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拉蒙·依·卡哈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人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孩子们一个时期的某些不良表现就轻易断定他们将来没出息,从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指导。有些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现还显得相当“愚顽不化”,容易使人对之失去信心。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尤其要具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相信“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引导,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育引导方法。弄好了,这样的孩子可能成为人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西班牙生理学家、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获得者圣地亚哥·拉蒙·依·卡哈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
圣地亚哥·拉蒙·依·卡哈1852年出生在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区一个叫佩迪拉的小镇上。父亲是个医生,后来通过刻苦自修当上了大学教授,家境比较优裕。
圣地亚哥·拉蒙·依·卡哈童年时代淘气异常,除了喜欢画画、养鸟,平日最爱舞刀弄棒,尤其喜爱与人玩打仗的游戏,自然少不了惹是生非。卡哈上学后,不遵守校规,桀骜不驯,因此经常受到处罚,如关学堂、饿饭之类。但不论是教育还是处罚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卡哈照样我行我素,不断制造事端。有一天,卡哈竟异想天开,造了一门所谓的“大炮”,结果闯下大祸,被警方拘留了三天。父亲和老师都把卡哈视为“顽童”,十分头痛。父亲曾经产生过失望情绪,认为卡哈不是上学的料,便打发他去学艺,卡哈先后学过理发和修鞋之类的事儿。不料卡哈都干得不错,学得很认真。这使父亲很受鼓舞,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下决心继续培养。一年以后,父亲又给他找了一所学校,让他再试读一下,看看如何。不料卡哈竟离开了学校,跑回了家。父亲十分生气,觉得这孩子真是没出息。难能可贵的是,父亲仍不放弃努力,但经过思考改变了方法。父亲决定先不送卡哈去学校了,自己亲自教育他。父亲再次思考了一番,决定先教他学习骨骼学。这一次终于对了路子,卡哈对那些奇形怪状的尸骨十分好奇,兴趣浓厚,问这问那,穷根究底,不久就深深地迷上了解剖学图。
后来的情况也仍然不是一帆风顺,卡哈还是淘气得很,学习成绩平平。然而父亲的执着精神终于使“顽石点头”。经过父亲坚持不懈的努力,几经周折,卡哈终于变了,变得谦虚谨慎,不慕名利,并从此终生奋斗不已,学问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用现在的一句时髦话叫作令人大跌眼镜。
经过顽强拼搏,卡哈的劳动终于结出硕果。卡哈由于对神经细胞之间突触联系的杰出发现,由于他对脑结构的精细描述,使他成为神经元学说的奠基人,打下了现代神经学的基础。
由于卡拉贡献突出,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于1906年授予他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卡哈一生发表了几百篇科学论文,还撰写了不少专著,直到逝世前,他始终孜孜不倦地研究着、探索着。卡哈被誉为西班牙王国上空一颗灿烂的科学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