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5300000027

第27章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记行(4)

又少了一本好杂志

整场谈判记忆犹新,两三个月后,却听到阿谢先生发生财务危机,积欠印刷厂一大笔债务无力偿还,宣告破产。CAMERA转手他人,再出几期后停刊,前后共39期。

这本优秀刊物的结束,非但没有让我们高兴,反而越发有孤独之感。在市场越来越狭窄的严肃摄影领域,只要有人继续坚持下去,就是一股力量的存在。哪怕力量再微不足道,也总是一脉香火的延续。

CAMERA的弃守又再次证明,全球的精致文化已被通俗文化压榨得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在这越来越没胜算的战场里奋斗,每位同志的阵亡,都像是对其他人的预警:下一个也许就是你!我们深深替CAMERA惋惜,也终于能了解,他们当时想替杂志找出路的无奈。希望有朝一日,CAMERA这可敬的先行者能够复刊。

布什在离开他与克劳德·诺希所创办的CAMERA后,曾经替水之堡摄影艺廊做了一年展览策划。1994年9月我在水之堡的个展举行开幕时,他也刚好在场。以前有的那点不愉快已经冰释,后来他还替《摄影家》写过文章。

令人敬佩的摄影人

唐·麦库林和马丁·帕尔都跟我们住同一家旅馆,在吃早餐时经常碰面。

麦库林是个非常害羞的人,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最角落里用餐。我们只有在第一次见面时多聊了一会儿,平时也就不去打扰他,只是远远地跟他点头打个招呼。用完早餐,他会找个地方避开来,如果有人去找他,他也多半三言两语地就结束谈话,对方也就知趣地告退。

麦库林是位极让人尊敬的摄影家。在我们出版的那本《摄影大师对话录》里,他跟法兰克谈到数十年战地记者生涯的心境,至情至性表露无遗。我在第一次读到那篇文章时,怎么也忍不住眼泪。

马丁·帕尔和唐·麦库林都来自英国,但两人的作风却截然不同。年轻的马丁几乎总是往人多的场合钻,在待人接物时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毫不含糊。他也随身带来一些尺寸超大的作品海报,四处张贴。我们的海报算是贴得早了,可是每个最佳位置几乎都被他捷足先登了。

这些摄影海报是英国政府所办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的一部分,曾张贴在英国全境的地下铁、公交车站等交通繁忙之处。这些作品因调侃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品位,而使马丁·帕尔大大地出过一阵风头。这位青年才俊也因此而显得趾高气扬,架子比前辈还大,看起来不可爱。

其实,摄影圈有时也跟演艺圈差不多。即使实力不甚坚强,也可能因题材讨好或包装得当而使一位摄影家突然受瞩目。于是乎,经常可见一些摄影师在当红时不可一世,过了没多久却再也不被提起。而那些经年累月为理想付出、苦守岗位的摄影家,却永远能用作品感动无数人与他们的子孙。

有一天,我们看到麦库林破例跟一位女士聊得比较久,看来像是旧识。法兰克说,那是考德尔卡离婚不久的太太吉尔·哈特利(Jill Hartley)。哈特利看起来纤细而敏感,因长住欧洲而显得比较含蓄,不太像美国人。

我看了她的一些作品,发现她照片拍得非常好。前夫名满天下,知道她的人却不多。率先肯定知名度不高的优秀摄影者,一向是《摄影家》的编辑政策,因此,我也跟哈特利订了约会,回巴黎之后再细看她的作品。在巴黎碰头,让我感慨良多,即使谈公事,她也把女儿带在身边。由于要赶去另外一个地方,我们还搭了她一段便车。

许多摄影家都是生活拮据的。上了哈特利那辆破旧的小货车,我们才发觉根本没位子坐。小女儿蜷缩在前座睡着了,后座塞满了帐篷、睡袋和一些杂七杂八的露营用具。这景象说明了她生活与工作的方式。几乎和考德尔卡一样,她四处奔波,到处流浪,只不过同时还得照顾小孩。尽管如此,她对摄影的热情依旧不减。

哈特利和考德尔卡为何会离婚,我们不得而知,但想来在天才身边生活并不容易。我很高兴将哈特利最好的一个摄影专集--她前后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所拍的《波兰》在《摄影家》第11期(1993年12月)发表。在同一期介绍的柯特·里克特(Curt Richter)、威廉·罗普(William Ropp)以及在第5期(1992年12月)介绍的布鲁斯·基顿(Bruce Gilden)都是那年在阿尔勒碰到的优秀摄影家。

在阿尔勒找机会的年轻摄影家,实力强的非常多,当然水平有限的也不少。我们没有耐着性子发掘更多人才,主要是因为头几天实在是看得太多了,多到感觉影像泛滥成灾,以至于后来有人要求订约会,我们就想开溜。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的摄影部主管让-克劳德·勒马尼。他有无比的耐心与奉献精神,不管再忙,每年都会抽空来阿尔勒,从早到晚坐在阿拉坦后院走廊的一个角落里,戴着白手套,不厌其烦地给排着长龙来求教的摄影者意见。面前的长桌摆着一壶水、一个杯子,讲到口干舌燥、声音沙哑,他就匆匆灌几口水,继续上课。

整个上午不间断地看几个钟头的照片,我早就眼花缭乱,头疼得不得了,他却一连好几天下来,仍然显得甘之如饴。这不只需要体力好,还得有圣人般的心肠才办得到!

卡马尔格牧场午宴

摄影节的所有活动,最有娱乐效果与不能不提的,就是鸟类学家、慈善家卢克·霍夫曼(Luc Hoffmann)夫妇的邀宴。每年他们都会邀请约200位参加摄影节的来宾,到他们在近郊的产业卡马尔格(Camargue)牧场享用一场别有风味的盛会。

地点偏远,没有公众交通服务,因此请帖上印有详细地图,以便受邀宾客开车前往;我们那两年也都是搭朋友的便车。方圆几十公里之内不见人迹,空旷的原野当中搭起一大片遮阳棚,棚下一排一排地摆满几十条长木桌和更多的木凳,棚外不远处有临时露天厨房与一个简单的吧台。远远望去,整个场景除了野趣之外,还显得十分超现实。

大家在铺好桌布、摆好餐巾和餐具的木桌前各自坐下,还没聊上几句,一阵马蹄声就夹着滚滚黄沙从几百米外快速逼近。七八位呼啸的牛仔追赶着一头牛犊,朝用餐之处飞奔而来。眼见就要冲进棚内了,众人阵阵惊呼,牛仔们却及时挥舞绳索,套住小牛,再潇洒地翻身下马,将牛只扳倒在地,就着营火当场烙印。

原来这是场表演!大家的兴头一高,胃口就开了。前菜的鹅肝、肉泥和主菜的现烤牛排由十来位侍者为大家一一端上,红酒成打成打地倾入高高举起的酒杯,流进笑呵呵的口中。

众人有点飘飘然时,弗拉明戈乐声乍起,不知打哪儿冒出一组身着传统服饰的吉卜赛走唱人。曲调又急又快,两名男子边弹边唱,一名女子随着旋律妖娆地舞动身躯,轮流在每桌停下一阵,热情地邀来宾共舞。不少宾客都在同伴的起哄下,兴致勃勃地起身舞上一段,引出一阵又一阵的口哨声与掌声。

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那煽情的乐声、舞姿就惹得一些人不安分起来。两位男女宾客大概是喝醉了,如痴如醉地对跳几分钟后,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浑然忘我地开始脱衣服。围观的人鼓掌叫好,所幸朋友闻风赶来,在两人出丑之前及时把他们架走。真是好险哪,想想看,在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身带相机的!

霍夫曼夫妇不但在每年摄影节都请客,阿尔勒的其他节庆,如一年一度的“阿尔勒艺术节”“卡马尔格斗牛节”等,也同样会设宴款待与会嘉宾。此外,他们更是许多文艺活动的赞助者。有这么支持文化活动的企业家,真是当地人的福气!

霍夫曼夫妻非常朴实,言谈举止丝毫没有富人的架子,他们身穿棉布衬衫、牛仔裤,轻松地与客人闲话家常,看起来就像普罗旺斯的农夫农妇。有人说,知道怎么赚钱不稀奇,懂得怎么花钱才叫厉害!这对夫妻正是这句名言的最佳诠释者。

普罗旺斯鱼汤

除了摄影,阿尔勒的“吃”也是很有特色的。第一次造访还不懂法国地方菜;第二次有法兰克夫妇同行,才尝到一些别处不易吃到的美味。印象最深的,就是普罗旺斯鱼汤(bouillabaisse)!这是普罗旺斯的传统名菜,各地做法不同,其中又以马赛地区的配方被公认为最地道。

内人看到的一份食谱是如下这么写的。用多刺的笠子鱼、鲱鱼和海鳗为基本材料,再加上越多越好的其他鱼类,如狼鲈、比目鱼、鲽鱼、鲻鱼、江鳕等。把所有材料一起放在高汤里快煮,加上少许橄榄油,使汤成奶白色,再添加盐、胡椒、洋葱、番茄、番红花、蒜头、百里香叶、月桂叶、藿香叶、茴香、橘皮、一小杯白酒或上等白兰地,最后再把西班牙红椒制成的糊搅进汤里,醒味又调色。据说巴黎版为了吸引观光客,还会混以精选贝类、虾、蟹、龙虾等,装盘时的卖相特别好。

阿尔勒有家餐厅做的鱼汤却是与众不同,红褐色的汤闻起来有鱼味,喝起来是鱼汤,可就是看不到鱼。大厨把鱼类和海鲜连肉带骨地磨碎后,和高汤、佐料一起熬上好几个小时,直到全部材料都化在汤里。炖好的汤浓浓的,却不稠不黏。

汤的喝法也有路数。店家视每桌来客的人数而定,端上大小不等、盛满滚烫鱼汤的陶锅,几篮烤得干干脆脆的面包,一碗切得细细的干酪丝以及一碟生蒜头。先拿一块面包干,用新鲜多汁的蒜头粒在粗糙的面包上来回摩擦,擦出厚厚的一层蒜泥,再把面包掰成小块放在空汤盘里。舀一勺冒着热气的鱼汤,顿时蒜香鱼香四溢,等面包全都浸满汤汁后,撒上一撮干酪丝就可以开吃了。

这时,原来干巴巴的面包已变得香软滑嫩,像松针般的干酪被热汤一化,成为黏黏腻腻的拔丝。一口下肚,全身立刻起鸡皮疙瘩,舒畅无比!

喝这种汤千万不能秀气,一定要趁热大口大口、连汤带料、稀里呼噜地喝。通常它只是前菜,所以最好只喝一碗就打住。但人人都会忍不住再来一碗,然后认真思索,是不是该把腰带调整一下?

那回,我们一共在阿尔勒待了一个星期,整个会期不时听到摄影节要停办的消息。欧洲经济不景气,对摄影界造成很大影响。上自艺廊、媒体、经纪社,下至有合约无合约的摄影师,个个叫苦连天。厂商业绩不佳,广告预算就不多;广告预算不多,靠厂商支持才能运作的媒体和活动就不好维持;媒体维持不下,摄影家就找不到活儿干。

总的说来,那一届的阿尔勒摄影节虽然表面一样热闹,但与前一届比起来,依然有些让人不乐观的迹象。展览比较不精彩,幻灯片放映晚会嘘声连连,艺术总监路易·梅普莱(Louis Mesplé)的表情比上回沉重得多,几位著名摄影机构的负责人不太开朗,而卢西恩府上的派对也由晚宴变为简单的下午茶。

阿尔勒之行,让我们见识了摄影世界的花花草草,也更加明白《摄影家》杂志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一回,除了做公关送掉几百本杂志之外,主办单位在整个会期里还帮我们卖了三四百本,只不过到现在都还没收到经办人员答应寄来的账款。权当乐捐吧,也算是“取之阿尔勒,用之阿尔勒”!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或是其他类似的摄影活动,就像台湾的“大拜拜”一样,热闹一过,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有斩获没斩获的人,同样要回到“摄影没啥了不起”的现实世界里,接受他对摄影信仰是否忠坚的试炼。阿尔勒给人的感觉是极端的:有的人像上了瘾一样地每年必去,因为需要这样的场合;有的人则是去过一次就大失所望,甚至可能从此不再拍照。

这不是阿尔勒的“对”,也不是阿尔勒的“错”。阿尔勒只不过是面镜子,忠实地、全面地反映着摄影世界的各个面相。

同类推荐
  • 神圣与世俗

    神圣与世俗

    本书之“东南佛国”主要是指浙江区域,主要探讨浙江佛教文化旅游。在对“文化旅游”概念作理论分析并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本书上篇从资源、现状、潜力、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浙江宗教文化旅游作了作了综合的分析,下篇则是对省内各地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价值分析以及保护开发建议等。
  • 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

    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

    本书讲述作者因为爱情、家庭等变故,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的场景美轮美奂,醒来后,她决定去找寻梦中的地方,借以疗伤。她走遍欧洲,最后来到非洲,终于找到了自己梦中的地方!书中记载了她旅行期间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过去美好爱情的回忆。在非洲野性天然的美景中,她对人生、爱情都有了新的顿悟。全书文字优美,感情充沛,堪称一部关于爱与人生的逐梦之旅。
  •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一路童行:想带你去看看这世界

    这是一位职场遭遇挫折的父亲,送给妻子、女儿和自己的礼物——这一趟,意外的美洲之旅。三个月的旅途中,他们一路星光明月,一路高山坦途,走过巨杉、优胜美地、火山、黄石、红土世界,畅游洛杉矶与拉斯维加斯,并以此作为女儿阿朵三岁生日的礼物;然后,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开始了在墨西哥的探索之旅,寻找失落文明,拥抱雨林,握手危地马拉……对于他们,这不仅仅只是一趟旅程。阿朵说:“明天,我们要去哪儿?”
  • 遇见,在青春的途中

    遇见,在青春的途中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游记散文类文学作品,记录了她在赤坎、南澳、周庄、汕头、西湖、香港等地旅行中最美的遇见。
  • 意外看风味:奢华酒店

    意外看风味:奢华酒店

    《意外看风味:奢华酒店》以世界最热门旅游地点伦敦、东京、夏威夷、葡萄牙、希腊小岛、越南会安等地方为背景,从当地的世界著名奢华酒店落笔,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推荐去当地作深度旅游的线索,文字细腻,推荐理由实用而独到。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
热门推荐
  • 邪王独宠美人无双

    邪王独宠美人无双

    异世穿越成了废材?看我如何扭转乾坤,笑傲天下。
  • 蓝缇丝的地球假日

    蓝缇丝的地球假日

    蓝缇丝是一个外星公主,日月相和之时她进入了太阳与月亮的缝隙不料被人追杀。某个好心人收留落魄公主。谁在追杀她,哦,原来真相是这样的。
  • 绝世爱恋之木槿花之恋

    绝世爱恋之木槿花之恋

    前世,她是舜木槿,今生,她是安木槿,前世,她高傲但不骄傲,今生,她平凡但不平庸,看前世今生,如何谱写不一样的人生。不管前世今生,我爱你,都如木槿花一般永恒坚韧。
  • 魔尊霸宠:至尊小痞妃

    魔尊霸宠:至尊小痞妃

    她曾万鬼之下,无鬼之上,却莫名被小“黄”书从高山之颠,砸到废柴这边,越想夜笙便越想一巴掌送小黄书去西方极乐世界.....废物又怎样,没娘亲又怎样,总被人虐待瞧不起又怎样?!她夜笙曾站在众鬼之上,这次站在世界巅峰玩玩也好!一人一书闯遍天下。人,痞气狡诈。书,卖萌耍赖。一只大手扶上夜笙的小蛮腰:“小生,今晚一起造小孩如何?”
  • 梵璃上神

    梵璃上神

    她是爹爹宠娘亲爱的小帝姬,却一朝私自外出遇到的一生中最大的劫。而她又何尝不是他最大的劫?她下凡历劫,他一界上神之尊屈就她身边出处关照.......她一朝被人算计,飞升上神的劫数成了死劫,而他决绝而温柔地看着她昏睡的面容说道:“你只能承我的情。”便替她挡劫,自己却差点魂飞魄散......“你听着,你若离去,我绝不独活。”........“先不管别的,你就说愿不愿娶我?”你就当我越来越任性吧,神的寿命无穷无尽,我只愿与你相守。
  • 修武之无上神道

    修武之无上神道

    一个崇尚武学,人人渴望武力的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的练武奇才,人们都想以武力来为自己的家族带来更多的利益与权势。人们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造就了现如今这不平衡的修武世界。各种宗门欺压弱小致使穷人越来越穷到后来连练武的资格与本钱都没有。终于有一天,如往常一样的黑夜青龙镇张家诞生了一个男娃子,当天夜里无数流星在天空划过,天现异象,是吉是凶悠然未知。就这样出生在这不公平的修武悟道的世界,这个娃子能不能的成长起来呢?
  • 醫閭先生集

    醫閭先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恶魔少爷的专宠

    恶魔少爷的专宠

    这个世界玄幻了吗?霸道总裁竟然是妻管严!不定期更新,绝不弃坑。谢谢支持!
  • 顾盼生辉

    顾盼生辉

    晋江人气作者夜蔓首部温暖之作,治愈每一段抱憾人生的手语之爱。因为遇见你,我才喜欢上雪天;也是因为遇见你,我才知道原来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开间工作室,还有一家咖啡厅,里面放着翻不完的漫画书;养一只波斯猫,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孤独。她想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挺好,如果陈绍宸没有出现的话……她一直记得那天,雪花纷飞,彻骨寒冷,他说:“你比画,我应该能看得懂。”从遇见她的那一刻起,他便以自己的方式守护她成长。宸,北极星的所在。永远北方的指向,航海的人们通过它来辨别方向,而陈绍宸是顾盼的方向。婚礼上,他拥着她,在她耳边沉声道:“从此,我便是你的声音,你比画,我来说。”只因遇见你,所有的遗憾便都不再是遗憾。
  • 在屋脊上行走

    在屋脊上行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毛泽东的话。感谢生活是所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切身感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理想,很难做到感同身受。而当一个写作者真正具有了这两种生活的时候,他的感受就具有了天然的真切、哲学的思辨、刻骨的铭记,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在屋脊上行走》在记录生活的主人公们艰难行走的同时,《在屋脊上行走》折射出了他们所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我感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