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佩杰特·汤姆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里讲了一个故事,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形势危急。赵王派相国平原君求援于楚国,带了一群能言善辩的随从前往楚国,与楚王谈判联合抗秦事宜。因为楚国也害怕秦国,不敢得罪秦国,所以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也没谈成。这时候平原君的一位名叫毛遂的随从提着剑闯了进来,陈说利害,威胁利诱,几句话就说服了楚王,很快签订了盟约。毛遂因此立了大功。平原君对此感慨不已,他夸赞毛遂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由这个历史故事形成了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叫作“一言九鼎”。鼎是古代的传国之宝,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一言九鼎”的意思是说,话虽然少,但分量很重,起了大作用。
在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教育中,也有不少“一言九鼎”式的范例。有些父母或相关人士,对孩子平日并不婆婆妈妈地唠叨不止,而是善于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关键时刻说上关键的那么几句,使孩子茅塞顿开,幡然醒悟,从而下定决心,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奋斗不息。英国物理学家、1937年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佩杰特·汤姆生的经历就是如此。
乔治·佩杰特·汤姆生小时候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父亲约瑟夫·约翰·汤姆生是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由于他在气体放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乔治·佩杰特·汤姆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和熏陶,父亲没少对他言传身教。他很聪明,学习也算努力,成绩也挺不错。但不知为什么,在他身上总是缺乏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他好像把什么都看得很平淡,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难以使他动心,即使像父亲获得诺贝尔奖这样在当时可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对他好像也没有多大的震动,他只是觉得父亲挺有能耐,得诺贝尔奖理所当然,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他好像也没把这件事特别当回事儿。可是,这时候母亲几句语重心长、振聋发聩的话却深深地震撼了他,打动了他的心,使他久久不能忘怀,促使他改变了状态和面貌。
父亲荣获诺贝尔奖,母亲非常高兴,无比自豪,可是儿子好像有点儿无动于衷。这种情况引起了母亲的深思。她感到这是教育启发儿子的关键时刻。一天,经过认真准备以后,母亲把儿子叫到身边,深情地注视着儿子,庄重而柔和地说:“孩子,你现在已经14岁了,你父亲14岁的时候已经进入大学学习了;你父亲现在是位著名科学家,可你父亲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爷爷当时只是个摆书摊的。你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值得你思考的东西吗?”说来奇也不奇,怪也不怪,小汤姆生听了母亲的话就好像触了电一样,似乎一下子惊呆了。母亲这些话,他以前怎么就一点儿都没有想到过呢?他确实没有想到过,可是正因为从来没有想到过,现在经母亲这么语重心长地一说,就像一道闪电,把他的眼睛照亮了。过了一会儿,小汤姆生抬起头,鼻子有点儿酸酸的,眼睛有点儿湿湿的,说:“母亲,您说得对,我明白了。”小汤姆生的话也很简单,可是他的内心深处掀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从此下定决心,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以父亲为榜样,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苦干一番。
他果然再也没让父母费心,决心大,方向明,不怕吃苦,肯动脑筋,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剑桥三育学院。
这也许是人生的一种奇特现象,当一个人决心走上一条道路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前进了。正当乔治·佩杰特·汤姆生开始向科学进军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被派往法国服役。大战末期,他又被派往英国驻美国华盛顿军事代表团工作。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使汤姆生失去了正常的科学研究机会,这给他造成不小的损失。但他心中立下的志愿丝毫没有改变和动摇。他在不利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之余坚持自己的研究课题;他挤出点滴时间读书和思考,积累知识,捕捉灵感;他还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机会同当时在美国的物理学家接触,向他们学习,一起研讨科学上的各种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汤姆生回到英国,在他父亲老汤姆生主持的实验室里从事研究,这才使他得以一心一意地埋头钻研自己的科学课题。在这个实验室里,汤姆生苦干了四年,为以后取得突出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汤姆生应邀去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担任自然哲学教授。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把全部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探索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上,不停息地奋斗着,直到获得成功,并于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从乔治·佩杰特·汤姆生继他的父亲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获得诺贝尔奖后,人们就把他们父子誉称为大小汤姆生,他们是第二对荣获诺贝尔奖的父子,因而举世瞩目。
小汤姆生在许多方面继承了父亲老汤姆生的优点。他谦虚好学,生活简朴,热心助人,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他驾驶的汽车又旧又破,式样落后,已经几乎不能使用了,妻子一再劝他换一辆新的,他没有照办,理由是“尽可能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他把省下来的钱捐给那些贫寒而又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学子。他还尽一切努力,用各种方式帮助青年学子在业务上不断提高,受到青年一代的由衷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