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的逻辑思考问题
我们应从更长的历史角度来看WTO。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占据了世界每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也在一万多年前,由于冰川融化,世界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大致包括亚欧非大陆、美洲大陆、澳洲大陆三大块。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都是在这之后形成的。但过去500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这几大洲的人类重新连接起来,这个连接我们可以整体把它叫作“全球化”,现在我们也无非就是在这500年连接过程中。
500年的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无非也就是两种逻辑,一种逻辑我叫它“强盗的逻辑”,通过使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别的人不幸福而自己获得幸福;第二种我们可以叫作“市场的逻辑”,使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别的人民幸福,自己也幸福。观察这500年大体也就是这两种逻辑起作用。
但我高兴的一点是,市场的逻辑,或者我们一般讲的“多赢”“双赢”变得越来越主流,而强盗的逻辑尽管仍然存在,有时候很强势,但相对来讲它在慢慢衰退。西方国家崛起过程中存在强盗逻辑,但市场的逻辑作用更大。贸易就是典型的市场逻辑。二战时,日本、德国就是按强盗逻辑行事,导致了失败。二战之后,日本、德国为什么崛起了?它们靠的是市场的逻辑。WTO总体上是市场的逻辑,使得所有参与方都得到好处的逻辑。
当今国际上仍然有很多成员喜欢强盗的逻辑,虽然只有强权国家才能按强盗逻辑办事,但很多落后国家也喜欢用强盗逻辑思考问题。我们中国就比较喜欢用强盗的逻辑思考问题,不是按照市场的逻辑来考虑。我们不是特别强大,所以老觉得别人在算计我们,不是分析我们自己和别人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就像过去谈陕西人和广东人做生意的区别,广东人做生意只在意自己拿到多少,陕西人总是看别人碗里有多少,人家多我就不高兴,不干,而不看自己碗里留下多少。这两种思维在国际关系中仍然非常典型。
如果用强盗的逻辑来考虑问题,那我们总是在考虑我们哪些部门受到了损害,让出市场,不一定换来技术;但如果我们通过市场的逻辑来考虑问题,可能我们就会想我们得到了什么,假如没有WTO,这10年我们的发展,或者是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
涉及产业政策问题,我特别想谈的是,我们不要看产业,要看要素。从要素角度看,中国最缺少什么?就是土地,就是资源。假如从中国的民族利益角度出发,我们开放,加入WTO,能够用外国的土地养活中国人,用外国的资源发展我们,这为什么不是一件好事呢?现在中国用世界7%的可耕土地养活20%的人口,但如果中国有一半的人靠外国的土地养活,这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不能叫作失败。
现在我们对石油的进口超过了石油使用量的一半以上,这也是成就。不能说我们过分依赖别人就是失败,这是不对的。如果西方用这种思维,它也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欧洲为什么能够起来?就是在发现美洲以后解决了欧洲的土地短缺问题。欧洲人原来是靠砍伐树木种庄稼,后来不砍了,森林就开始恢复。用美国人的土地为欧洲人生产食品,那才有了今天的欧洲。
能源方面更是这样。能源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中国总体上是一个缺少能源的国家。中东、俄罗斯、中亚的石油不是美国人用,就是日本人用。如果中国人用得更多,这本身也是更大的成就。所以谈比较优势最根本的还不在某一个产业,而在于最基本的要素。自己最缺少的资源,没法儿生产的东西,就要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替自己做。
与此相关的还有刚刚谈到的技术进步。来看大历史,我们要承认一点,当今的技术进步非常快,但当今技术传播的速度比技术进步速度还要快,这是一个基本特点。和几百上千年前不一样,那时技术进步不快,但技术传播的速度更慢。造纸是中国人在公元100年左右时发明的,但到了公元751年才传到了中东伊斯兰世界,花了650年。现在大家看任何一个技术在美国、欧洲出现,如果没有政府的禁令,很快就会在其他地方出现。
所以我想,对于这个问题要换个角度来看,自主创新等概念不一定完全适合。如果每个国家的所有技术都是所谓自主创新,那世界全球化的意义可能就不很大。全球化就是利用人类共同的智慧,这也是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学习的能力,每个人都会接受别人积累的知识,接受历史积累的知识,动物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只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从这样一个我叫作“市场的逻辑”的角度来看,可能对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的思考会不太一样。
回过头来我也特别想谈前面谈到的一点,对于中国来说,究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当然,我们自以为很清楚。我们评价WTO,评价某个产业,我觉得不那么简单。路风教授刚才有个结论,不在于开放不开放,而在于我们执行什么政策。我觉得还是要发挥企业的作用,不是在政府层面评价哪个政策好不好,而在于企业家。我相信如果没有WTO,华为不可能有今天,你看华为那么成功,但它一半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国外市场,如果没有WTO,华为在世界上不可能走得那么畅通。如果把华为所有最聪明的人圈在那儿,过不了几代他们就死亡了,所有人类的技术进步,包括欧洲的技术进步,也吸收了很多其他地区的知识。所以开放非常非常重要。
总之,中国无论是普通老百姓、学者还是官员,都要学会用市场的逻辑来思考问题,因为人类只有用市场的逻辑思考问题才有前途,用强盗逻辑思考问题没有前途。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好多冲突都是我们主观认识的冲突。当然,我们可以倒过来推想,如果那些冲突都是实际没法解决的冲突,那人类是没希望的,只有我把你干掉,你把我干掉。正因为我们想解决这些冲突,所以才会用其他的方式。加入WTO10年,短短一瞬,我们还要看世界过去500年的历史和中国过去200年的历史,不光只着眼这30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得更清楚,中国才有机会成为大的、制定游戏规则的国家。
市场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
我们谈市场的话一定要有消费者主权的观点,很多贸易保护主义者不考虑消费者,而是生产者说了算,从消费者的角度,谁给消费者创造的价值高谁就赢,为什么中国的产品能走向世界?因为美国人喜欢、欧洲人喜欢。
路风讲到市场结构是稳定的,其实是相当不稳定的,不往远了看,就看十年前,刚才你举的例子,贝尔、摩托罗拉,十年前华为、中兴算不了什么,现在是什么地位?十年前索尼不把三星放在眼里,现在可能是三星不把索尼放在眼里。所以我说市场的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国际结构也是不稳定的,如果真的稳定,不会有日本的崛起,不会有德国的崛起,不会有美国的崛起,更不会有中国的崛起。
我想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技术路径非常不清楚,除了企业家在摸索,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官员、学者能看清技术的路径。索尼公司那么领先都看不清技术的路径,最后也落后了。正因为这一切的不确定,我才主张用市场的逻辑思考问题。
我同意知识的积累是全球化中最重要的。不要说500年,2000多年前从丝绸之路开始都是这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知识的传播、学习和贸易分开,很多无形的知识都镶嵌在有形的技术中。我说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但确实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占世界20%的人口,聪明人也应该占世界的20%,但你看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比例,我们占到了多少?没有多少,这就是我们封闭的结果。我想路风并不是反对开放,但我想说的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学习的速度远远超过加入WTO之前。现在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问题,用我的话说就是“无耻的利益集团”在背后撺掇各种理论,而不是真正科学的分析。
优势来自竞争
我认为汇率的调整可能有助于中国产业的升级,卖很便宜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感到压力。我同意余永定的观点,中国企业有相当的承受力。商务部测算的压力我觉得是有问题的,现在很多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只有2%~3%,如果升个2%~3%,这个企业就完蛋了,这种推断完全是错的。市场不是那样运作的,现在货币再贬,贬到10块,中国企业还是只能挣2%~3%,因为他们做的产品是充分竞争的,汇率贬了,他就把价格降下来;升了以后还是2%~3%,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比如美国人8块钱愿意买的东西,我们4块钱就卖给他了,如果你汇率升值,人家可能愿意买5块、6块的,汇率升值以后,每个消费者要支付更多钱。国际大品牌公司的利润会降低,而中国企业本身就在生存线上,面临的竞争原来就已经非常充分,能竞争到最边界,只有那些大跨国公司拿的利润会降低,也就是说,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汇率升值之后有助于在总的增加值里让中国企业的收入比重上升,这是我的判断。
实际我们还是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比市场更聪明,我们总是人为地设想很多,包括刚才对动态、静态的比较,其实这都是市场竞争出来的,我相信这一点。我反对经贸保护主义,对所有产业政策我都是反对的,大家看有几个产业政策做得好的?产业政策最后都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分配问题,现在很多所谓新能源的产业政策都是勾结起来找国家申请补贴。所以,一定要相信市场,虽然市场很抽象,但中国人很聪明,只要你放在那儿,它就会竞争出优势。也许现在我们认为不是中国优势的东西未来就会变成中国优势,这是靠企业家才能真正做到的。企业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投资,我们认为他不懂,要由一个三十多岁的处级干部来决定他能不能投资,这是非常荒唐的。
还有个领导力的问题。任何一个变革一定要有决策,如果领导本身什么事儿都不想干,所有的下属想干那都是没有用的。1977年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当时教育部部长曾向邓小平报告说:“恢复高考很复杂,今年我们搞不成,来不及。”邓小平说得很简单:“你们看,能搞你就搞,你们搞不了,我知道谁可以搞得了。”结果教育部部长马上就搞了。
中国的WTO是里程碑式的,对防止体制的倒退也大有好处。我感觉到,如果没有WTO,这几年改革的倒退要比现在严重得多。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于2011年8月4—5日举办的“WTO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原文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9—10期,曾收入《通往市场之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