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厄兰格
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常常发愁:“我没上多少学,希望孩子好好上学,多念点书,可我肚里墨水不多,没法辅导孩子,担心孩子学不好,真着急呀。”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父母不论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不应代替孩子学习,也不应陪着孩子学习,父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是引导和督促孩子,鼓励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树立志向,此外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学习方法。至于孩子们按照教学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家长或相关人员应该让孩子们在学校努力学到手,并要求孩子们养成自己刻苦钻研的习惯和能力。事实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可能比较有出息。美国科学家、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厄兰格儿童少年时期的经历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约瑟夫·厄兰格1874年出生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父亲是德国人,16岁远涉重洋,只身来到美国纽约,后来又到新奥尔良,在密西西比河流域从事长途运输。不久,西部淘金热又把他吸引到加利福尼亚,并在那里成了家,此后他与妻子一连生了7个孩子。约瑟夫·厄兰格是他们的第6个孩子。
约瑟夫·厄兰格的父母为生活所累,一直奔波奋斗,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况且他们以切身的经验,痛感缺乏文化之苦。他们都是有志气的人,深知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因此,他们极力鼓励孩子们上学读书,努力增长知识。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什么文化,觉得自己不能在学习上给孩子们以具体的帮助,也曾经为此感到担忧和烦恼。然而,这不仅没有使他们失去信心,反而使他们更加执着地鼓励孩子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搞好学习。他们经常向孩子们讲述自己小时候渴望学习而不可得的遗憾,讲述自己由于没有文化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使孩子们受到震动和激励,从而倍加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孩子们有时候放松了学习,他们就提醒孩子注意,督促孩子们努力学习;孩子们学习遇到困难,他们就给孩子们以鼓劲,给孩子们加油。这样使孩子们逐渐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勇气。
约瑟夫·厄兰格4岁那年,旧金山一带流行白喉病,他的第4个哥哥被可恶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他的大姐也是经过多方抢救才保住了性命。父母也利用这一遭遇向孩子们讲述好好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惨痛的经历和父母的教导在厄兰格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他从小就知道疾病对人类的严重威胁和危害,似乎也让小厄兰格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约瑟夫·厄兰格刚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庭缺乏文化氛围和具体帮助,所以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甚至有一次老师对厄兰格的母亲说:“让厄兰格多读一年吧。”母亲和厄兰格都想到了“多读一年”的含义,这不就是留级吗?母亲感到这可能挫伤厄兰格的信心和勇气,厄兰格也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在母亲鼓励和期待的目光下,厄兰格终于坚决地对老师说:“老师,千万别让我留级,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一定争取好成绩。”
母亲的由衷信赖和殷切期望使厄兰格信心大增,从此学习更加刻苦,并且坚持不懈。由于他努力地投入,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很快一跃而成为全班第一,使老师和同学们都大吃一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厄兰格全班第一的成绩一直保持到小学毕业。
厄兰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旧金山中学。在这所名牌中学里,厄兰格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高中课程,还学会了德语和拉丁语,被保送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
厄兰格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化学,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选修了植物学和脊椎动物胚胎学。厄兰格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的妹妹在生孩子的时候不幸死去。厄兰格十分悲痛。他了解了妹妹的死因,发现是由于产科医生误用了有剧毒的氯化亚汞,使妹妹中毒死亡。厄兰格大为震怒,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发表在一家医学杂志上,结果那个庸医被医学协会除了名。从此,厄兰格下决心学习研究医学。
厄兰格治学极为严谨,学习极为刻苦,成绩十分优秀,25岁时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这时候,他的经济状况仍然不好,生活相当困难,如果他开始行医,收入就会增加,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但厄兰格目光远大,决定承受困难,继续从事医理研究,被霍普金斯医学院生理系主任豪厄尔聘任为助理教授。
厄兰格一边完成助理工作,一边刻苦研究。他开动脑筋,设计了一台能从胳膊部位测量血压的仪器。后来的血压计就是按照厄兰格的这一设计制造的,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不久,厄兰格又设计了一种能够控制压力的钳子,被称之为厄兰格钳,在海龟和狗身上成功地演示了可塑性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厄兰格因此成为美国心脏病理分析权威。此时,厄兰格才31岁。
厄兰格32岁时,出任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与生理化学系主任教授,继续从事心脏研究。厄兰格36岁时,出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教授,开始研究神经生理。
1921年,厄兰格和助手加塞几经周折,终于把阴极射线管示波器及其他必要部件配置齐全。1922年,厄兰格和加塞首次发表有关用阴极射线示波器记录神经动作电位的报告。这是医学史上首次记录的不失真的神经电脉冲,从而开辟了神经电生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厄兰格出任美国生理学会会长。
在以后的10年里,厄兰格和加塞系统地研究了神经电脉冲的传导,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
1931年,厄兰格证明了感觉神经纤维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运动神经纤维。他还揭示了神经兴奋传导的奥秘。
1937年,厄兰格与加塞合著了《神经活动的电信号》一书,引起强烈反响。
1944年,厄兰格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厄兰格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院长。
1964年,90岁高龄的厄兰格撰写了《一个生理学家的回忆》一书。
1965年,杰出的科学家厄兰格与世长辞,一颗明亮的科学巨星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