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这种反思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道歉,因为你之前的决策有可能误伤到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想想看你的上司或老板,那些愿意说“我错了”的牛人反而因真诚而更容易得到信任。拿曹操做比喻,这奸雄就是经常在各种场合跟自己的谋士、将军认错道歉、大哭以及割头发。别以为这是奸诈,一个人得克服多大的内心恐惧才能做到经常“道歉”呢?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这是送给冒险者的箴言。
法则二:信任他人并适当示弱
冒险者的决断力很强,他们往往自己做主,听不到别人的建议。当然,作为企业家或领袖,他们必须强调团队的力量,并时时洗耳恭听下属及团队的意见,甚至会试着“授权”。但神经质般的冲动让他们等不得团队的接受和执行,就自行冲到前边,同时抱怨团队其他成员走得太慢。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告诉他们先冷静思考一下并提示风险的团队成员,很可能最终会被打上“优柔寡断”,甚至“不够忠诚”的标签,而另投“明主”。
如果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刘邦和项羽都属于先开枪后瞄准的冒险者。但为何最终刘邦赢了,项羽输了?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评价得很透彻:“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也。”
翻译过来就是:项羽总是自负于自己的能力,同时他不爱反思。
这两条法则他都违背了。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而言,项羽的助手越来越少,刘邦的助手越来越多。这跟项羽过于“果断”的决策风格不无关系,这给他带来了好处,巨鹿一战直接让秦朝土崩瓦解,从而成就自己西楚霸王的诨名。论长得帅、个人武功以及有钱等方面,刘邦比项羽至少差一百个张辽。但是,项羽过于仰仗自己的果断和力量,冷落了那些可能帮助他完成统一的“外人”:韩信、张良、陈平、项伯最后都跟他说拜拜了。盲目的冒险者最大的难题就是他太自信了,以至于很难体现出信任他人的形象。
向朋友“示弱”是冒险者建立信任的好方法。当别人知道他有自己的缺陷,也知道他在某方面有不足时,那些身边的人就会成为他的朋友,和他建立信任关系。慢慢地,冒险者就可以建立一个由支持者、怀疑者、顾问、合作者所构成的圈子。他会将自信流向他人而成信任,由自己在前边甩掉后边的人转化为自己托后边的人向前。
四个法则:
(本章结尾会附自我检测方法,来看看自己是先瞄准后开枪,还是先开枪后瞄准。)
1.6选择等于责任
关于选择的话题还可以讨论很多,但如果把这些都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选择等于责任。
一个40岁的男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现在认识一个女人,她对我特别好,但是我老婆跟我也相处多年了。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选择问题。咨询师绝对不会如道德棍子那样,直接劈头盖脸一通骂,他们会尊重对方的任何想法:
“那你是打算跟小三在一起的同时不让老婆知道呢,还是打算让老婆知道?”
“那当然是不让老婆知道了。”
“OK,那完全可以实现。同时,你需要再买一套房子,你看过《色·戒》吧,易先生给他的小三王佳芝就多准备了一套房子。这样就在物理空间上让二者不在一起。然后呢,你可能得准备两部电话,否则你老婆偶尔一翻电话簿就能发现新线索,这就是新麻烦,《手机》你也看过吧。然后呢,你可能得让自己的工作变得能经常出差,这能给你老婆一个很好的不经常在家的理由,你就有时间会小三了。当然,你也得注意点你的小三,跟她谈好,别动不动就拿上位来要挟你……”
“呃,这个太难做到了。”
“哦,那你可以选择跟小三在一起的同时让老婆知道。那你是选择让老婆知道还能三个人相处呢,还是选择让老婆知道就只能选其一呢?”
“那当然是还能相处了。”
“哦,那你就得知道你老婆的性格了。有的女人性格软,她们不想婚姻破裂,再加上你懂谈判,就可能有一个折中方案,如果三方都能接受,那就可以这么过。但是,这没有法律保护,后边你可能要面临财产问题,以及子女问题,特别是如果你跟小三又有了一个孩子。相信你也看了那么多狗血电视节目了,经常都是原配跟小三最后为财产争得一塌糊涂。你得想好怎么处理。”
“老师你别说了。我老婆根本就不是那种能谈的人。她宁可离婚也不会这样的。”
“哦,那你只能选择其一了,要么让老婆知道然后离婚建立新的婚姻,要么离开小三。你选择哪个?”
……
每个选择背后都带着责任,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只要他们能承担选择的责任。前面提到的谨慎者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他们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和风险,于是就花更多的时间继续从诸多选项中寻找更无风险的缝隙。但是时间本身也扮演一种风险,当最后期限的钟声响起,他们要么会盲目跟风选择了那个最不靠谱有最大风险的选项,要么就会遗憾许久。因此,“有限的时间期限”是最重要的法则。而冒险者的核心问题是他们在选择时不关注责任和后果,他们太关注短期目标了,因此,通过多回顾来观察过往选择的后果是最重要的法则。
既然选择就意味着责任和风险,那首先的问题是你是否知道背后的风险。
看看很多咨询者的类似问题:
“在一家事业单位干得很无聊,甚至很恶心,还经常加班。想出来做更有技术含量的事,是否可行?”
“在大企业干了几年不开心,想出来创业,是否可行?”
“我梦想是干金融行业,是否可行?”
当你也有这样的疑问时,你可以再自问两个问题:
1.“为什么你会有这个想法?”
2.“你为你的疑问做了些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可以澄清自己真实的意图和价值。而第二个问题,就关乎每个选项的探索了。
记得我高中时特别想学中医,原因就是看了那些武侠小说,对穴位、奇经八脉啊之类的心向往之。家父正好有一个老朋友(我称为伯伯)是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他自己就带学生。于是,我特地在某一个中午去询问了他。他毫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问了我一个问题:“下午能不上课吗?”我说行,于是他指了指旁边的一套白大褂,让我穿上,还给我找了白帽子、白口罩,跟我说:“你就跟我体验半天吧。”那个下午,我就旷了半天课,装成他的学生,跟他转了病房、科室、药房,听他问诊,看他叫学生抄方子,一直到下班。之后,他跟我说了很多关于中医这个职业的特点:
“我的学生抄方子,心里一定会问,为什么是3钱,为什么是黄芪,但如果你真的学了中医,你就不能直接问老师,多数老师都不直接回答。中医的头几年讲究的是听话,不能有刺头。等你抄几年方子,后边自然会懂。
“做一名中医,你职业头几年会比较难受,不赚钱,熬夜班,所有年长的都是老师。但是只要你肯熬,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晚年。”
辉煌的晚年!!!
然后,我就默默地把这个专业选项划去了。小的我还着急挣钱呢。
如果我没有这半天的体验,没有跟那位伯伯聊这些内容,没准我一个猛子扎进中医专业中,剩下的只能是郁闷。
所以,当我的咨询者问我类似的问题时,我都会请他们做更多的探索,甚至体验。
如果想换职业,是否了解新的职业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自己能不能达到?换过去了有什么不爽的,目标企业有什么跟自己八字不合、星座不配的?
如果想创业,是否了解创业都要干什么?有什么难受的地方?有什么让你焦虑的地方?
如果想从事一个新的行业,是否看过这个行业最基础、最枯燥的三本书?这三本书你是越看越恶心,还是能接受,看完还想看?
而我还想强调的是,在现在的网络社会,以上这些问题,你根本不用去找个“老中医”体验半天。百度、谷歌,以及由百度和谷歌所检索到的论坛、招聘网站、企业官网、图书网站已经足够覆盖以上所有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一周时间内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