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要求日益迫切,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通过标准化来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物流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物流信息,在物流系统活动中,必须进行物流信息的共享,而物流信息的共享依靠信息的标准化。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物流信息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助推器,同样需要一个规矩来统一,即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信息标准化由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其他相关标准组成。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如何实现呢?首先要从物流信息编码规范着手,依据数据信息编码原则,运用物流信息编码技术来实现。
第一节 物流信息标准化的意义与内容
一、物流信息标准化意义
(一)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内涵
1.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行业或专业领域各角色、各部门或各单位之间为了有效协作,实现共同目标,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作出供统一普遍和反复使用的规则和标准的活动。标准化可以限定在任何对象的特定方面。具体来说,这种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质量监管、生产过程、技术平台、服务水准等诸多方面制定、发布和实施的标准。
2. 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括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的标准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及其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物流标准化根据其定义分为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硬件标准包括托盘的标准化、集装箱和叉车的标准化、拖车载重量的标准化、保管设施的标准化和其他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软件标准化包括物流用语的统一、使用单位的标准化、钱票收据的标准化、应用条形码的标准化和包装尺寸的标准化。
3. 物流信息标准化
物流信息标准化是物流标准化的关键,是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或者物流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制定出不同物流系统之间信息交流和处理的标准协议或规则,作为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地区物流运作的桥梁,来顺利实现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协作、信息交流及统一,最终达到物流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的目标。
物流信息标准化作为物流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应用、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现代物流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一定要以标准化为基础。物流信息化标准可使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或者物流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统一能够有效地进行,解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各参与实体之间的信息重复操作、可靠性低等问题,提高整个物流信息的流动效率、解决单一系统的信息孤立问题,实现及时、透明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
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一个供应链整体或一个行业或全社会的事情。一个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只局限在实现本企业内部信息平台和各种信息的规范化,如对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包括物流信息、工件信息、产品信息、钱票信息、人员信息等都进行唯一性编码,也就是说,对企业内部业务处理和物料流转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客观实体都进行唯一标识和记录。这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因为这个过程只涉及一个利益主体。但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信息的标准化就需要各个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信息处理工具等的统一,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它们之间传递的电子单证格式和认证标准是统一的,才能实现各个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时不再需要人工或其他大工作量的单据格式的转换过程,从而大大降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成本。但因为此过程涉及很多利益主体,实现起来是有较大困难的。最后就是,实现全社会信息的标准化,因为任何一个物流系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会涉及港口、海关、银行、工商、税务和商务中介等,实现全社会所应用的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甚至实现全球各国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可以大大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缩小企业之间、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但此过程不仅涉及国家利益,还涉及企业利益,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二)物流信息标准化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物流,现代物流的管理与运作表现在系统性、智能性、自动化、一体化等方面。现代物流运作需要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地区,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小系统中运作,这就需要在不同的物流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但是如果在不同物流系统之间没有共同的标准,那么势必将会影响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影响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制约物流业发展。因而,以物流信息为主线,推动中国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建设已成为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新课题。在我国实现物流信息标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
1.物流信息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物料从厂商的原料供应,产品生产,经市场流通到消费环节,再到回收再生,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物流系统的高度社会化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为了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提高物流系统管理水平,必须对物流系统各个环节制定信息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供应链效率。例如,我国以往物资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名称和计算方法互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我国物资流通,国家标准GB/T7635《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的颁布,使全国物品名称及其标识代码有了统一依据和标准,为物流系统的信息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物流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将合格产品保质保量并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物流信息标准化涉及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等各个子系统,只有都制定了相应标准,形成了物流质量保证体系,并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将合格的物品送到用户手中。逐步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信息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2. 物流信息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物流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我国现代物流也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割裂为很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不高。要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的协调,根治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活动中重复操作、准确性差、可靠性低等问题,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削减物流资源占用和成本开支,提升上下游企业乃至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解决单一企业或系统的信息孤立问题,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快速、及时和透明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通过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可以突破一个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综合各方资源,规范相关业务流程,实现整个供应链甚至更广范围内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通畅,带动所有相关企业物流业务一同规范发展,从而提高供应链全局的整体运营效率,大大节省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3. 物流信息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接轨、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
物流信息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可以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把发展目光集中到我国。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也将受到来自国外物流公司的冲击。所以,我国物流业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接纳最先进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改造和武装我们的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信息化标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构建现代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把各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衔接起来,采用统一的接口,加快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各种物流资源、各物流环节、各物流单位、各物流对象、各物流环境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达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充分利用信息化标准的粘合力和凝聚力,将物流系统各子系统(如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联结,形成多个平台和功能融合在一起的系统整体服务能力,发挥强大的效能,促进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早日与国际信息标准化接轨。
我国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标准化方面仍十分落后,面临加入WTO带来的物流国际化挑战,实现物流信息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开展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
二、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内容
物流信息标准化由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其他相关标准组成。
(一)物流信息基础标准
物流信息基础标准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通用的标准(该标准目前尚未制定),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术语、物流信息管理术语、物流信息服务术语的定义。
1.物流术语标准
物流用语常常因国家、地区、行业、人员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含义,在传递物流信息时可能引起误解和发生差错,因此,必须为物流信息交流提供标准化的语言,这是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工作。《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收入并确定了当前物流领域已基本成熟的145条术语及其定义,为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 物流信息技术标准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要在四个层次上进行:物理层、表示层、交换层和应用层。物理层的标准化是指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的标准化,是属于传统物流方面的标准化的范畴。而表示层、交换层和应用层的标准化是指物流信息表示、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应用方面的标准化,是属于物流信息标准化的范畴。物流技术标准按表示、交换和应用三个层次来划分,可分为: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传输与交换标准、物流信息记录与存储标准、物流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等。
(1)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物流信息首先要在代码化基础上,再经过自动数据采集技术才能进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物流信息代码化要运用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有通用的基础标准以及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应用标准。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应用标准又分为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标准、贸易单元编码标准、物流参与方与位置编码标准、相关信息编码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其中每一个标准又可以分成应用标识码、物流单证编码标准、物流设施与装备编码标准和物流作业编码标准等。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和分支,其核心就是将大量物流信息进行合理化的统一分类,并用代码加以表示,构成标准信息分类代码,便于人们借助代码进行手工方式或计算机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查询,这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分为三个门类。第一门类为基础标准,这些标准是制定标准时所必须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全国所有标准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指南,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指导性;第二门类为业务标准,它是针对物流活动——装卸、搬运、仓储、运输、包装和流通加工——的技术标准,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门类为相关标准,它是伴随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特别是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专门领域标准,其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应用于商业贸易和政府审批如报关等,它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而GPS全球定位系统,则是提供对运输工具包括运输物品的动态实时跟踪和导航的工具系统,也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
(2)物流信息采集标准
物流信息采集技术解决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瓶颈问题,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关键。当前用在物流领域的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
对物流信息的采集方法、手段、格式等进行统一规定,如在条形码标准中,对使用条形码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每种条码的排列规则、起始符、终止符、数据符、校验符和空白区等参数进行规定,并统一条码的阅读和处理程序标准等。在射频识别RFID的电子标签(TAG)标准中,对电子标签的信息存储格式、外形尺寸、电源形式、工作频率、阅读方式、有效距离、信号调制方式等进行统一规定。在GPS技术标准中,对覆盖范围、可靠性、数据内容、准确性及多用性等指标进行规定。
(3)物流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
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主要包括物流数据元标准、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及物流单证标准,对物流信息的通信协议、传输方式、传送速度、数据格式、安全保密、交换程序等进行统一规定。如在EDI标准中,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对数据格式和报文标准进行了制定,在联合国的UN/EDIFACT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流通领域的EANCOM标准,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通信标准,如对于食品杂货采用UCS标准(Uniform Communication Standards,统一通信技术),对于大多数商人采用VISC标准(Voluntary Inter-industry Standards Committee,即自发的行业内通信标准委员会),对仓库采用WINS标准(Warehouse Information Network Standards,仓库信息网标准),对运输经营者采用TDCC标准(Transportation Data Coornating Committee,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对汽车行业采用AIAG标准(Automotive Industry Active Group,汽车行动小组),通信方式采用点对点(PTP)、增值网络(VAN)和报文处理系统(MHS)三种方式等。
(4)物流信息记录与存储标准
对物流信息的记录、存储和检索模式等进行规定,如对存储介质、存储形式、存储过程、数据库类型、数据库结构、索引方法压缩方式、查询处理、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查询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完整性约束等制定统一标准。目前有关的标准有《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第2部分:虚拟卷存储器定义》(GB/T16505.2—1996)、《信息处理交换用9磁道12.7mm宽63行/毫米调相制记录磁带》(GB/T6550—1986)等。
(5)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用以规范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指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设计原则和基本功能。
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从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制造、安装检验、运行和维护到软件引退(为新的软件所代替)等建立起标准或规范,如过程标准(如方法、技术、质量等),产品标准(如需求、设计、部件、描述、计划、报告等),专业标准(如职别、道德准则、认证、特许、课程等)及记法标准(如术语、表示法、语言等)。目前有关的标准有:《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GB/T1526—1989)、《信息处理程序构造及其表示的约定》(GB/T 13502—1992)、《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管理信息结构第1部分:管理信息模型》(GB/T17175.1—1997)等。
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标准。
该标准是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产品制定测评标准、给出评价的统一规定和标准。现有的标准如《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17544—1998)、《零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要求》(GB/T17917—2008)、《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GB/T15532—2008)等。
3. 物流信息管理标准
目前,物流信息管理标准主要是针对物流信息服务、物流信息安全的需要而制定的管理方面的标准,分为电子产品代码(EPC)系统管理标准和其他物流信息管理标准(该标准目前尚未制定)。
(1)物流信息设备标准
该标准是指对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服务器、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器、存储器、数据终端等一系列物流信息设备所制定的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现有的标准如《信息处理系统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GB/T15533—1995)、《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技术条件》(GB/T14715—1993)等。
(2)物流信息安全标准
为防止或杜绝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设备、软件、信息和数据等)的非法访问(包括非法用户的访问和合法用户的非法访问)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用户验证、加密解密、防火墙技术、数据备份、端口设置、日志记录、病毒防范等。当前我国的有关标准有《信息技术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GB/T18019—1999)、《信息技术应用级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GB/T18020—1999)、《信息处理64bit分组密码算法的工作方式》(GB/T15277—1994)、《信息处理数据加密物流层互操作性要求》(GB/T15278—1994)等。
(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标准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标准指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质量控制、过程管理、文档管理、软件维护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所制定的统一标准,现有的如《软件文档管理指南》(GB/T16680—1996)、《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12505—1990)、《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14394—2008)等。
4. 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是指与物流信息交换有关的专门领域标准,如EDI标准、EPC标准、电子商务标准等。
(1)EDI标准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数据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EDI是指信息(主要指商业信息)以标准格式在不同机构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的自动化传递。它主要用于各行政组织和商务组织及团体之间传递结构化的商业信息。制定EDI标准的优点在于供应链组成的各方面基于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处理方法通过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对零售商来说,应用EDI标准可以大大降低进货作业的出错率,节省进货商品检验的时间和成本,能迅速核对订货与到货的数据,易于发现差错。
(2)EPC标准
EPC系统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通常简称为“物联网”,可以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被誉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没有标准或没有与国际标准兼容或一致的标准,EPC的标签就无法被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读写器识读,全球物联网的建立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应制定和实施EPC的国际标准,并结合各国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土化EPC系统标准。
(3)电子商务标准
电子商务是传统商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从事商品交易等各种商务活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反过来,电子商务的标准化从宏观上讲是完善的物流体系和物流网络,从微观上讲是企业的物流活动合理化,企业间供应链的有效衔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障物品的及时送达,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的需要。
第二节 物流信息编码规范
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的生产处理和分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与信息产业不可分割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尤其是作为信息处理之基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物流活动是改变商品/产品的时间和空间效能的活动,它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保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物流信息应该以规范的形式进入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对这些物流信息进行有序的加工和有效的识别与使用。那么物流信息如何以规范的形式进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呢?答案是信息编码。本节研究信息编码的内容。首先,分析物流信息编码的基本概念;其次,讨论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最后,讲述物流信息编码技术。
一、物流信息编码概述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信息分类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和分支,其核心是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技术应用到现代物流系统中,实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数据采集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促进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合理化,在实践中做到“货畅其流”。
1.信息分类编码的内涵
所谓信息分类编码,就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然后用代码加以表示。将信息分类编码以标准的形式发布,就构成了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或称标准信息分类代码。人们通常借助代码进行手工方式或计算机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查询,特别是在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显得尤为重要。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美国从1945年起就开始研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问题,1952年起正式着手物资编码标准化工作,经过6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物资分类编码。我国从1979年起着手制定有关标准,到现在已经发布了几十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特别是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基本做到了数据元与分类代码齐备,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代码体系。
2.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旨在汇集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现有国家标准,提出待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一方面明确标准制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反映现有标准化状况,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为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支撑。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总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门类,第二层次为类别,第三层次为项目。整个标准体系分为三个门类:第一门类为基础标准,这些标准是制定标准时所必须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全国所有标准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指南,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指导性;第二门类为业务标准,它是针对物流活动(装卸、搬运、仓储、运输、包装和流通加工)的技术标准,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门类为相关标准,它是伴随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特别是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专门领域标准,其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应用与商业贸易和政府审批(如报关等)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而GPS(全球定位系统)则是提供对运输工具(含运输物品)的动态实时跟踪和导航的工具系统,也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
二、物流信息编码体系总表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总表的内容如下。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13016—1991)、《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编写规定》(GB/T7026—1986)、《信息分类编码的维护方法和规定》、《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管理规定》、《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注册规定》、《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7027—1986)、《文件格式分类与代码编制方法》(GB/T13959—1992)、《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GB/T16733—1997)、《数据处理校验码系统》(GB/T17710—1999)和《分类编码通用术语》(GB/T10113—1988)。
2. 业务标准
业务标准分为六个类别:201物品分类编码标准是描述和表征物品的分类代码,其中不同的分类代码标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202参与方分类代码标准用来标识物流活动参与各方(如发货人、收货人和保险人等);203位置分类编码标准可实现对物理位置和地理位置的唯一标识,如位置码可标识出仓库、货位等具体详细物理位置;204运输分类编码标准主要针对车辆、船舶和集装箱等进行标识;205单证分类编码标准规定标准单证,包括单证格式、单证指标和编码等;206时间和计量分类编码标准规定时间表示法和标准计量单位系统,是物流的基础。具体应用如下:
物品分类编码标准主要包括:《全国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部分》(GB/T7635.1—2002)、《全国产品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不可运输产品部分》(GB/T7635.2—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分类和代码》、《通用商品条码》(GB/T12904—1998)、《储运单元条码》(GB/T16830—1997)、《货物类型、包装类型和包装材料类型代码》(GB/T16472—1996)、《危险货物品名表》(GB/T12268—1990)、《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T6944—2005)、《中国煤炭编码系统》(GB/T16772—1997)、《瓶装压缩气体分类》(GB/T16163—1996)等。
参与方分类编码标准主要包括:《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T11714—1997)、《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数据库(基本库)机读格式规范》(GB/T16987—1997)、《位置码》(GB/T16828—1997)、《公民身份证号码》(GB/T11643—1999)等。
位置分类编码标准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GB/T15514—2008)、《中国及世界主要海运贸易港口代码》(GB/T7407—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车站站名代码》(GB/T10302—1988)、《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2659—2000),《城市地理要素编码规则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14395—2009)、《位置码》(GB/T16828—1997)等。
运输分类编码标准主要包括:《集装箱运输状态代码》(GB/T4290—1984)、《国际集装箱货运交接方式代码》(GB/T15419—2008)、《集装箱代码、识别和标记》(GB/T1836—1997)、《集装箱常用残损代码》(GB/T15119—1994)、《货物运输常用残损代码》(GB/T14946—1994)、《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机动车》(GB/T918.1—1989)、《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非机动车》(GB/T918.2—1989)、《国际航行船舶识别代码》(GB/T12410—1990)、《内河船舶分类与代码》(GB/T16158—1995)、《民用航空业信息分类与代码》(GB/T16300—1996)、《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GB/T16735—2004)等。
单证分类编码标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单证样式》(GB/T14392—2009)、《国际贸易交货条款代码》(GB/T15423—1995)、《国际贸易合同代码规范》(GB/T16963—1997)等。
时间和计量分类编码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元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7408—1994)、《国际单位制代码》(GB/T9648—1988)、《表示货币和资金的代码》(GB/T12406—2008)、《国际贸易计量单位代码》(GB/T17295—2008)等。
3. 相关标准
EDI相关代码标准主要由EDI基础标准(主要包括EDIFACT基础标准和开放式EDI基础标准)、EDI代码标准(主要包括管理、贸易、运输、海关、银行、保险和检验等各行业的代码标准)、EDI报文标准(主要包括海关报文标准、账户报文标准、退休金、卫生、社会保障、统计、通用运输、集装箱运输、危险品、转运及各种商业报文标准等)、EDI单证标准(主要包括各式各样的贸易单证标准,如:管理、贸易、运输、海关、银行、保险、检验等单证标准)、EDI网络通信标准(主要包括用于EDI的各种通信规程和网络协议)。除以上标准外,还有EDI管理标准、EDI应用标准及EDI安全保密标准等。
具体应用较多的有《贸易数据元目录标准数据元》(GB/T15191—1997)、《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数据交换代码表》(GB/T16833—1997)、《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数据交换的语法实施指南》(GB/T16703—1996)等。
4. 条码技术标准
如果把表示信息的数字化代码再用按特定规则排列的黑白相间的条形符号表示出来,那就是条码。条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在所有自动识别领域都可以应用,但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还是商业,目前我国已经有四万多家企业申请使用条码,有五十多万种产品使用条码标识。在工业发达国家,条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
条码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条码规则、条码设备、条码检测方法和条码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我国已经发布了《条码系统通用术语、条码符号术语》、《条码符号印刷质量的检验》、《三九条码》、《库德巴条码》、《通用商品条码》、《通用商品条码符号位置》、《中国标准书号(ESBN部分)条码》、《417条码》等国家条码标准。
5. GPS相关代码标准
GPS相关代码标准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地理格网》(GB/T12409—2009)、《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GB/T16831—199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等。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本节特意将国家标准号或国际标准号一一列出。上述物流信息分类编码体系中的标准项目,由于作者工作的局限性,难免有遗漏,使用者在具体应用时须不断补充完善。
三、数据信息编码原则
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而记录下来的可鉴别的符号,是客观事物的基本表达。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就构成了信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类型也越来越多,如图像、声音等。
生产化及社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使信息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将是多方面的,未经处理加工的信息是杂乱而不可靠的,因而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政策和组织与规划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过滤,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的前提是需要建立这些信息的代码。
信息编码是将事物或概念(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易于人和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其过程是信息分类和标识的过程。科学的分类是根据编码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将信息按一定原则进行区分和归类,并排序生成唯一标识,以便管理和应用信息。信息编码使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象或属性变成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统一代码。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说:代码是进行信息分类、校核、合计、检索的“键”;以“键”来识别每一条记录,区别处理方法进行分类和校核,可节省内存、外存空间,并提高处理速度。所以计算机处理信息,就应先对信息进行编码。此外,编码还可代表一定的逻辑意义。简单地说,编码就是代码的编制过程,这是物流信息管理,特别是自动识别系统的前提。物流信息应科学编码,全局唯一,便于信息管理、共享和交换。只有信息编码化,才能做到信息系统化、标准化和处理的有效化。所以信息统一编码是实施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关系到信息化整体效果和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信息进行编码再由原编码还原成原来的信息(译码),是代码化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也是一种“映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上述映射的对应关系,则必须遵循如下七大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根据系统工程设计原则,对编码对象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将编码对象按一定的规则排序予以系统化,并编制代码表,形成相应的信息代码。再按下列其他原则的要求进行修正,直到满足各原则的要求为止。
2. 科学合理性原则
选定编码对象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同时所选择的代码种类、代码符号、编码体系结构,必须与编码对象、编码目的相适应。
3. 唯一性原则
在一定的代码体系范围内,其一个事物或一个概念的代码必须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每一代码仅对应于一个编码对象,每一个编码对象只能有一个代码。
4. 可扩展性原则
要有前瞻性地留有足够可增加类目代码空间,通常设立收容类目,以便增加新编码对象或类别,而不至于打乱原有的体系结构,使代码体系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同时有足够的扩展容量。
5. 简明性原则
编码体系的结构力求简单,编码长度尽量简短、明晰。信息应压缩贮存,代码要有较好的可读性、可记忆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使用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
6.标准化原则
一个行之有效的代码体系,应成为行业内部公认的“共同语言”,并能为其他行业引用,以适应信息交换和简化处理过程的需求,提高系统的资源共享性和可靠性。在设计代码时,要尽量与先前的相关标准、文件格式协调一致。
7. 实用高效性原则
应根据编码对象的自身特点及不同应用部门的需要综合确定编码体系,同时尽可能利用和兼容已有成果,降低由旧代码向新代码转换付出的代价。
上述七条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系统性原则,这是前提条件。其实质是:对信息进行代码化前,首先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通常是选取事物或概念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再将这些属性或特征按一定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分类体系;在体系中每一个对象都占有一个位置,而且对象彼此之间的一定的关系也要能反映出来。
四、物流信息编码技术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C.E.Shannon发表《通讯的数字理论》开创性文章,为信息编码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大大推动了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的发展。反过来,因为现代管理离不开计算机这一工具,随着计算机的飞跃发展和社会信息化,也使信息编码技术广泛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去。物流信息编码技术就是信息编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延伸。同时,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因为,实现信息传输、交换和应用的前提,是参与传输和交换信息的各信息系统对每一信息的名称、描述、分类和代码要一致。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起着为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提供统一语言的作用。
(一)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理论
1.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
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首先要靠信息分类编码把信息用计算机所能识别和接受的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总是先对信息进行分类,再根据分类结果对信息进行编码。
2.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因应用而产生
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不同的应用需求,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分类编码方案,当前各种方案并存是正常的,是各行业、企业信息化的必然。
3.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方案要有可持续发展性
在提出一个信息分类编码方案的时候,既要考虑当前的应用需求,也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发展空间。如果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编码方案不能满足未来的应用需求,需要推翻现有的信息系统、重新设计新的信息系统方案,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4.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要重视集成性
为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信息系统之间要进行信息交换,这就需要从标准化的角度,建立各信息编码方案可以对照映射的基准,信息系统间交换时,需要分别转换为该基准,再进行交换。
(二)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方法
信息分类是把具有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把不具有这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开来的过程。在信息编码的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性原则,此乃编码的前提条件。其实质是:对信息进行代码化前,首先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通常是选取事物或概念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再将这些属性或特征按一定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分类体系;在体系中每一对象都占有一个位置,而且对象彼此之间所具有的特定的关系也要反映出来。信息分类的直接产物是各式各样的分类表或分类目录。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以其中一种分类法为主,另一种作补充的综合分类法。
1.线分类法也称为层次分类法
线分类法将初始的分类对象(即被划分的事物或概念)所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逐级地形成相应的若干层次目录,并构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
在此体系中,同位类的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不重复且不相交;下位类与上位类的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2. 面分类法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用分类对象的若干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分成彼此独立的若干类目。不同“面”的类目不能相互交叉,也不能重复出现,“面”的选择及定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定位后不能移动。使用时,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类目。
(三)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内容
信息编码就是将信息用一种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信息编码的直接产物为代码,它是表示特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序排列的符号,便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代码具有标识唯一、分类、排序、具有特定含义等功能,其中标识的唯一性功能是最基本的,一般是以字符集合的形式出现,叫“代码集”。对于一项贸易的所有信息,代码是访问数据库和明确表示相关项目的关键因素。这些代码一方面以条形码的形式来表现,另一方面也用于EDI报文中,这就需要确定代码在世界范围内的唯一性。
1.代码设计的原则
在具体的编码设计过程中,在遵守上述七大编码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选择最小值代码。
②设计的代码在逻辑上必须满足用户的需要,并要便于使用。
③代码设计具有逻辑性、直观性及便于掌握等特点,应准确、唯一地标识出对象的分类特征。
④代码设计具有通用性,对统一编码对象,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不同业务部门应采用统一代码。
⑤不要使用字形相近、易于混淆的字符,以免引起误解。
⑥代码设计不要太长。
⑦字符码中应避免使用元音,以防止在某些场合形成不易辨认的英文文字。
⑧不能出现与程序语言命令行混淆的代码。
2. 代码设计步骤
(1)选定代码化对象
(2)决定代码化的使用范围和期限
应注意从总的系统观点看,代码的使用范围应包罗一切,但由于调研时间和力量所限,只能先缩小范围,再考虑扩展代码系统。尤其对使用期长的代码,更应慎重。
(3)代码设计(选用)和校验
按如下程序:
①确定分类逻辑原则和编码对象系统的总目标、所涉及业务范围(深度和广度)、共用信息及主要管理信息;
②规划代码层次级及代码的集合体、其间关系转换方法;各种代码都有其优缺点,选择时应根据特征、容量、属性进行配搭;
③细分下位代码及调整容量,必要时使用扩容手法;
④标准化定位代码长度和扩展分段或设置特殊码。
(4)翻译代码和编制代码表
(5)编制编码和维持代码的说明和参数文件
3. 代码的种类及运用选择
代码按其功能可分为无含义码和有含义码。
(1)无含义码无含义码是指代码本身无含义,只作为编码对象的唯一标识,只起代替代码对象名称的作用。代码本身不提供任何有关编码对象的信息。顺序码和无序码是两种常见的无含义码,两种码制的对比。
(2)有含义码
有含义码是指代码本身具有某种实际意义,不仅可以作为编码对象的唯一标识,还起到提示编码对象的作用,能提供编码对象的有关信息,如分类、排序、逻辑意义等。常用的有含义码包括系列顺序码、数值化字母顺序码、层次码、特征组合码、复合码、镶嵌式组合码等。
①系列顺序码,是将顺序码分为若干段(系列)并与分类编码对象的分段一一对应,给每段分类编码对象赋予一定的顺序码。系列顺序码是一种特殊的顺序码,其优点与顺序码大致相同。但是辅助信息的确定要借助代码表。系列顺序码的缺点:当系列顺序码空码较多时,不便于机器处理,不适用于复杂的分类编码体系编码。
②数值化字母顺序码,是按编码对象名称的字母排列顺序编写的编码。此种代码是将所有编码对象按其名称的字母排列顺序排列,然后分别赋予不断增加的数字码。
数值化字母顺序码的优点:编码对象容易归类(不存在可多处列类的现象),容易维持并起到代码索引(按字母顺序编写)的作用,便于检索。数值化字母顺序码的缺点:编制代码时,需要一次性地给以后新的分类编码对象留有足够的备用代码。有时为了保证新增加的分类编码对象的排列次序,而原有的备用代码又不多时,需要再重新编码。因此,相对而言此种代码使用寿命较短,同时各类目密集程度也不均匀。这种代码结构一般适用于根据人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来检索信息。
③层次码,常用于线分类体系。它是按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代码。编码时,将代码分成若干层次级,并与分类对象的分类层次关系相对应。代码自左至右表示的层级由高至低,代码的左端为最高层次代码,右边为最低层次代码。每个层次的代码可采用顺序码或系列顺序码。
例如,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为分类》就是采用三层四位数字的层次码。
层次码优点:能明确表明分类对象的类别。代码本身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同时此码中各层代码在分类上都具有一定的含义。此种代码结构简单、容量大,同时便于机器求和汇总。
层次码的缺点:弹性较差,当个别分类发生改变、删除或插入时,就可能影响其他的代码。当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同时,此种代码因是先分类后编码,所以必须制定一定的分类规范和说明,编码人员才能进行工作。
④特征组合码,是将分类对象特征或属性分成若干个“面”,每个面内的诸类目按其规律分别进行编码。所以,“面”与“面”之间的代码没有层次关系,也没有隶属关系。使用时,根据需要选用各“面”中的代码。并按预先确定的“面”的排列顺序将代码组合,以表示这个组合的类目。
特征组合码的优点:代码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能比较简单地增加分类“面”的个数,必要时还可以更换个别的“面”。此代码适用于机器处理信息,同时在使用时可以用全部代码或部分代码。根据“面”的特征及“面”内代码符号便可确定分类编码对象的特征。特征组合码的缺点:代码容量利用率低,不适合求和汇总。
⑤复合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完整的、独立的代码组成。例如,“分类部分+标识部分”组成的复合码是将分类编码对象的代码分成分类部分和标识部分两段。分类部分表示分类编码对象的属性或特征的层次与隶属关系。标识部分起着分类编码的对象的注册号(即登录号)的作用,常采用顺序码或系列顺序码。
例如,适用于美国和北约集团国家的美国物资编目就是采用十三位的数字符合码,其代码结构。
复合码的优点:代码结构具有较大的柔性,易于扩大代码的柔性和容量,易于调整分类编码对象的所属类别。同时,代码的标识部分可用于不同的信息系统。因此便于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复合码的缺点:代码总长度较长。
⑥镶嵌式组合码,是由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代码镶嵌而成。每部分代码的长度都是变化的。其规律是一部分代码长度由短到长变化,另一部分代码长度由长到短变化,这样代码长度长短相嵌保证了镶嵌式组合码码长的恒定。国际标准书号(ISBN)代码就是镶嵌式组合码。
4. 分类编码应注意的问题
选定代码类型后,对物流信息进行编码要先从固定信息编码入手。所谓固定信息,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可在各项管理任务中重复使用,不发生任何变化的信息。此类信息大多属于重要的、基础性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据分析,这类物流信息占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周转的总信息量的75%。例如,港口的泊位信息、集装箱堆场的位置信息;物流企业的定额标准信息[包括产品的结构、工艺文件、各类消耗定额、规范和质量(效果)评价标准]、计划合同信息(包括计划指标体系和合同文件)、查询信息(国家、行业、价目表、设备档案、人事卡片)等。可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不变,以便于日后添加或减少数据,不致重复操作,建立简洁、高效的数据库。
应用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物流信息以代码压缩后有明显的经济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建立物流信息管理代码体系,是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要与有如下知识结构的人员合作,才能优化结果,千万不可草率从事,以免影响系统开工效率。
①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的深入了解。
②企业技术专业知识:对产品结构、工艺过程、配套件规格等的了解。
③编码技术:如上所述内容。
④计算机知识:对数据结构及传输过程的了解。
实践证明,通常一些企业将代码编制工作全部委托给懂得③④项内容而不了解①②项内容的“计算机公司”进行,是有很大风险的。
事实上,物流信息代码化是信息处理最基本层次的内容,是展开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应用计算机管理的起点。然而,因代码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其编制质量的好坏(稳定度、可靠度)关系重大,所以必然也要用物流信息编码原则规范它。可见,把物流信息编码技术引入到物流信息管理中去,也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对照一些企业由于在这方面的欠缺或不够重视,而任意编制乃至编制出码位太多,或逻辑含混,或容量太小的代码系统,导致信息处理失误、浪费计算机存储空间等严重结果,反而构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隐患,是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形势需要的。可见,把物流信息编码技术引入到物流信息管理中去,也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