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4900000022

第22章 吴兴华(1)

博闻强记的天才

关于吴兴华,我父亲其实从未向我提起过。2005年年底,我收到友人冯睎乾的电邮,他说我父亲是吴兴华的至交,问我家中是否藏有吴兴华的遗稿,这时我才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之后我便留意有关吴兴华的一切。到了2007年,李安的电影《色,戒》上映,我当时正整理张爱玲的信件,竟意外发现了六十二封吴兴华写给我父亲的信。

吴兴华自小便非常聪明,因成绩出众而连续跳级,十六岁即考入燕京大学,同年在《新诗》上发表《森林的沉默》,一鸣惊人。我父亲在《林以亮诗话》中常常引用他的新诗。夏志清在《追念钱锺书先生》一文中曾引述我父亲的信:“陈寅恪、钱锺书、吴兴华代表三代兼通中西的大儒,先后逝世,从此后继无人,钱、吴二人如在美国,成就岂可限量?”后来读到王世襄也这样评论:“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锺书式的人物。”

吴兴华生于1921年,浙江杭州人,比我父亲小两岁。他父亲是医生,家中兄弟姊妹共有九人。他在北京崇德中学读书时,认识了同校的孙道临,孙道临后来也成为了我父亲的好友。

我父亲跟吴兴华大概在1939年认识,当时吴兴华在燕京大学西语系念书,我父亲则从上海回到燕大就读。由于志趣相投,他们很快便成为好友,父亲也认识了吴的室友孙道临。吴兴华在家中排行老三,故朋友也昵称他为“吴三”。在燕大读书时,他和我父亲合编《燕京文学》,翻译、发表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歌。1940至1941年,他们又向上海的《西洋文学》供稿,吴兴华更相当前卫地介绍并节译了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这部奇书的中译本到2012年才问世)。吴兴华因此认识了当时的杂志主编张芝联。我父亲和张芝联早在1935年已相识,当时他们是燕大同窗,后来又一起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一起借读武汉大学和上海光华大学。之后我父亲独自回到北平,张则留在光华读至毕业。多年后,张芝联成为了法国史专家,也倡导了中国的人权研究。

到了1941年秋,张芝联回到燕大研究院攻读历史。他、吴兴华和我父亲在东门外赵家胡同合租了一所四合院,我父亲和吴兴华住西厢房,张芝联和妻子郭蕊则住北厢房,彼此切磋学问。但这种快活日子仅维持了三个月,然后便发生了珍珠港事件,改写了这几个人的命运。

他们读书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父亲曾自叹跟吴兴华切磋学问,像虬髯客遇上李世民,怎样追也望尘莫及。几年后吴兴华给我父亲写信说,当时大家嗜诗如命,一起“玩命念英国文学恨不得要赛过英国人”。到80年代,我父亲写信给张芝联、郭蕊回忆往事,大谈吴兴华的才学和性情,信里内容很多都被张、郭采用到纪念吴兴华的文章内,已收录到2005年出版的《吴兴华诗文集》。从父亲的这些信中,我发现吴兴华在大学时已很神。

我父亲认为即使没测过吴兴华的IQ,也可肯定他是天才。先说外语能力,他不但精通英语,且法、德、意等欧洲语言皆一学就会,成绩全班第一,听说读写都没有问题。后来还能阅读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他外语学得快,除了有照相机般的记性外,也跟耳朵灵敏有关。一次,有位美国教授在黑板上抄了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他一看便立即指出某行的“ed”应是“d”,因为“ed”有轻音,那行就写成十一个音,多了一音,一查果然,可见他对诗歌节奏是多么敏感。据我父亲回忆,吴兴华还有一心三用的能力:他往往一边打桥牌,一边看书,同时和其他人谈笑风生,而每一件事都能做得非常流畅,令旁人啧啧称奇。他看书也是一目十行。有次他到学校图书馆,规则是每人限借三本,他却一口气借了十本,当然不批准,于是他就坐在那里东翻西弄,过不了三个小时,便把十本书的重点都记在脑中,然后把书归还,施施然出去打桥牌了。

当然,最传奇的还是他的记忆力。他房间里常放着几本旧诗选集,如《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故意引人打赌,如果随手翻出一首诗,你念出一句而他不能把诗题、作者和上下句说出来的,他便输两毛钱,否则对方便要用两毛钱买花生请他吃。他从未输过,后来大家知道,都不敢再赌了。一次,有位叫汪玉岑的诗人嘲笑吴兴华只懂埋首故纸堆中,吴之后便对我父亲说:“如果Hello,Mr Wang能举出一位名诗人、一首名诗而我未曾看过的,我可以从此不谈诗。”那“Hello,Mr Wang”就是我父亲和吴兴华戏称汪玉岑的外号。这令我想起钱锺书和我父亲也经常在私下里以诨号称人,例如卞之琳便呼为“鱼目诗人”,叶维廉是“花岂洁”等。1944年,吴兴华写信跟我父亲说,不论是英、法、德、意哪一种语言,只要是好诗,别人一提起,他便能立即说出它形式上的细节、内容的好坏,否则他便回家再念十年书。

关于吴兴华的博闻强记,例子当然数不胜数,我不妨再举一事。在燕大西语系读书时,包贵思教授(Grace Boynton)开现代诗课,用叶芝(W.B.Yeats)编的《牛津现代英诗选》为课本。大考时选出十节诗,要学生猜出作者并陈述理由,可这十节诗并没有在课本内。吴兴华不但能猜出作者,还能说出诗名和上下文,因为他全都看过,且过目不忘。他有一篇学期论文,题目是《评论现代诗选各选本之得失》,为了写得滴水不漏,他遍读了清华、北京国立图书馆和我父亲所藏的各种选本,然后在论文中逐一论列,内容竟超过包贵思所知。照这类轶事来看,我父亲认为他是另一个钱锺书,的确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吴兴华遇上钱锺书

钱锺书和吴兴华二人有没有交往呢?1942年,我父亲在上海认识了钱锺书,钱比他大九岁。那时吴兴华在北平沦陷区,经常跟我父亲通信。在1942年4月8日的一封信上,吴兴华第一次提及钱锺书,他只写了一句:“钱锺书现在干吗?”我没有父亲回复他的那封信,但可猜到他一定是去信时提及钱锺书,所以吴才有此一问。我想,吴兴华跟钱锺书最早的交往,应该也是我父亲做中介的。到了1943年10月22日,吴兴华在信中这样写:“前几天我又翻了一遍钱锺书先生的杂感集,里面哪管多细小的题目都是援引浩博,论断警辟,使我不胜钦佩。可惜我此时局促在北方,不能踵门求教,请你若见到他时,代我转致倾慕之意。近来我总没心念英文,也找不到一个有点脑筋的谈谈英美文学,此地大部分号称主修英文的人,等毕业了,关于整个世界文学的知识,还赶不上我们大一的时代。”

单看这一小段文字,已可见吴兴华的傲气,对自己的学识十分自负,同时也看到中年钱锺书在那个文化小圈子中的地位。最耐人寻味的是信中提到“杂感集”,钱锺书根本没有一本书叫“杂感集”,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猜那就是《谈艺录》的初稿。《谈艺录》在1942年写就,其后不断修订,直到1948年才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钱锺书在序后附识:“书既脱稿,偶供友好借观。”可知吴兴华在1943年看的“杂感集”,大概就是流传于朋友间的《谈艺录》手稿了,而“杂感集”也许就是《谈艺录》最初期的书题。由此已可看到,吴兴华这叠书信实在很有文学史价值,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出版吧。

1985年,孙道临来香港,我父亲跟他聊起吴兴华,说吴曾和钱先生对谈古诗源流,博学如钱先生亦不禁叹服。几年前,吴兴华的妻子谢蔚英接受访问时说:“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出版,兴华提了一些意见,都被钱先生接受。”

钱锺书是否真的接受年青小辈的批评呢?友人冯睎乾给我看过一本他多年前买来的盗版《谈艺录》,由香港鸿光书店印行,是上海40年代旧版的影印本。友人发现这旧版中,钱锺书的序后多了一条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附记,只有两行,第一句是:“此书刊行,向君觉明、吴君兴华皆直谅多闻,为订勘舛讹数处。”该是40年代末第二次印刷时加上去的。但我翻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种《谈艺录》新版,整则附记都消失了,很奇怪。我怀疑到了80年代,连钱锺书自己也没有这版本,所以后来的修订版都漏了这则附记。

钱锺书、吴兴华真正见面相交,可能始于1952年。当时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钱锺书主持英译汉的翻译组,吴兴华、张芝联也参与了口译和审稿工作。钱锺书很爱才,我父亲说他和吴兴华对谈古诗源流,大概就是这时。他们的关系应该很好,因为据谢蔚英回忆,吴兴华在1966年去世,她与钱锺书、杨绛夫妇为邻,杨绛多次问她生活有否困难,还设法帮她。当时她的大女儿吴同十多岁,没有工作,杨绛便借口要找人抄《堂吉诃德》译稿,让吴同帮着抄,每次也付给数倍的稿酬。翻译家李文俊曾说过一件轶事:在干校时,一个年轻人向钱锺书请教一个英语问题,钱先生看了一下,便说:“这种问题还来问我,你去问谢蔚英就行了。”李文俊又说:“谢蔚英在文学所图书室管理外文书刊,钱锺书乘借还书常去她那里闲聊打趣,博美人一粲。这也算是苦中作乐了。”为什么李文俊说她是美人呢?吴兴华在1951年写信给我父亲时曾提及当时还是他女朋友的谢蔚英,说她是“燕京校花”。

关于钱锺书、吴兴华的文学因缘,大概还有一件事可以讲讲。那是1985年,吴兴华已去世了近二十年。当时我父亲写信给钱锺书说:“亡友吴兴华在华北沦陷时自修旧诗,昔年曾抄录其戏作旧诗四首,根本未经人指点,亦从未向人提过,今录上以博一粲。”其一是这样的:

哀乐相寻剧可怜,故都乔木又风烟。

铜仙去国三千岁,锦瑟留人五十弦。

北里笙歌犹昨日,西台披发忆当年。

蓬莱弱水今清浅,输与麻姑一怆然。

我查过吴兴华的信,这四首诗是1947年写的,从来没有发表,除此之外,也没有再见过他写的旧诗了。看过他旧诗的人应该绝少,除了父亲,就只有张芝联、郭蕊等几位好友,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人,就是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兼电子计算器专家吴允曾。他们在40年代中期相识,吴允曾也精通德文,曾写德语情诗,也许正是这样,两人便非常投契。吴允曾记性极强,他很喜欢吴兴华那些格律精严的旧诗,往往一看便能背诵。

钱锺书对吴诗又有何评价呢?他在给我父亲的回信中说:“与兄交近四十年,不知兄作旧诗如此工妙,自愧有眼无珠,不识才人多能,亦克善藏若虚,真人不露相,故使弟不盲于心而盲于目耳。今日作旧诗者,亦有美才,而多不在行,往往‘吃力’,‘举止生涩’;余君英时、周君策纵之作,非无佳句,每苦无举重若轻,‘面不红,气不喘’之写意自在。尊作对仗声律无不圆妥,而蕴藉风流,与古为新,盖作手而兼行家矣。欣喜赞叹,望多为之。”原来钱锺书误把诗作当成是我父亲的,评价虽然不错,但是否只是客套话则很难说了。我不懂旧诗,也无从判断。

谈文论艺

1941年吴兴华毕业,留在燕大任教,本来前途一片光明,校方还打算保送他出国留学,但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封锁燕大,他只好转行当翻译谋生。

在1985年写给张芝联、郭蕊的信中,我父亲谈到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愿景。那时他和吴兴华在燕大当助教,一心要在学界发展:“学校方面内定在我教书两年之后,送我去Berkeley(伯克利)深造,谢迪克的理想是西语系应有以中国教师的核心,将来以Lucy赵(赵萝蕤)、我、兴华三人为成员。如果没有珍珠港事变,说不定我仍然会走上这条路。如果从硕士读起,三四年下来,英文至少可以弄通。无奈日本人一偷袭美国,兴华同我二人的命运就此重写。”

1941年12月7日后,燕大被日军占领,师生解散,大家便各奔前程。我父亲留在上海,吴兴华则与众多兄弟姊妹挤在会馆的小屋里,终日读书作诗,生活非常艰苦。

沦陷期间,吴兴华的两个妹妹先后病逝,对他打击甚大,同时因为生活清苦,营养不良,结果患上了肺结核,之后再也出国无望。那时为了生计,他曾经和德国神父合编德华字典,又为中德学会编译了中德对照的《黎尔克诗选》(黎尔克,今译里尔克)。1947年,吴兴华把这部诗选寄给我父亲,附信说:“我自己只有这册,希望你别丢了。”但不知道多少年后,这书给人借去,竟真的遗失了。父亲想从别处弄一个影印本来,闻说哈佛有一册,便设法去借,但对方回复因为纸张脆薄,无法影印,结果也没有办法借到。据我所知,吴兴华有二十七首里尔克译诗已收入臧棣编的《里尔克诗选》(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可惜2005年出版的《吴兴华诗文集》却漏收了。

北平沦陷,工作不稳,反而令吴兴华更迷上读书写诗,而他跟我父亲的通信也是这时期最频繁的。现在我家里有他六十二封信,三封是英文,其余的是中文,中文用白话。所有信都用墨水笔写,他曾说没有墨水笔便一切写作翻译皆无法进行。通信自1940年开始,直到1952年,即他十九至三十一岁的时期,多数由北京寄往上海,1949年后我们南下,信便寄来香港。

同类推荐
  • 刘备发迹史

    刘备发迹史

    三国是个战国纷飞,群雄并起的时代,就像《三国演义》片尾曲中所唱“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可是时空变化,岁月流逝,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却不曾被带走,那些在历史的天地中纵横驰骋的鲜活面孔,跨越前年,依然在眼前飞扬,在我们心中永恒……谨以《刘备发迹史》献给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刘备,向非一般的刘玄德致敬!
  •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大明名相杨士奇

    大明名相杨士奇

    在明朝历史上曾有“朝士半江西”之说。据《明英宗实录》卷二六八载,明代状元、内阁首辅泰和人陈循不无自豪地对英宗说过:“江西及浙江、褔建等处,自昔四民之中,其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颇多,江西诸府,而臣吉安府又犹盛。”作为吉安府重要组成部分的泰和县,也是人才济济,文风鼎盛,历史上孕育出了众多人物,杨士奇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

    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

    本书分上、下两篇介绍了京剧界一度硕果仅存的女武生俞鉴的人生历程。
  • 张寒晖传

    张寒晖传

    一九六四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心下,《松花江上》等和张寒晖的另一首歌曲曾被采用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这是作曲家的巨大光荣。
热门推荐
  • 宁静

    宁静

    二零零八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那一年,汶川大地震。天哭地恸;那一年,下了伤心美丽的大雪……二零零八年,我遇见了宁静。我,一个成绩半吊子相貌平平的中二少年,习惯了寂寞倒霉命运……二零零八年,宁静叩响了我尘封已久的心门,像黎明之前的第一缕曙光,温暖、可人又美丽……二零零八年,美丽的错误美丽地发生了……二零零八年,在此之前,我自认为我是被命运女神玩弄之后抛弃的倒霉鬼。二零零八年,这个倒霉鬼迎来了春天……二零零八年,宁静,遇到你,用尽了我一生的运气;遇见你,是我一生最美丽的奇迹;遇见你……二零零八年啊,还记得我吗?
  • 石榴的正确打开方式

    石榴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人说,一辈子要谈两次恋爱,一次懵懂一次刻骨……然后呢?然后就能结婚了么?陆拾柳在茶几前吃的一手石榴汁,回过头一脸懵逼的问身后正在涂指甲油的某美人。然后啊……美人眉眼烟波流转,从刚涂好的白生生手指间抬起眼,眼中波光荡漾,巧笑嫣兮,然后你就可以孤独终老啦~哼!陆拾柳愤怒地转过脸!坑爹呢这是!!!
  • 励志语录

    励志语录

    励志语录为生活中感悟的点点滴滴,皆为做人真谛做事真理,能读懂的了不起的你。
  • 灵器大陆之精灵世界

    灵器大陆之精灵世界

    前世孤苦伶仃,一次意外车祸死后,被黑白无常锁来幽冥界的阎罗殿。祈求阎王,不求转世大福大贵,只求不要在成为孤儿。却没想到阴差阳错忘了喝孟婆汤,就去投胎转世,来到了一个神奇的精灵世界。那里的人没有花销艳丽的魔法,更没有霸道异常的斗气,也没有潇洒俊俏的武功。这里是以修炼灵器为主的大陆。不过庆幸的是这一世有亲情,友情在自己不会那么孤单。新书等级,灵器,灵兵,灵师,灵將,灵王,灵宗,灵帝,灵皇,灵仙,灵神,灵圣,灵尊。要突破十段灵力才可成为灵器师,从灵器师突破十段才可成为灵兵等级的灵器师,从灵兵开始以后的每个等级则需要九段。灵器大陆讨论群:551393581
  • 丹武主宰

    丹武主宰

    【火爆爽文!】丹,可救人,武,可杀人!丹武同修,踏上主宰之路!书友群升龙殿:549113243(喜欢本书的小伙伴可以加入进来!多谢了!)
  • 盛宠娇妻:总裁太凶猛

    盛宠娇妻:总裁太凶猛

    一场阴谋,她一无所有。一个误会,他将她误认旧念肆意报复。为了各自利益,一张契约将两人捆绑在一起,她踩着他的权力开始报仇。她不过是他心中的一个替身,却动了不该有的感情。当所有的幻想破灭,她身受重伤狼狈出逃,却在五年后强势回归。他指着与他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孩子质问,“顾念,这个孩子哪里来的?”她莞尔一笑,“钟少铭,你管的着吗?”萌宝挡在在她面前,冷酷的看着自己传说中的爹地,“这位先生,不是什么人都能跟我妈咪搭讪的……”
  • 妃倾城,冷皇的罪妃

    妃倾城,冷皇的罪妃

    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一个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战俘身上就已经够倒霉了,岂料这个战俘的正身还是身份诡异的亡国公主!亡国公主?是无力反抗任人宰割的鱼肉。他修罗般的灰眸闪烁着的是胜利者的占有和仇恨的光芒,她替代那个死去的公主承受痛。只是,当他用尽用种种方法摧残折磨她之后,却未曾料到自己的心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遗失在了她的身上——她不知道他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仇恨,任他百般刁难,万般折磨,她都坦然以对,只是单纯地想要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以最好的方式生存下去!一碗“花红”斩断了她与他最后一丝情缘,她狠下决心,那怕是死也要逃离他修筑的牢笼——想逃?绝无可能!你生是我冷辰枫的人,死了,也只能做我冷辰枫的鬼!他划地为牢,她终归无法逃脱。看着她眼眸里的那抹深深地绝望,他的心似针扎般难受。“我们,可以从新开始!”生平第一次,他低声下气。她冷笑着直视他充满期待的眼睛:“从你赐我那碗花红,从我的孩子自我身体滑落的那一刻,我们便再无从新开始的可能!”----------------------------------《妃倾城》姐妹篇《我的老婆女皇》已经开始连载,地址http://novel.hongxiu.com/a/250326/请亲们多多支持。写的是冷倾城穿越到现代的故事。她是冷曜国的女神,是天下无双的女皇,为帮心上人登上王位,杀人无数,不惜背上暴君的骂名。而心上人却在登基当天,在她亲率大军为他平定叛乱的时候,迎娶别的女人。得知消息之后,她仰天长笑,口吐鲜血夺门而出,却被一阵龙卷风刮倒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直接将手里的军刀架在了男人的脖子上,却不知道他从哪里拿出一个她从未见过的小东西抵住她的下巴——
  • 初开剑

    初开剑

    一名少年,一张卡片,一身剑术,穿越在荒芜中。本书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
  • 神研者

    神研者

    余孤,一个现代神研者,因血脉问题的短命鬼,意外穿越到大千世界,并一不小心把正在突破的天之娇女,惊得重伤垂危!于是乎,刚刚干来到这个世界的余孤,便被天之娇女的千万追求者,痛恨上了!他是一个只知道带来麻烦的人,也是让人咬牙切齿,痛恨无比的人!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只知道,只要这家伙出现的地方,必有大麻烦!
  • 网王之网球公主帮

    网王之网球公主帮

    【暧昧季节出品】(网王)高中等部合并下的新学期到来,下一场关东地区的网球联赛即将来临。她是对网球一知半解的中国转学生,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自信满满、任性洒脱、却满身小缺点的她,面对不二的细腻温柔,菊丸的孩子气爱慕,幸村的戏谑真情,跡部的霸道体贴,芥川的单纯暗恋……会怎么释然自己内心的骄傲?【此文女主非全能,平凡、有脾气。不喜勿入】(这是我的处女座,第一次入库起点已经写完,很多地方与原著有点矛盾,请大家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