897年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奥克斯福镇,一共兄弟4个,他排行老大。曾祖父是个庄园主,颇有家财。但后来家道中落,威廉·福克纳出生时,家里只有开马行和五金店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福克纳上小学时就不得不帮父亲干些零活,以助家庭一臂之力。
福克纳似乎不是个读书的料,他不喜欢正规教育,经常逃学,因此,他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是个肄业中学生。
福克纳好动,喜欢冒险,对打仗什么的倒是很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福克纳以为机会已到,便自愿报名参加加拿大皇家空军,准备赴欧洲作战。一个美国人竟然跑到外国军队里去了,可见他真是对打仗情有独钟。但是很可惜,没等到他训练完毕,战争就结束了。福克纳深感遗憾。
美国这个国家大概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说得尖刻一点,就是对外扩张、称王称霸的需要),对军人非常照顾。美国甚至规定,复员军人没有中学文凭就可以不用考试,直接上大学学习。福克纳就是因为当过几天兵,便以这种特殊身份进入密西西比大学学习。但他对大学生活仍然很不习惯,第二年就退学了。
没想到福克纳的曾祖父是个文学爱好者,还写过小说,所以家里藏书很多,闲着没事的福克纳喜欢读家里的藏书。这个不爱上学的年轻人,对书却情有独钟,读书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当他读遍家里的藏书以后,又从朋友家里借来大量书籍继续阅读,其中有许多法国、英国和美国作家的文学作品。福克纳自己后来说:“通过没有指导与毫无联系的阅读,提高了自己。”
福克纳确实从未想到要搞什么写作,他整天为生活到处奔波,先后当过油漆工、锅炉工、船员和邮局职员等。然而,文学来自生活,恰恰是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1926年,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福克纳认识了美国著名作家休伍德·安德生,而且两人竟然交上了朋友,日后便常常在一起聊天,高兴时喝上几杯,其中也少不了谈谈文学与创作。就这样,福克纳受到休伍德·安德生的影响,渐渐地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觉得这活儿蛮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个作家倒挺合我的胃口。”于是他就大胆地写起来。
福克纳把自己关在一间房子里3个星期没有露面,安德生感到奇怪,便找上门来,只见福克纳头也不抬,正全神贯注地伏案疾书呢。安德生大吃一惊,只说了一声“我的上帝”,转身就走了。
福克纳白天要干12个小时的力气活,下班回到家就埋头写作,经过6个星期的时间,竟奇迹般地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福克纳的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繁重的劳动和整夜的写作,累得福克纳面黄肌瘦,像是生了一场大病。就是这一次拼命,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经过安德生的帮助出版了,福克纳从此登上了文坛。
但福克纳的早期作品并不受欢迎,很少有人阅读,这使他深感痛苦和惶惑。只有这时候,福克纳才真正明白了文学创作并非易事,也绝无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发愤图强地往前走。
1929年,福克纳经过多方努力准备,重整旗鼓,运用多种现代派技巧,写出了小说《沙多里斯》。从此,他决心以生他养他的家乡作为园地,描写美国南方的生活。不久,福克纳写出了意识流小说《喧闹与躁动》。这部小说先后5次易稿,而且出版15年后,他又重写了一遍。此后,福克纳连续写作了《我弥留之际》等10多部长篇小说和几十部短篇小说,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规模庞大,人物众多,时间跨度200年。“世系”中的每一部小说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福克纳把这个“世系”称之为一部编年史,代表整个美国南方。
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他喜欢文学,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他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非常顽强和刻苦,他有写作才能。没有这些,就没有福克纳。
福克纳的作品内容,概括地说,描写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变态和丑恶。福克纳的小说的写作方法,运用了现代派小说的各种技巧,时序颠倒错乱,叙述角度不断变换,文体冗长、晦涩、朦胧,令人眼花缭乱。福克纳坦率承认,要读懂他的作品,至少得读4遍以上。
福克纳是个复杂的作家,世人对他争论颇多。他的作品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并得到很高评价,使他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欧洲、苏联、日本等地先后掀起了研究福克纳作品的热潮。
福克纳对别人的褒贬采取泰然的态度,任人评说,自己从不发表意见。
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福克纳到华盛顿担任“人与人之间计划”作家协会主席。
1962年,福克纳去世。
对于福克纳的评论仍在继续,仍然是一方面评价极高(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是不大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