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3100000027

第27章 少壮多努力(4)

李泌,字长源,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平定安史之乱、讨伐李怀光、李希烈叛乱,以及联合回纥、云南、天竺等国抗击吐蕃入侵,在经济、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治理国家上也颇多建树。后人将他看作是一位类似诸葛亮、刘伯温的传奇人物。李泌家世代重视读书教育,据《邺侯家传》说,李泌的父亲李承休聚书两万余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让这些图书出门,如有求读者,可在别院阅读、供馔。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泌自然受益匪浅。

只有七岁的李泌就能作文赋诗。一次,玄宗召他入宫。当时,玄宗正在和宰相张说下棋,就叫张说随便出一个题目考一考李泌。张说就以下棋为题,当即赋诗一首:“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方像棋盘,圆像棋子,行动起来激烈鏖战,安静下来就一动不动地在那里。)李泌应声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方如同行侠仗义,圆如同运用智慧,行动起来处处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安静下来就像得胜了在那里休息。)张说以人比棋,李泌以棋比人。张说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诗人,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都是即兴之作,相比之下,七岁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已经五十多岁的张说的作品。一旁的玄宗大吃一惊,立即赐给李泌一件紫袍。当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身穿紫袍,可见玄宗对李泌的赞赏。此外,张九龄、严挺之等也非常器重李泌。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尽管李泌在七岁时就已经如此了不起,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祖莹和李泌并没有过人的天赋,他们靠着年少时的勤奋和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从微观方面看,少年和青年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一生。从宏观方面看,少年和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过这样的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正文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才女。辨琴:辨别琴声。谢道韫:晋代女诗人。

东汉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她们身为女子,尚且如此,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心解

女子勤学

这一节讲的是女子勤学的故事。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我国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而且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相传在年仅六岁的蔡文姬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念及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蔡文姬归汉后,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琴曲。另外,由于战乱蔡文姬家中原有的四千卷书全部遗失,她却凭自己的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没有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同时为保存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有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就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典故。谢道韫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从小就喜欢吟诗作赋,聪慧能辩,很有才华。有一次谢安召集子侄讲论文义,刚好下起了大雪。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八岁的侄子谢朗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七岁的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诗句对仗工整,比喻恰当,得到了谢安的夸奖。谢道韫传世的作品还有《吟泰山》,诗句不以婉转细腻见胜,却充满阳刚之气,气度非凡,不让须眉,可见其文才气度。中国历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谢道韫、卓文君与李清照。卓文君善鼓琴,好音律,而且不慕虚荣,坚定追求自己的爱情,成为后世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留下了“凤求凰”、“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的千古佳话。李清照是与李白、李煜并称的“词家三李”之一,其词婉约而不造作,委婉融合超越,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直欲压倒须眉”(出自《雨村词话》)。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奇女子,如勇敢救父的缇萦,刚毅果断的王昭君,见识远大的红拂女,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为国为民的杨门女将,击鼓抗金的梁红玉,巧夺天工的黄道婆,铿锵风骨的柳如是,侠义执著的秋瑾,等等。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其本分就是在家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和孩子。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其《吾国与吾民》中所说:“古代中国闺女实际上比之欧美女子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过受了较好家庭教育,则她可以增厚一些培养为良母贤妻的基础。而她的一生也没有旁的事业,只有做做贤妻良母而已。”儒家经典《周礼》对女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女子应该具有贞顺的德行、优雅的举止、委婉的谈吐、精湛的女工。后世甚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并提出了妇女应该遵守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在这里,《三字经》以女子的成就来激励男子学习是作者开明思想的体现。

正文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注释

刘晏: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

正字:校对书籍的官员。

勉:努力。致:达到。

唐代的刘晏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翰林院的正字。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踏上仕途。你们刚刚读书,更应该勤勉读书。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是这样的。

心解

榜样的力量

所谓神童,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超常幼儿,即智能显著高于同龄阶段常态幼儿发展水平及其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幼儿。我国古人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册府元龟》)的幼儿同一般幼儿区别开来,把他们称为神童,给予特别重视。唐朝的刘晏就是这样的例子。

刘晏,字士安,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职,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刘晏少年时期十分勤学,七岁时就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是名噪长安的“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因献《颂》,授翰林院正字。虽然刘晏的年纪很小,但他对当时的朝廷上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情况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唐玄宗召见他,一旁的贵妃非常喜欢他,就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玩耍。唐玄宗问道:“你是正字,那么你能校正几个字呢?”反应敏捷的刘晏马上想到这是向皇上进谏的好机会,于是他回答:“‘四书五经’中的字都是对的,只有一个字是错的,那就是‘朋’字。”唐玄宗对于他小小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大为惊讶,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此后,刘晏充分利用职务之便,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对他后来的施政改革,都有重大影响。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千疮百孔,财政极为困难。刘晏上任后,对漕运、盐务和财政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的统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有很多神童:甘罗、曹冲、孔融、蔡文姬、司马光,等等。有人将古代神童的共同点总结如下: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才思敏捷;记忆力强;想象力异常活跃,他们考虑问题时,常常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着很强盛的求知欲;心理比同龄儿童成熟。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也不乏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神童”。他们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中被大众熟知,但是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却无人能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每当此时,人们都会搬出王安石的《伤仲永》,感叹一句“泯然众人矣”!近年来,中国儿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共同在北京推出“人才抢先”---四至五岁灵智超常儿童培养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神童的培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纷纷质疑这样是否会有拔苗助长的倾向,是否会摧毁了孩子的天性?可以说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教育的方法不得当,就只能得到物极必反的苦果。沉重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会让他们的灵气和才华逐渐枯萎,直至最后消失殆尽。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公众,都应该理性地看待神童现象。

《三字经》在这里并不是宣传神童而是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勤奋学习。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

正文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注释

司:掌管。苟:假使,如果。曷:怎么。

狗负责晚上看家,雄鸡负责早晨报晓。人们如果不思用心学习,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连这两种小动物都不如。

心解

学习是一种信仰

狗会忠心耿耿地为主人看家护院,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准时在每天黎明时分报晓,提醒人们该起床做事情了;蚕会吐丝,供给人类做丝帛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类食用。

万事万物都有自然界所赋予的特质,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也是如此。和低级动物相比,人类拥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因此,如果我们不求进取只是一味地苟且度日,也就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原本因为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数学,并到清华大学旁听。后来终于摘得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明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世界为之震惊。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同类推荐
  • 中卫文化纵横

    中卫文化纵横

    文化,需要热情培育、城市作为承载地方文化的时空平台,其文化的厚度在于积累,城市文化的特色、风格和品味,离不开民众的热情和关切,也离不开政府的给力和培育。
  • 安全灯谜集萃

    安全灯谜集萃

    本书收入的各类安全灯谜,为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安全题材为谜面,下编以安全题材为谜底,为了便于读者对灯谜的理解,作者对大部分谜作加了简注。同时,为了普及灯谜知识,帮助读者提高猜谜、解谜能力,作者专门编写了《猜灯谜的基本方法》和《猜带“格”灯谜的要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24种猜谜方法和36种谜格知识,每种猜谜方法和谜格知识,都用3条灯谜为例进行讲解,形象直观,易懂好记。
  •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上)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上)

    本书共收集肃州区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七十多篇,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来自肃州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千百年来依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 辽宁民间文化

    辽宁民间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了一方文化,一方文化也滋润了一方水土。民间的文化源远流长,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文化——那是哺育我们生命的根源所在。她宛如珍珠璀璨,她的朴实脱胎于质感的生活。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她有自娱自乐的属性,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
  • 中华典故(上)

    中华典故(上)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广右战功

    广右战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论命运

    论命运

    本文试图从人的主观意志及因果关系的角度,去探究命运的本质,简要的说明命运的运行规律。
  • 撼天魔尊

    撼天魔尊

    一个弱小孩童竟是上古魔族!一头普通灵宠竟是紫魔狼王!一魔一狼,被迫四处流浪,却逐渐成长为最逆天的存在!他们无视苍生,遇神杀神,遇魔杀魔,百族强者面前,杀一个尸骨如山!魔尊一怒,可震地撼天!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天武玄神

    天武玄神

    天武大陆之上势力众多,天玄国西南方有座小城名为凌波城,城中王家分家之子王陨身怀先天吞灵丹,手持超品玄器化天枪,为了兄弟闯宗门,为了家人灭宗派,脚踩玄灵兽行走于大陆之上,踏破虚空,成就一代绝世武帝。
  • 我们曾在梦里遇见

    我们曾在梦里遇见

    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可我们最终却不能在一起。
  • 邪王盛宠天仙配

    邪王盛宠天仙配

    芊雪蝶本是芊家大小姐,在学校里也与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但是有一天,她却凌虐地穿越了。还遇见了那个和现代校园里那个远近闻名的邪王殿下的相貌与性格一样的帝尊(其实他们是一个人,当然了,这是后话)两个人认识之后,就......我的意思,你们懂的。有一天,芊雪蝶找到了穿越回现代的方法,就穿了回去,但令她感到诧异的是,父母都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没等她反应过来,就又穿了回去。“神啊!不带这么玩的啊!”
  • 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

    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商务谈判概述、商务谈判的准备、商务谈判的开局和报价、商务谈判的磋商和终结、商务谈判的语言与思维等。
  • 8月的天空有点云

    8月的天空有点云

    一些刻骨铭心的感受,感伤,心情,知道,分享给你!
  • 青春已葬,红尘凄凉

    青春已葬,红尘凄凉

    我以为自己忘记了,不然我是如何活下来的?可我还是没有忘记,一次又一次的忆起,任凭酒精的麻醉,可我还是会想起你,想起曾经的,过去的,本该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