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知道,每次你联系我的时候,我都感觉那是我们还能够在一起的征兆,我能体会到你的想念;而每次我联系你的时候,我都意识到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失去了你。
5/6 梦想的另一种表达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你知道吗?
那个站牌的广告的背后,
是我熬夜两周的疲惫,
那瓶酸奶包装的背后,
是我267张设计图的轮廓,
那间温馨的三口之家,
那本杂志的第33页,
是我生活梦想的又一次表达。
设计师的咖啡馆
这家店的创始人之一YY是前IXONOS北京创意总监、2010IF交互设计至尊金奖获得者。当我提出采访要求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这里不是弹吉他的,也不是画油画的。我们这里是设计师的咖啡馆!”
好的,我记住了,这里是设计师的咖啡馆。
当我问了四五个问题之后,YY说:“你的问题太小了。我们这里真的和一般的咖啡馆不一样!”
其实我知道YY的担心,怕我认为这只是个供人们喝咖啡吃甜点休息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咖啡店,但我知道“设计师的咖啡馆”应当算是新兴的行业型咖啡店的一种。
相类似的比如“创业咖啡馆”。创业咖啡馆大多开在写字楼附近,名称一般为“×××创业咖啡馆”,组织创业讲座或者天使投资人对接交流,甚至有些创业咖啡馆的老板自己就是投资人,你有好的项目可以直接找他谈。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创业咖啡馆的场景,在一个创业软件园我经常去的健身房楼下,起初以为只是间咖啡馆,后来经常会看到门口贴的各种创业活动的海报。我喜欢创业咖啡馆的氛围,所以经常来这里写作。这里的客人一般要么埋头苦干,要么说正事,没几个闲聊的,就好像大学时,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特别有氛围复习那样,有一种集体进步的状态。有时会听到邻座的对话,某某软件公司的经理来了或者朋友在这里等人聊业务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间咖啡馆也帮助很多人在这里实现了他们人生的各种梦想吧!
行业型咖啡馆也越来越多,代表性的像“3W”咖啡,有高频次高质量的分享沙龙“3W公开课”“明星投资人夜话”。创业者在每周四下午的“投资人下午茶”可以与投资人进行半小时面对面对谈;“专家俱乐部”中的成员会参与创业项目的讨论,一起交流、把脉,大佬级股东出没,偶尔相遇;还有像“车库”咖啡,帮创业者便宜办公,30多块钱就可以在这里轻松办公一天,坐落在中关村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关注的行业多以IT高科技互联网类为主。
而“设计师的咖啡馆”有类似的意义,咖啡并不完全作为主角,行业间的思想交流和水平提升才是最终目的。这家店的创始人除了YY,还有2008年奥运会火炬主设计师CC以及ICONFANS设计论坛联合发起人、DRIBBBLE华人帮发起人小火。
三位都是在设计领域有所成就的设计师。最初他们觉得,一个人的创意也许有限,那么大家的智慧应该是无限的。如果能有一个场所让设计师们互相交流,有更多的思想碰撞,还能整合一些项目,也给北京的想提高的设计师或者设计爱好者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一定会收获很多。
想法出炉后,三个人开始行动。对从业多年的设计师来说,咖啡馆的选址和设计并不是难题。很快,这家“设计师的咖啡馆”从想象变为了现实。
原木的正门,左右两边是大大的玻璃落地窗,放着白色的桌椅,白色的墙壁上有复古的金属字样:Designer Cafe。走进去,里面的色调基本也以白色+咖啡色+原木色搭配,分为学习阅读区、创意讨论区、休闲区以及业务培训的空间。
因为三人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没多久这里就成了设计师们的聚会场所。有来自各大企业的设计师,小米、联想、腾讯、百度,等等;还有各大高校,清华、北服、人大、北航的设计系学生们。大家齐聚一堂,互相碰撞,有的是带着项目来的,有的是找合作伙伴的,有很多机会让大家加速前进。“设计师的咖啡馆”周末经常会做大师分享会,来自业内最顶尖的设计师会在周末的一大早为年轻的朋友带来两个小时的项目思考或者专业积累。
YY很自信地告诉我,经营这个咖啡馆的目的是为给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们提供各种帮助,给予他们交流和培训的平台,给予大家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这个是在企业里所得不到的。
而这家“设计师的咖啡馆”从另一面也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设计行业。YY说,设计是一种态度,设计师活在明天,肩负很多责任,要为很多还停留在当下的人谋划未来。设计不仅仅是让界面好看、好用,很重要的一点是为未来的世界“搭建模型”树立原则,从而让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升级。当下的医院系统、银行系统、交通系统等很多都是没有经过服务设计建构过的,而经过设计师深度搭建与优化的平台就会好用,让人爱用,造福人类。
品味&;品位
我们的生活因为设计师们的创造变得更有“品味”,前不久给“非常欣赏”的音乐人姚谦老师主持书会有一段故事,姚谦老师的新书名字就叫《品位》,也写到很多物品和空间的设计。这本书封面就是硬壳纸的原色,放在书架上并不显眼。我先漫不经心地翻着里面的图片,以为会有姚谦自己的照片,却发现都是生活的一些瞬间,比如一排“拥抱”的沙发,自己做的餐厅灯以及别人画的涂鸦像等。
翻看书里的文字,关于物品、旅行和人生,一种舒适的愉悦感荡漾心间。生活中那些我们忽略的美好被他发现,就像《味道》这篇,说了辛晓琪《味道》这首歌的创作过程,竟然是因为一次感冒鼻塞感受不到味道,发现生活中味道的重要,加之他的女性朋友的一段关于“味道”的感情经历,便诞生了这首歌。我感叹于姚谦能对生活如此敏感,如此细腻。
姚谦在《序言》里一再强调,书名的“品位”无关档次高低,是个人的感受和态度而已。但我却认为这本书适合对生活有“品位”的人看,那些仅仅满足于温饱,而不追求生活的情趣和品质的人,恐怕不爱这本书吧。
活动开始前,姚谦和工作人员也提前来了,见面握手问好。因为场内读者已经坐满,我提示工作人员先带姚老师去另一边休息一下。可不久,我却看到姚谦在书店里逛起来。他想逛什么呢?后来姚谦跟我说,泡书店和咖啡店是他的两大爱好。
我和姚谦老师对谈,聊到“味道”,聊到他的小牛皮包,聊到生活中的灵感……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奔跑,一路上丢下不要的头发、衣服、鞋子等看似往前走可以丢弃的东西,而艺术家、设计者们把它们收集起来,拍成电影、变成文字、画成图画……人们猛然发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姚谦也是这样的收集者吧!
姚谦希望未来可以去更多地方,每个地方住一周,写点儿东西,我说:“我很羡慕这样的生活。”姚谦说:“那你前三十年就要努力。”我说:“三十年后不就老了吗?”姚谦笑笑说:“老在于心态,五十来岁哪里老?我常常独来独往,不喜欢有助理。”我告诉姚谦,自己前不久刚结束一个人的旅行,旅行前我犹豫过是不是约个旅伴,后来才发现一个人的旅行很自由,有挑战也有很多收获和思考。姚谦很赞同,像是从姚谦的生活到另一个不是姚谦的生活。
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选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最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
我也有设计师朋友,他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因为遇到理念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客户,作品就会被一改再改,改来改去最后也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只是应付客户。就像一次有个本地土豪客户找到这位朋友的公司设计一个平面广告,硬是从高端大气改成了“伤不起”,但是人家老板就是觉得“俗的好”,没办法,这时候设计师就只能为了钱为了工作,忍耐着等任务做完,这其实是很悲哀的。
在“设计师的咖啡馆”里最多的就是专业上的交流,总是和图纸、数据、项目打交道,业务讨论上唇枪舌剑,私下又是很好的朋友。刚开业的时候,店里硬件都好了,却发现还需要一些书,有朋友二话不说,搬来一车专业藏书送给店里,还有的人带着自己的珍藏音乐CD合集送来,让YY感动不已。
有这样一个梦想的平台,就有梦想发生的可能。有位客人业余很喜欢做设计,但是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父母安排他在一个国有企业的宣传部门上班,但他不快乐,觉得也发挥不了什么,除了偶尔在企业的画册、月报上设计一下,就没有其他用武之地了,加上这些宣传品对他来说做多了已经没有什么新意,有了辞职出来自己做的想法,却迟迟没勇气行动。
一个周末,他路过这家“设计师的咖啡馆”,一开始被名字吸引,走进去时正遇到店里的分享会,一个小时的讲座把自己的职业热情点燃了。散场的时候,跟一起听讲座的一位朋友交流,得知是“北服”刚毕业的学生,两人在店里聊了很多,关于现实的无奈和自己孤独的坚持。后来,他们一起创业,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切都朝着他们的希望发展着。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尽管目前已经是比较平稳的阶段了,但对“设计师的咖啡馆”来说,开间这样的咖啡馆也不容易,房租很高,人工很高,依然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他们希望争取到政策帮助,但目前和自己预想的差别还是很大。
但想想一路的收获,YY和合伙人还是坚定地继续前行,他们觉得能为设计师们搭建一个避风的港湾,给他们一个温暖的肩膀,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设计师是来这里的客人,也是昨天的自己。
6/6 一个人喝着拿铁
你离开时说要活得漂亮,那地方,再也盛不下轻狂。
迎上你的目光我看到了永恒的家乡,
那里有人离开。
有人原地欢唱,
你离开时说要活得漂亮。
那地方,再也盛不下轻狂。
咖啡色的好味道
“土”是每一个离开小城来到大城市的人被他人评头论足的第一个称谓,就好像说乡音就是土气,说外语就是洋气;穿家里纯棉布的彩条衣裳就是土气,穿松松垮垮的哈伦裤就是洋气;皮肤黑黑的就是土气,涂抹得看不出肤色就是洋气。似乎否定生活给你的东西就是好的,生活原本的样子要不留余地地砸碎。
所以,很多人一长大,就义无反顾地抛弃着一座城行走着,也不知道要走去哪里,只知道背道而驰。
那是一种永远不回头的情绪,是不需要指引和教学的。大城市是夜市两块钱一大张的彩色画报,是电视剧片头一闪而过的百万行人和拥堵的车辆。我踮着脚张望窗外,深吸一口气,都能闻到大城市飘来的好味道。我知道家里人如果一成不变地努力下去会怎样,他们中那些聪明些的会做买卖挣一套大点儿的房子,他们中勤奋一些的会在小城中心的地方开个杂货店,生意也会很不错。我好想知道大城市里的人是怎样的。
而对我来说,去远方打拼也似乎有一种“若为自由故”的原因,虽然是在大城市里讨生活,但几乎所有的选择都靠自己完成,不管是好是坏,终究是自己经历的,自己选择的,有所谓的“成年人的独立空间”吧,有一种向往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