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4900000024

第24章 吴兴华(3)

诗人生涯的尽头

吴兴华年轻时,对自己的诗歌十分自信,从一封1943年的信中,你已看得出他如何富有雄心壮志:“我在达到二十三岁生日那天,总算一下自己据有的文学财富,比那位《失乐园》的诗人还强点。真的我一时还想不起任何人能在同样的立足点上与我对峙的,便是Keats(济慈)我也不觉得有对他大让其步的必要。”《失乐园》的诗人,自然是指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了。

抗战胜利前,吴兴华还有意把自己的诗分为两部分,暂名“甲乙稿”,甲部收录那些根植于中国旧诗传统的仿古诗,乙部是他从英、法、德、意诗中得到启发而写的十四行诗、无韵诗等。他又计划等到生活安定下来时,便编一部巨型的中国诗文选集,他说:“以实在立得起的作家为主,每人好好替他们写一篇批评。这番工作我‘不敢多让’的缘故就是大多数成名的作家全集我都从首页翻到末页过,而且人人都殚精钻研,直到我像面对他们为止。悌芬,每当我想到这桩事时,就想你能来陪我,供给我感兴和意见。”

但吴兴华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诗前景黯淡,缺乏知音。他曾告诉父亲:“张芝联从前曾取笑我道,我的诗将来除非自己注,自己批,才会流行。像芝联那样几乎omniscient(无所不知)的脑子要都觉得如此,那真是‘吹’了。”

1945年,张芝联夫妇赴上海,吴兴华在北平的好友又少两个,心境更加寂寞。这时他跟父亲通信,思想已没有以往那么天真乐观了。例如他说:“我往往觉得我们最大的毛病就在于自恃聪明太过,侈言凌人,结果成就常常反不如人。又事事觉得古人愚直可笑,不求快捷方式而故采迂途,因此好为无根之论以震骇凡俗,心醉于片时的喝彩,便无暇计及真正的不朽之业。”

1946年,他谈近况,说自己回到燕大任教,生活还可以,“但是人终日惶惶,安不下心来,恐怕还是没有像你和芝联一样的好朋友在身边的缘故”。即使这样,他依然不忘像几年前般勉励父亲:“我想你现在大约也离不开上海那种hectic(忙乱的)生活,但平时总要静一静心,现在社会一团糟,谁都厌恶,有些人因之就纵意自恣起来……我只有希望你还能竭力保持你纯真而美的性格。”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不再怎么写诗了。

1947年,吴兴华本打算在夏天赴美,先到康奈尔找谢迪克念硕士,然后去哈佛。课余他还安排了工作,可保衣食无忧。可惜照X光结果不好,不能航行,要请三个月病假,在校医处静养,他唯有拍电报到美国说不能去了。这件事应该令他很沮丧。这一年,他跟我父亲说:“我平日人也不大高兴,总觉得自己是out of place(格格不入),和人合不来,想你也定是similarly afflicted(有差不多的痛苦)。”

他又说:“近来我慢慢觉得诗文作为一种专业甚为无聊,把神智和精力耗费在钻研字句上实在太可惜……假如一个人能读书思考,而成为一个类似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代那样的well-rounded(多才多艺的)上等人,学问渊博,志气大,下笔作诗自然就好,而胸襟气象也自然与那些整天在笔砚间讨生活的人不同。”

1948年,吴兴华已开始有一些中年危机的迷惘:“我近几年心境屡有改变,对许多事看法都已与从前不同。学问方面虽是照旧的热心,写作则久已抛在一边,偶尔执笔也觉思路梗塞,看来慢慢要与此道绝缘了。不知将来做什么好-这是大家共具的困惑心理,我有时想从前抱的大志向,很可笑也很可悲。”

《诗的教育》与“林以亮”之谜

1949年,我们一家南下。临走的那个夏天,父亲跟吴兴华最后一次见面,之后一直到1952年就只有书信往来。1951年,燕京大学被当局接收,改为国立。吴兴华顺利过渡,但他肺病发作,要休假,家中还有弟妹各一人要养,周转不灵,只好向父亲借钱。当时他还劝父亲北上相聚,说:“我自己有时静下来想从爱情、金钱、声名上得来的快乐,比起你和芝联的友谊都显得空虚黯淡。”但父亲没有回去。

那年吴兴华为生活,翻译了萧乾的一篇小说,共五万字,刊于《人民中国》,分七期登完。他还打趣地向父亲说:“假使我生在18世纪的英国,恐怕也会编出几大册的宇宙历史及字典。”同年又参加土改,忙于政治学习。之后他也翻译了《毛主席的青少年时代》,以解决冬煤问题。至于做学问的事,他也没有放弃,还花了一年时间搜集材料,写成一篇考证文字,是关于清初文人陈维崧的。最后他跟父亲说:“自己想起来,也甚好笑,以后这种傻事不打算干了。”

我父亲曾经在《林以亮诗话》中提及一件事,说是吴兴华抄录了王安石的一段诗给他看后,两人便断绝音讯。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我父亲提到的那封吴兴华“绝笔信”写于1951年2月20日,之后他还写了十二封信来,最后一封信是1952年7月19日,讲自己结婚的事。但从1952年起,我父亲便没有再回信给吴兴华,连吴兴华结婚也没去信恭贺,他不想朋友因为有“海外关系”而惹祸。

《林以亮诗话》中提及的吴兴华那封信是这样写的:“你知道不知道王荆公的这一段诗?我觉得整个旧诗领域内很难找到如此悲哀的句子,比Housman(豪斯曼)引Milton(弥尔顿)的那句有过之无不及。诗是这样的(记忆可能有错):‘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当开元天宝时,斗鸡走狗过一生,天地兴亡两不知。’6你是解人,一定明白我喜爱这段诗的心理。”

“Housman引Milton的那句”是什么呢?父亲在《论读诗之难》一文中提过,那句就是“Nymphs and shepherds dance no more”(仙女与牧人不再跳舞),你觉得悲哀吗?

既然这封信之后还有音讯,为什么我父亲在《林以亮诗话》中却不实话实说呢?我觉得他只是在编剧。你看一部电影,总希望最后一场戏会有些弦外之音,这样才可以不断回味。实际上,吴兴华写给我父亲的最后一封信是写自己新婚,但你这样照实说,读者不会觉得有意思,所以我猜父亲便故意借王安石的诗来营造意境气氛,让吴兴华的所谓最后一封信可以融入时代的大背景,使读者“荡气回肠”一下。

1952年后,我父亲没有再跟吴兴华通信,却在港台不同的文艺刊物上以不同的笔名发表吴兴华诗作,一时署名梁文星,一时署名邝文德(不要忘记我母亲叫邝文美),得到不少人关注。7连张爱玲也说过:“五十六期《今日世界》所刊鸣珰的《暮雨》一诗,学梁文星-有如猴子穿了人的衣服,又像又不像。”吴兴华在抗战期间已看过张爱玲的小说了,我发现他在1944年的信中这样写:“他们几人听说有在此客串一场之讯,但尚未证实。如果石奔也能快来就好了,我们正在热切地盼望着(这收尾有点像张爱玲的小说)。”括号中那句话是吴兴华的自评,很有趣。“他们几人”是指孙道临、姚克等,都是父亲和吴兴华的好友。当时父亲还不认识张爱玲,更是做梦也没想过她将来会成为自己的毕生好友。

1966年,吴兴华在“文革”中遇难,听说他死前几年正在翻译《神曲》和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小说,可惜都完成不了。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父亲有些旧文被辑录成《林以亮诗话》一书,当中有五首十四行诗叫《诗的教育》,原发表于1955年,夏志清在《林以亮诗话》序中称之为“传世之作”。这几首诗的作者一直挂名为“林以亮”,甚至父亲在《诗的创作与道路》一文中也说是自己-即“林以亮”-写的。这也不是事实。这组诗原题作《自我教育》,其实是吴兴华在1943年写的,他当时告诉父亲:“我相信诗中非常准确地呈现出来的东西是散文里没法说的,它们是代表着我诗歌进展中最可纪念的一个阶段。我有一个预感,这回我真走上正路了,以后即使改变,也只是修改,而绝不可能是舍弃现在的途径。”

吴兴华特别重视那五首《自我教育》,因为它们都是针对他自己和我父亲的性格弱点而写的。诗旨就是说,要借意志约制自己的天才,不可贪图片刻喝彩,如此才能有大成。

我认为,这几首诗不单是吴兴华写给自己和我父亲看的,也是用来告诫孙道临的。为什么跟孙道临有关呢?他的学名本来就叫“以亮”,一般人只知道他是著名演员,但吴兴华认为他更是诗人。早在抗战时吴兴华就跟我父亲说:“以亮是一个天生来的诗人,至于天生来诗人是很少的。以亮对一切想象文学天生来的适应性,是连我自己也不见得能胜过的。他可以很灵活地运用他的才能,使之行即行,止即止。他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不管束,指导自己的美才,宁可让它四面泛滥,也不肯让它夹起在两道堤间,取一个一定的方向,而把全份的力量倾注在那边。这本是极难的事,对你和以亮这种人尤其难,因为你们是聪明人,你们不肯工作只为一些辽远的将来或许会获得的结果,因为你们现在像‘水银四面溢流’已经足够把别人吓死了。”

“水银四面溢流”是《自我教育》中用过的意象,可见诗根本是写给我父亲和孙道临看的。

我看了这些信后,便明白我父亲不是想把吴兴华的诗据为己有,而是他心底根本没将“林以亮”当成自己一个人。我父亲有数十个笔名,“林以亮”只是一个角色,但这角色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它既代表了作为“天生诗人”的孙道临,也象征了吴兴华和他自己,即是说,“林以亮”是三位一体的位格,是他和他的朋友的共同暗号。另外,也许他在1955年写《诗的创作与道路》时,觉得应该以第一人称去描述才能加强那五首诗的重要性,所以便没有提及原作者的身份。反正都是“编剧”技巧而已,就像吴兴华那封引用王安石诗的所谓最后一封信。

我父亲跟吴兴华这种不分你我的友谊,在今天恐怕很难再有。我觉得我父亲一直在守护着他,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这种情义,吴兴华其实早在40年代初就已经知道了。一切像是宿命,他当时是这样跟我父亲说的:“亲爱的朋友,我常想在我一生不多的幸运事件中,我之认识你可以算是最大的。你所有意无意给我的帮助,已不是我一辈子所能还得清。而我现在还正年青,将来事不敢想,只有希望能永远保持着你纯洁伟大的人格,将来说不定还有别的强似我的人需要你的指导与援引。”

1.Oracle为神谕、哲人之意,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有“I am Sir Oracle,And when I open my lips let no dog bark!”大意是,我的话就是神谕,我说话的时候狗都不许叫。

2.Jean Moréas (1856-1910),象征主义诗人、散文家和艺术批评家,生于希腊,大部分作品用法语写成。

3.Cyril Connolly (1903-1974),英国作家,曾任文学杂志《地平线》(Horizon)编辑。年轻时立志成为小说家,《前程之敌》(Enemies of Promise),是他写的一部自传式文艺批评作品,书中反思了自己为什么没有成为杰出的小说家。

4.出自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边万树”应作“江头千树”,“逐客归”应作“逐客来”。下面三句分别出自明代高启《次韵西园公咏梅二首》、清代张问陶《梅花八章》(其八)和唐代崔道融《梅花》。

5.Murray可能是指英国作家John Middleton Murry,原信拼写有误。

6.原诗为:“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王安石《凤凰山》其二)

7.关于吴兴华诗歌在港台的发表和影响,可参见伦敦大学Michel Hocks(贺麦晓)的论文《吴兴华、新诗诗学与50年代台湾诗坛》。

钱锺书赠宋淇的《围城》,扉页上写着“悌芬畏友惠存”,钱曾写过一首名为《答悌芬》的七绝,其中有“年来渐似欧阳九,不畏先生怯后生”。

1980年1月28日,钱锺书寄给宋淇的手书信。

我外祖父母的结婚照,左起二、三为外祖父母,1908年1月6日摄于广州Mary Fulton的摄影馆。

钱锺书致宋淇的最后一函,时间为1989年1月15日。

“超级张迷”水晶(右)与钱锺书的合影,摄于1979年钱锺书访美时,水晶把这张照片寄给张爱玲,张又寄给了我父亲;下图为水晶在照片背面的题字。

1953年,傅雷赠给我父亲的照片,下图是照片背面的签名。

傅雷书赠我父母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写给我叔父宋希的信(部分),谈及宋家的家事。

宋家、傅家故居,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284弄安定坊5号。

1982年12月4日张爱玲写给宋淇的信(部分),信上说到《殷宝滟送花楼会》是以傅雷为原型的。

年轻时的吴兴华。

吴兴华与妻子谢蔚英的合影。1952年7月,吴兴华将这张照片寄给宋淇(奇),下图是照片背面的题字。

1942年7月17日,吴兴华寄给宋淇的信(部分),信中大谈诗文。

1947年,吴兴华重读莎士比亚《暴风雨》,图为当时的随感手迹,第一句内容为:“外面海洋上的狂风暴雨就是他内心的无边宁静,永远是劫夺,却从来不给与,他因此更了解和爱惜生命。”

1954年,谢蔚英、吴同和吴兴华的合影。(吴同提供照片)

宋家藏有的几本吴兴华的笔记,里面有他抄录的大量诗歌。

同类推荐
  •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记录了这位给世界文学和我国现当代文学以重大影响的世界文豪的创作和人生经历,带引读者走进他迷人的艺术世界。
  • 托尔斯泰 马克·吐温

    托尔斯泰 马克·吐温

    本书介绍了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尤其探索了他们成功的主观因素,对广大探索中的青少年大有裨益。
  •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中外名人传记:安徒生(1805-1875·青少版)》内容简介:安徒生认为:他自己的一生堪称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入入胜。他永远怀着对远方的渴望,有着一颗永不停歇的驿动的心。他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踏歌人生。贫穷和孤独,繁华和绚丽.痛苦与泪水,收获与喜悦,误解与抛弃,接纳与回归,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一一品尝。他留下的每一串脚印,他走过的每一个驿站,都值得人们久久回味。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他耀眼的光芒,时刻照亮前行的人们。他留下的不仅是童话,更是他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他留下了闯劲,留下了勇敢,留下了毅力。他百折不回的坚毅脚步声,仍然在世界各地响起。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圣邪天尊

    圣邪天尊

    九天之上,实力为尊,九重大陆,灵源纵横。前世今生,只是一念之差,主宰大地,更是随手擒来。左手魔心,右手圣元,两极相辉,武道至圣。看万般莫化,谁主沉浮。
  • 小道士猎妖记

    小道士猎妖记

    妖为何物?鬼又是什么?我又是谁?大道三千,我选诡道。人生虚妄,引渡亡魂。天下苍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要做第一,我要延续我未完成的事。我的魂在何方?我的心在何处?我的执念!亦为何物?我到底是谁?轮回百世,经历生老病死,我又是为了什么?我的心被谁夺走了?
  • 萧瑟的青春

    萧瑟的青春

    萧萧的生命如同盛开在樱花时节里的青春,那么短暂,那么轻盈,却又是那么的动人。
  • 驭海史话

    驭海史话

    本书讲述了人类行为对海洋中数以万计的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书中研究了人类与海洋过去和现在的联系,主要阐述了人类对海洋生命及栖息地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大气和海洋的污染以及商业性的捕鱼等,导致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种类不断增加,使得巨大的海洋资源被人为的破坏。书中呼吁人类与海洋应该健康和谐地共处,保护这个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的海洋生态。
  • 虞游子是穿越者——通天塔世界

    虞游子是穿越者——通天塔世界

    (注意:本身由于不可抗力被封禁过半年,因此停更修改中,直到2018年2月还有大量章节在修改,部分章节为空白,见谅见谅!)反正200w字后主角才成形,拿着妹子变的武器,背后是妹子变的翅膀,部下有两个妹子开机甲,一个妹子作为飞行战舰核心的,总之一身装备全是妹子啦,反正就是作者自己的疯狂脑洞歪歪!开局就失忆,装备,哦不,妹子全靠捡!
  • 新王归来

    新王归来

    玄幻、悬疑、穿越、恐怖、言情还有点少儿不宜无厘头,我勒个擦!正常人类切勿模仿!猴子是渴望稳重,我是渴望正经!看什么看?难道除了帅你就看不出点别的?!
  • 乖乖女的专属小爹妈

    乖乖女的专属小爹妈

    她生性淡漠,总是一个人来来往往;他性格开朗,总有一却有人相伴;她从小时起,便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爹妈总嚷着,女儿啊,你能不能出去闯个祸,捣个蛋,否则我们当父母的得多没成就感;他自小时起,便四处捣蛋,爹妈总嚷着,你个死小子,一天不惹事,一天老师不打电话上门,你就活着不自在是吧,你就不能乖点,给我们留点脸面;他调皮,他捣蛋,他不解风情,但自他认识她的第一天起,便将所有的柔情,所有的耐心,甚至是所有的唠叨,都给了她,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按她的话说,顾言,你简直就是我的小爹妈······
  • 弑天霸主

    弑天霸主

    天反道世难休,轮回万载心依旧,一本精彩绝伦的修仙小说,让人看的惊心动魄,意想不到的颠覆剧情,主人公:霸天,历经无数磨难,面临死神毫不退缩,他代父保护国家,代哥保护嫂子,斩妖除魔,他的威名家喻户晓,想知道结局怎样吗?敬请关注此小说,后续更精彩。
  • 腹黑王妃:穿越皇后统江山

    腹黑王妃:穿越皇后统江山

    一个由现代穿越到现代的妖精,阴差阳错让她进入了皇宫。从丫环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她动摇,除了那长生不老的药!世上仅有一枚长生不老药,她为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寻找......
  • 恶魔总裁:请撒手

    恶魔总裁:请撒手

    她有着无与伦比的美貌,有着高贵无比的出身,却沦落到舞厅跳舞为生,成为夜色王国里最神秘的舞女。他英俊邪魅,果敢有魄力,却因为父母双亡而不得不寄人篱下,却也因此遇到了让他魂牵梦萦的那个人。他们本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因为重重误会导致他愤恨出走,而她家族破产。再次相遇,他已经是高高在上的暗夜之王,她却是风尘里一个洁身自好的跳舞女郎。他恨她,却更爱她,只想将她牢牢禁锢在身边,爱恨交加让他不停地伤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