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赫尔曼·米勒
希腊神话中有位塞浦路斯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擅长和痴迷雕刻,甚至于热恋着自己雕刻的少女塑像。爱神阿佛洛狄忒见皮格马利翁如此真挚,就赋予少女塑像以生命,使皮格马利翁与之结为夫妇。这就是说,皮格马利翁的热恋和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意向使无生命的少女塑像有了生命。也许是受到这一启示,在学校的教育中有一种教育方法,老师对某些学生寄予深切的希望,对他们抱有暗含的期待。这些学生在老师这种深切的希望和暗含的期待的鼓舞与激励之下,他们的智力会像老师所希望和期待的那样得到发挥,成绩得到提高。心理学把教育过程中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实践证明,这种心理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所以家长、教师或相关人员,如果善于把自己的希望和期待,以各种恰当有力的方式和途径传递给孩子,使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就有可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智能和力量,从而使他们有所作为。瑞士科学家、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获得者保尔·赫尔曼·米勒的情况就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保尔·赫尔曼·米勒1899年出生在瑞士的奥尔坦村,他的父亲是个铁路雇员,文化程度不高。米勒的家在农村,他从小在农村中长大。米勒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既没有条件也不愿意娇宠他。小米勒几岁的时候就天天跟着大人下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父母不给他沉重的担子,但也多少让他承担一点儿责任。这种态度和方法对小米勒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不仅从小就获得了不少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从小就培养了他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生活的局外人和享受者,而是生活的一员和参与者。
米勒的家乡有一条爱尔河流过,那里景色宜人,作物茂盛,本来是个既美丽又富饶的地方。但是很可惜,那里经常发生虫灾,常常眼看着好端端的庄稼被害虫无情吞噬而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家家户户唉声叹气。小米勒的家里人和农民既失望又烦忧地说:“治虫子的药都用遍了,可一点儿也不见效,这可怎么办呢?”有的人说:“听说中国人有一种‘以毒攻毒’的好办法,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子呢?”还有的人说:“中国人是人,我们也是人,我们就这么笨,就想不出一种对付虫子的好办法来吗?”说完又是一阵叹息。农民们的这些话深深地印进了小米勒的脑子里,也重重地撞击着他的心。他觉得叔叔大爷们的那些话好像是冲他说的,对他寄托着希望。于是,在小米勒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努力制出一种有效的农药来,消灭虫害,为农民叔叔大爷们排忧解难。
大人们的那些忧虑,他们发出的那些叹息,竟会成为一种暗含的期待,这只有对于像米勒这种富于同情心、富于志气和富于使命感、责任感的孩子才有可能。
米勒由于受到激励,学习特别用功。可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米勒中学毕业以后就再也上不起学了。为此,米勒不得不去一家公司的实验室里做打杂的工作,这一干就是两年。这两年的工作虽然艰难,但米勒的收获不小:一方面,两年的工作经历丰富了米勒的知识,提高了他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他积攒了一笔钱,又可以继续上学了。
1919年,米勒考入巴塞尔大学化学院,主攻化学,兼及物理化学和植物学。由于米勒胸怀坚定的志向和理想,学习十分努力,成绩非常优秀。1925年,米勒获得博士学位,被一家化学公司聘为药剂师。从此,米勒正式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研究生涯。
米勒首先对植物染料和天然鞣化剂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打下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935年,米勒开始了合成杀虫药剂的研究。这时,米勒收到妹妹从家乡寄来的信,说那里又发生了严重的虫灾。这对米勒又是一个新的很大的刺激,而且使他猛然想起了家里人和农民们说的中国人“以毒攻毒”的话来。他决心发明一种杀虫药物,帮助乡亲们。
米勒埋头研究了整整3年,对几百种药物进行了试验,但仍然毫无结果。然而,米勒毫不气馁,决心继续进行试验。1939年,米勒终于试验成功一种化合药物,经过试验,对蝇子有杀灭作用。米勒继续研究,又制成了这一化合药物的各种衍生物,并且合成了后来举世闻名的高效杀虫药物——DDT。以后,米勒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改进,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成本,使之得以普遍推广。米勒的这一贡献在当时显得特别重大。
DDT除了在农业上的巨大价值之外,还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与防治斑疹伤寒有关。因为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虱子,DDT能够杀灭虱子。DDT还在防治其他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方面大奏功效。
米勒由于发明了DDT,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医疗保健事业,贡献巨大,于1948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现在,DDT虽然已经被新的药物所取代,但它在当年意义重大,在人类科学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