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置地因债台高筑,被迫出售港灯股权,李嘉诚斥资29亿购入34.6%的港灯股权,他看好的是电厂旧址发展潜力。李嘉诚收购港灯,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灯的地盘。港灯的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与之毗邻的是壳牌石油公司油库,壳牌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塘茶果岭。
李嘉诚收购港灯后,祭出环保旗,想方设法游说港府,并策动传媒舆论,大造声势,强调发电厂邻近市区,既对人体健康无益处,又直接威胁人身安全,成功将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运筹帷幄,获得了两处可用于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盘。
1986年,李嘉诚运用超人力量及其固有的灵活的交际手腕,与政府充分合作,壳牌石油将茶果岭和港岛南两块油库地皮,换回青衣油库地皮。而港灯将毗邻壳牌油库的港岛南发电厂,移到南丫岛后,将两幅地皮合并重建,发展成为今日的海怡半岛。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油库后,即宣布兴建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李嘉诚又获得了大型屋村发展所需要的地皮。这一计划成就了今日的丽港城,也造成了后来卖楼期间的排队党奇闻。
李嘉诚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成大事者,不能大急大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这就是李嘉诚的赚钱法则。
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就是如此,对它们的构想萌动于李嘉诚着手收购和黄之初时。之后,经过他长期耐心等待时机,精心策划,其间1985年收购港灯,使其构想向前迈了一大步,1988年方全面推出计划。因此,人们称道“超人”过人的远见卓识与超人气魄之时,又不得不佩服他坚持不懈的耐心恒心决心。
李嘉诚在地产界是一招比一招快,一招比一招准,一招比一招鲜,一招比一招精,一招比一招绝。
无独有偶,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历经十年磨剑之久。嘉湖山庄原是相对偏僻的新界天水围的一个毫不起眼的荒凉的小村庄。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联合购得天水围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组公司开发天水围。华润占51%的公司股权,长实只占12.5%。华润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建成一座可容纳50万人口的新市镇。
李嘉诚当时正为收购和记黄埔殚精竭虑,因此难以分身的他,无暇顾及天水围的开发工作,而整个开发计划,由华润主持主导。可是,当时的华润并没有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尤其缺乏开发大型楼盘的发展经验,再加上它的红色背景,又缺乏广泛的香港人脉,未完全洞悉港府运作的特点,所以最终它的庞大计划在港府的干预下胎死腹中。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港英当局有意封杀红色的中资企业。
天水围成了华润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华润灰心丧气,手足无措,骑虎难下。李嘉诚则看好天水围的发展前景。他成竹在胸,不动声色,慢慢地收购了其他股东的股份。
经过十年马拉松式的吸纳,到1988年,李嘉诚终于控得除华润外的49%的股权。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定,长实保证在天水围发展中,华润可获利7.52亿港元,并即付四分之三即5.64亿港元给华润。
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定范围,其超额盈利由长实与华润分享,华润占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风险全部由长实承担,华润只等天上馅饼掉进口中。又一个让利合作伙伴的经典。但是,李嘉诚一丁点也没有吃亏。俗话说“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当然承担风险者收入要高得多。
天水围全部工程分七期到1991年完成,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也是亚洲最大的私人屋村。仅仅第一期售楼,华润就已赢得协定范围中的7.52亿港元的利润。以后六期,华润等于“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远在华润之上,更是不可估计。
在这个计划中,李嘉诚一箭五雕:其一是自己大赚特赚;其二是挽救了华润,并且使它坐收丰厚利润;其三是搞好了与中资的关系,因为华润正是国家外贸部驻港贸易集团公司;其四是向港人推销推广了环保概念;其五是借此楼盘之宏大规模,向商界展示了其子李泽钜的办事能力魄力。
与其说李泽钜成功推销了嘉湖山庄,但不如说是嘉湖山庄出人意料地推销了李泽钜。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李嘉诚及其长子李泽钜在发展物业的同时,强力推销环保概念,令到蛙居斗室的香港人为之耳目一新,也令到香港住宅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概念新的天地新的世界新的色彩。也由此,港府在未来的批地过程中,开始重视环保问题。
李泽钜的江湖地位,由此,岿然于人。李泽钜的庐山真面目,也由此为港人所熟知。李泽钜柔中带刚的处事手腕,精于算计甚至过于算计的头脑,也由此令合作伙伴赞赏,甚至头痛不已。
所以,如果你有幸与李嘉诚打牌,当李嘉诚打出一张牌之时,你一定要考虑清楚,随后他可能会出什么牌,这就是李嘉诚的风格,任何事情都不会是单一的直来直去,不是一个战役战术,而是战略策略。
1991年11月嘉湖山庄首期推出时,当时的售价已经达到每英尺1850元,超过了当初长实与华润协议中的1997年每英尺1700元的预期理想价。
其后,随着香港楼市的稳定与攀升,嘉湖山庄水涨船高,到1996年4月,每英尺已经达到2936元,最后一期在1997年推出时,售价已超过4000元。据估计,长江实业在嘉湖山庄的十年发展过程中,前后获利超过130亿元。
从1994年至1996年,长实集团在市场推出的住宅单位多达1.1万个,高踞各大地产商榜首。1979年长实拥有地盘物业面积已超过置地,而实际价值仍大为逊色。置地的优势,是单位面积的含金量高。因此,到1986年1月,虽然长江全系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但长实市值仅为77.6亿港元,远远低于置地的市值150亿港元。
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以此来取胜。
到了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至281.28亿港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之首。一直在香港地产业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6.31亿港元,屈居第三位。至此,李嘉诚彻底打败“地产巨子”,让置地俯首称臣。在与置地的争霸战中,李嘉诚充分运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术。避实击虚,迂回作战。
香港传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卖市场上龙争虎斗的李嘉诚。其实,“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诚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李嘉诚与众不同,超然于人的气度气势气概气量。
拍卖场上的李嘉诚,并没有财大气粗、盛气凌人的架势。比如土地拍卖,李嘉诚认为不取此幅,以后还有他幅,目的都是发展地产赚钱,“绝不可持买古董的心理。”因此,每次参加竞标,李嘉诚总是洞察先机,仔细研究,精心计算,全面分析,制定出夺标的最高价格,若超过此价,李嘉诚则毫不犹豫地果断退出。
有记者在采访中会这样问李嘉诚:“都说您是拍卖场上擎天一指,志在必得,出师必胜,可您有时为何还是中途退出?”李嘉诚幽默地说:“这是因为我心中有数,经商为的是利润,不是为了竞争,如果有利可取就参与竞争,不然就要退出。你们没有看到我想举右手,就用左手用劲按住;想举左手,就用右手按住。”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这是李嘉诚的经商诀窍之一。
李嘉诚从不炫耀自己,也从未自高自大。
我只是朝着个人定下的目标一步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和任何人比拼。
逞一时之英雄,不计后果,这绝对不是李嘉诚的行事作风,而是某些赌徒的手法。假如碰到这种赌徒,李嘉诚就会理智地坦然退出,以成全对手的风头。
李嘉诚说:“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成蚀本生意,倒不如袖手旁观。”当有人问起李嘉诚地产生意的诀窍时,李嘉诚毫不犹豫地说,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一句名言:“股市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自己的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自己的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
巴菲特认为,任何不可预测的远景都是骗人的。甚至在1999年和2000年上半年网络狂热,他的业绩赶不上股票指数的时候,他依然不改初衷。面对众人和他的投资者的质疑,巴菲特说:“非常抱歉。但是,我依然只会用我的老师传下来的价值估算法。”
1987年9月14日,大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之气势的李嘉诚在记者招待会上兴奋地宣布:其控制下的四家上市公司已经集资103亿元,并且动用其中的29亿收购英国大东电报局4.9%的股份,其余用于扩建第六、第七号码头,以及兴建四号码头货物物流中心。
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李嘉诚一改从前在香港所进行的长期策略性的收购活动,重新着眼自身结构与业务的整顿重组和进一步加重业务国际化的比重之有关政策。
首先他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改组活动:1987年将港灯集团的非电力业务分拆成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1988年长江实业进一步将青洲英坭私有化;1989年和记黄埔将属下的安达区大亚集团售予长江实业。
李嘉诚集团内部的一系列资产重组措施,不仅仅便于理顺集团内部的业务分工和利润分配,而且也为今后新的投资创造有利条件。接下来,李嘉诚还通过加强对和记黄埔的货柜码头和电讯业务等方面的投资,使集团业务进一步核心化多元化。
1986年,李嘉诚财团趁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时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其中李嘉诚家族占9%,共耗资3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进军北美能源业的同时,并没有放过欧洲能源市场。同年12月初,李嘉诚私人斥资港币1000万元,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
李嘉诚频频出手的策略性投资,什么时候会卖出呢?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到,甚至连李嘉诚有时也不能准确预测到。但是,所有人都会相信,一定会是在未来资本高涨的某一个高点。总之,李嘉诚是不会与他的投资项目长期拍拖拥抱的。
投资买卖不是婚姻,李嘉诚深谙其中的奥妙。成功后的李嘉诚对自己的形象极其在意,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架在脸上,不苟言笑,给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感觉,李嘉诚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原因有三:
第一,十分慎言,他知道自己在香港乃至世界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说他一言九鼎并不为过,如果对媒体说话,万一被捕风捉影的香港媒体断章取义地误解歪曲,事关重大,不如干脆少说甚至不说,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要低调。万一被指责是在操纵股价,真是得不偿失。
第二,怕传媒乱写,尤其怕香港的传媒乱写滥编。近年狗仔队盛行,李嘉诚避之唯恐不及,绝不轻易对媒体开口。
第三,据李嘉诚手下的一位老臣子说,李嘉诚是不喜欢出小风头的,也就是说,一些二流三流的媒体记者想采访他,绝对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李嘉诚日理万机非常忙。大的风头嘛,李嘉诚偶尔也是愿意出一出的,比如,《纽约时报》或《时代周刊》、中央电视台等著名媒体采访,一般情况下,李嘉诚是不会拒之门外的。
然而,在外人的眼中,在一个外国记者的笔下,李嘉诚看上去不像一位难对付的商人,而像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或者和蔼可亲的中学校长,或者慈祥温和的老伯。当你面对面和他聊天时,丝毫感觉不到他是世界知名的富豪,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谦和博学的长者。
言行谨慎的李嘉诚,绝对不是一个谈锋犀利,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他更像一个从书斋里慢步踱出,满腹经纶的学者,非但不能巧舌如簧,花言巧语,慷慨激昂,而且绝对看不出丝毫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左右逢源。就算现时立即将一副黄袍马褂穿在李嘉诚身上,已经看惯了西装革履形象的李嘉诚,相信人们也不觉得有多么奇怪。
李嘉诚人如其名,靠的是一贯如一的诚,以及多年来持之以恒,坚如磐石的超卓信誉。
发掘人才
今日的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今日的世界是一个突飞猛进的世界。贯穿在这个划时代的大变革之中的世界经济,也呈现出愈来愈激烈的商业竞争态势,而这种激烈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智慧的竞争。李嘉诚正是其中主宰和操纵这些竞争的弄潮高手。
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跟随李嘉诚南征北战的创业者——上海人盛颂声和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诚创业兴家的将相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