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传播而引起的疾病。病原体可以通过饮料,食品,呼吸空气,接触物品,昆虫叮咬等途径,从病人或带菌者传播给其他人,引起传染病,甚至造成流行,使大批人群受到传染而发病。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又较易感染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预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感冒。,而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疾病,也是人类至今还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感的流行发生于1918年,世界上约有5亿人被感染,2000万以上的人丧生,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一倍以上。即使在平时,流感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每到秋冬,冬春季节,都有大量的流感病人死亡,流感是病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病种之一。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它具有起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散播到空气中,并可以存活30分钟,人体吸入后即被感染。接触被污染的餐具,玩具或其他物品,也有可能被感染。人感染了流感病毒后,潜伏期一般是1~3天。潜伏期末就具有传染性,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患者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重,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2~3天后渐退热,全身症状渐好,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显著,少数患者可有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病人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咽喉充血,口腔黏膜可有疱疹等,病程通常为7天,病人愈后已不携带病毒,不再传染他人。流感的危害不只在这种疾病本身,它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病毒性肺炎以及由细菌,病毒感染的各种肺部病变,还有儿童易患的肝脏,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如儿童,孕妇,老人以及体弱多病的人群,由于抵抗力较弱,感染流感后更易发生并发症,更需要重点保护。同许多由病毒感染的疾病一样,治疗流感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处理。出现了流感症状后一定要注意休息,多喝开水,并吃些清淡食品。餐具,茶具,毛巾等要煮沸消毒,被褥要经常晾晒。流感流行期间做好自我保护,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家庭中有流感患者要注意适当隔离,不要面对面接触。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应该用毛巾捂住口鼻或戴上口罩。如果症状较重,要到医院就诊,以免出现并发症。学校是人员密集区,更容易相互感染。因此,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注意合理膳食,加强锻炼,保证睡眠。
预防禽流感
1997年5月9日,香港一名三岁男童出现发热,喉痛,干咳等症状。门诊治疗不见好转,16日转到伊丽莎白医院。男童体温39℃,怀疑为细菌感染,18日出现呼吸急促等症,透视有胸部感染,病情进一步恶化,5月21日死于多种并发症,切开气管检验,经荷兰,英国,美国等疾控中心确诊为禽流感病毒感染。这是第一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报告。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878年,禽流感就在意大利被发现,曾被称为。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禽流感在鸡,鸭,鹅等禽类之间传播流行十分广泛。禽流感病毒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禽类中传播快,死亡率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过去,禽流感病毒一直被认为只在禽类中传播。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发现了在人类中感染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大多数家禽,野禽,水禽和观赏鸟,最敏感者为鸡,鸭,鹅等。禽流感病毒也可感染哺乳类动物,如猪,马,海豹,鲸,水貂等。在禽类之间,禽流感主要由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而传播;其次,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水源及其他物质,可通过消化道传播。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早期症状与人流感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一般可达39℃,持续1~7天,伴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以及肺部干,湿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口腔,四肢,胸腹部皮肤出现血点,并可以迅速融合成片。肺部炎症进行性加重,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禽流感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对国家的经济也会造成重大的危害。1983年至198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出现禽流感流行,当地鸡场全部倒闭,经济损失达6100万美元。2003年的荷兰,短短几周内1400万只鸡被隔离,1800万只鸡被捕杀,给这个家禽出口大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人类禽流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护理。如果出现早期症状,要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多喝开水。如症状加重,怀疑感染了人类禽流感,应立即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活鸡,活鸭等家禽及鸟类,尤其要远离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应开窗换气2次以上。居室环境和常用生活物品注意消毒灭菌。因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状态下2分钟即可杀灭,常用的消毒剂如漂白粉,过氧乙酸,含氯的消毒剂溶液均能破坏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另外,要注意勤洗衣物,勤晒被褥,确保下水道通畅,吃禽肉要煮熟煮透。同时,也要进行适量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狂犬病
早在1566年就有了关于疯狗咬人致病,即狂犬病的记载,并发现它能够传染给其他许多动物。当时,尽管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但一直在与狂犬病进行艰苦的斗争。人们勇敢地用木棍打疯狗,希望减少该病的危害。直到1885年,巴斯德研究出狂犬疫苗,才使人类首次征服了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人被带有狂犬病毒的狗,猫,狼,狐等动物咬伤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因为世界各地都有养狗的习惯,在动物中,狗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加之狗的流动性大,还具有咬人的行为特点,所以狗就成了狂犬病流行中的主要环节。据统计,人被狗咬伤患狂犬病的比例为80.07%。
人被疯狗咬伤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短者5~12天,长者数年发病。病人先是发烧,头痛,然后怕风,尤其怕强的光线或者大的声音,病人对水非常恐惧,见到水,甚至听到水的声音或说话时提到水,都会发生全身痉挛;这种痉挛逐渐加重,呈发作性;出现四肢抽搐,咽肌痉挛,头部和背部向后仰,牙关紧闭,抽风不止,呼吸困难,多汗流涎等,十分痛苦。最终出现肢体瘫痪,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在目前已知的传染病中,狂犬病的病死率最高,发病的患者基本上都会在数月内死亡,病死率达100%。狂犬病对人,狗都是可怕的疾病。一旦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后,应做到伤口及时彻底清洗,疫苗接种,免疫血清的使用三管齐下。目前医学界对狂犬病仍回天乏术,现阶段对狂犬病主要在于预防。预防狂犬病首先是要了解有关狂犬病的知识,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养狗的居民应定期给狗注射狂犬病疫苗。对居住环境中的野狗进行捕杀,避免接触来路不明的狗和其他动物。打死的疯狗严禁剥皮吃肉,应及时焚烧,防止野生动物刨土啃尸,污染环境。
预防红眼病
红眼病在医学上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主要是由病毒传播,红眼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密切接触及经水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红眼病患者的眼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发病时感觉眼部不适,会经常用手去揉擦眼睛,眼睛分泌物污染手指,毛巾等,再通过污染的手触摸他物而传染他人,如与患者同用毛巾,手帕,脸盆或与患者握手,再揉擦自己的眼睛便会受到感染。若水源被红眼病人的眼分泌物污染后,常可发生游泳后或在大澡堂共浴后的集体爆发流行。红眼病的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规律,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所有成人都易感染,只有婴幼儿发病率低,病情轻。本病病后具有免疫力,痊愈后很少发生同一类型病毒的再次感染。感染了红眼病病毒,一般1天后即可出现症状。红眼病起病急遽,患者眼内有异物刺激感或烧灼感,结膜肿胀,怕光,眼部分泌物(眼屎)增多,若伴有继发感染,则可出现眼睑水肿,充血,眼红,流泪,眼球痛。检查可见弥漫性的眼球结膜充血,继而出现球结膜下出血。本病发病初始多为单眼,很快殃及另一侧眼。儿童病例一般2~3天即可痊愈,成人1~2周内完全康复。
红眼病流行期间,未被感染的人群应当加强自我防护,主要是注意以下几方面:不要去游泳场,公共浴池等地游泳或洗澡,提倡淋浴及流水洗脸。要搞好个人卫生及家庭卫生,特别是手的卫生。要勤洗手,不用脏手揉眼;家庭内做好分巾分盆,并注意水龙头的消毒;外出时最好自带消毒纸巾,不借用或共用毛巾,手帕。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预防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怕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拉不完的感觉)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传染源排出的粪便污染了饮水,食物或食具,或经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或食具,瓜果蔬菜不洗净生吃,剩饭剩菜不加热,饭前便后不洗手等,都可能造成经口感染而发病。
痢疾患病无男女老幼之别,病后免疫力差,且容易再次感染。本病起病比较急,出现发热,怕冷,体温达39℃或更高,脐周围或左下腹阵阵疼痛。腹泻每天可达10~20次或更多,大便开始是肠内容物,后为水样或黄色糊状,粪质逐渐减少,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次便量很少,出现明显的里急后重。最后如发展到脱水或酸中毒,则有生命危险。病程一般不超过半个月。凡病程超过2个月的便可转为慢性菌痢。一般7岁以下儿童或年老体弱患者病情恶化很快,以致出现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被称为中毒型菌痢,可因救治无效而死亡。发现有人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人应尽快到医院肠道门诊看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和妥善护理。治疗期间要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品,以增强病人抵抗力。为了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应采取下面一些防护措施:要搞好环境卫生。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认真做好三管一灭(管粪,管水,管饮食,灭苍蝇)工作。要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剩饭剩菜要加热,变质食物不食用。如果发生腹泻主动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配合医生,卫生防疫人员的诊治和流行病学调查。饮水,食品,幼托等行业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要体检1次。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或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预防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它是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及其外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后,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破伤风杆菌迅速繁殖和产生外毒素的有利条件。当伤口又窄又深以及缺血,坏死组织多时便容易产生破伤风。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木刺常常带细菌,这些细菌感染造成伤口局部缺氧,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容易引起破伤风。
破伤风的潜伏期因人而异,短的可在24小时内发病,也有长达数月才发病的。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带后7日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一般来说,潜伏期或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全身性破伤风发病时首先出现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症状,接着出现典型的肌强烈收缩,最初是咬肌,然后是面部表情肌群的阵发性痉挛,使病人具有独特的。苦笑。表情。病人还会出现腰部前凸,头及足后屈,形成背弓,称为。角弓反张。状。在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刺激,如光线,声响,震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能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或抽搐。强烈的肌痉挛有时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呼吸肌的痉挛能造成呼吸停止,以致死亡。病程一般为3~4周。鉴于破伤风的严重后果,一旦发现症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抢救。
破伤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最可靠的预防方法是打破伤风针,使人体产生抗体。如果出现外伤,应首先对伤口部位进行清创。对于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有条件的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再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送往医院治疗。对于较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然后速去医院治疗。儿童经常发生外伤,但只要接种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俗称。百,白,破。)三联疫苗的6岁以下儿童,其体内已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存在,不需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