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部动机长期缺乏时,我们会先追求外部动机。多数人开始从事一份职业,往往因外部动机驱动,这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十分正常:当自己从小看着父母社会地位不高、没什么尊严、只有微薄收入时,往往会去追求能有社会地位、收入更高的工作,从而先放下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这几年的公务员热就是明证,多数人考公务员并不是因为这份职业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公务员的待遇、地位、面子这些外部动机驱动。
但是,当外部需求逐渐满足,外部动机就会减弱。此时,内部动机如果不能产生,就自然出现职业倦怠。很多企业中层管理者,职位向上越走越窄,每年多发三五万元钱也不能左右生活,这份工作如果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动力,他们就往往会倦怠迷茫。在本节开始,我提到的那个朋友花无缺,就是由此产生的职业倦怠。
一些人习惯了社会环境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会继续追求外部动机:怎么才能继续升职?如何成为高管?如何让自己的收入有更高的突破?则成为他们自我陶醉的目标。他们似乎觉得,既然已经过了楚河汉界,就只能一门心思往前冲了。这倒更像马云所说:“如同渴了喝海水,越喝越渴。”
我们的内部动机往往都雪藏得很深。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内部动机其实是上层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美的需求以及信仰需求。它往往涉及关于“我这辈子到底做什么才能有意义”这种终极话题,如果能让这个问题逐渐清晰,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总能出油的加油站。
回到花无缺这个例子。当她知道自己缺乏动力的原因是内在动机缺乏时,我们就把问题聚焦到如何发现内在动机上。我请她给我讲她自己的各种传奇故事和狗血经历,从中,她突然发现自己对时尚产业很有感觉,给人挑衣服挑鞋都很有眼光。我们再一次寻求这背后的原因,她提到从时尚中能让自己有审美的感受。我问她一个问题:“假如你做时尚这方面的事,如果给钱少,或者不给钱,你是否也很享受?”执行力强的她还是很坚定,而且迅速买了一堆要看的书,同时马上开始着手系统化地学习。
我曾经看到过采访中国滑板第一人——车霖的节目,他戴一顶棒球帽,白白净净,很清秀、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站到滑板上玩,你会以为滑板跟他的身体是长在一起的。他玩滑板完全是内部动机所致,而最开始的驱动是:他在中学时看到一个美国关于滑板少年的电影。当他一遍遍重复看那部电影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感觉: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当回忆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在远久的过去,那时会藏着一个自我实现的念头,这是每个人的“初心”。比如你曾经很喜欢拆东西,尽管因为组装不上而被父母揍了一顿,或者你那时在一本破作业本里写武侠小说然后传给班里同学看被他们嘲笑般欣赏,又或者你中学时对校服的痛恨,然后把校服自己裁剪得更“妩媚”结果被老师请家长,还或者你在大学里突然喜欢上了披头士乐队然后开始玩吉他……但是后来因为外部动机的力量导致你必须干不想干的工作——先让自己在工作中成为好手挣钱,慢慢地,你也就忘了那个念头了。
此时的职业枯竭恰恰是重拾“初心”的契机。回忆,然后再次尝试、投入,从中找到当年的享受。
曾经问一个朋友为何很喜欢做培训,他给了一个很狗血的答案:“我小时候没吃过母乳,都吃米粉,口唇欲得不到满足。所以现在我每次讲课,都感受到吸吮的快感。”这竟然也成了自我实现的“初心”。
4.5快乐,还是“慢乐”
先做一个游戏,在下边我会罗列四组词语,大家不妨来找找那些看着好看的、自己喜欢的,同时也找找看着难受的、自己不喜欢的:
快乐平静抱怨从容妒忌
自信热情失望纠结焦虑
幸福愤怒悲伤内疚热情
冷静倦怠兴奋自卑迷茫
你一定会说这简直就是一个脑残游戏,鬼都能知道哪个是正能量的好词,哪个是负能量的烂词。
但是在真实生活中,你是否会发现,那些正能量的、积极的好词,却往往出现得不多,反而那些负能量的、消极的“烂词”却总是干扰自己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当听到这些烂词时,每个人都会迅速产生一种逃避感。
“这些词不是我想要的,我心里产生了这些词所描述的感受是不对的。”
我们这种想法让“抱怨”“纠结”“内疚”“自卑”这样的词好委屈啊,它们会心里说:你们人类发明了我们,然后你们见到我们还躲得远远的,这是我们的错吗?
哲学说,这世界没有意义,人类的文化来赋予意义。我们也同样为这些词汇赋予了情感和价值。之后,我们听到那些好词就高兴,而听到那些坏词就难受。但是咱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摇头,多数地方把其看作“不同意”。而到了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这样的国家,却被看作“同意”;也许在某一个星球,快乐反而是不被接纳的词,愤怒、自卑才是积极正向、正能量的词呢。
积极心态是最近很流行的说法,但是当你出现那些“消极”感觉就忍不住逃避、忍不住对抗、忍不住战胜、忍不住把它们扔掉时,这难道就是积极吗?大家似乎都明白所谓心态调整的道理:“事情摆在那里,关键是你如何看待。积极地看待就会有积极的行动,而消极地看待就会有消极的行动。”然后,我们就准备好了一堆说辞来批评与自我批评:
“你在抱怨,不够积极啊!”
“别纠结,积极点儿。”
“你不够自信,一定要有积极心态。”
“焦虑不好,要正能量。”
……
那些评价别人的人似乎从中得到了某种“我很积极正能量”的暗爽,而那些被评价的人却掉到这些词里边无法走出来。
假设“事情摆在那里,关键是你如何看待。积极地看待就会有积极的行动,而消极地看待就会有消极的行动”。这个道理是正确的。那么“抱怨”“纠结”“焦虑”“自卑”是否也属于某种事——它们是人所具有的感受和情绪。既然它们也是某种情绪,那我们用拒绝、抵抗、斗争的眼光看待它们,是积极地看待还是消极地看待呢?
人们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这些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感受一同进化到了今天,说明其必然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抱怨是一种期待,妒忌是一种定位和内省,自卑可以推动我们改变,而倦怠却又令自我发现人生的意义。当我们试图把这些负面感受都扔掉,并以为这才是积极正向时,我们却反而走到了另一个消极负面的死胡同。
即便如此,我相信当这类负面感受变成词汇描述到一个人身上时,每个人还是会觉得如被施了咒语一般难受。尽管我们尝试承认并接纳,但谁也不是僧佛,总会被其困扰。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极佳的办法。
你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感受转换成另一些“积极正向”的词?
抱怨:倾诉+期待
如前所述,抱怨的背后往往是倾诉的需要,和某种不被满足的期待。
妒忌:定位+内省+上进
如前所述,妒忌是好的自我定位器,也可促成内省和追求上进。
自卑:敬畏+改变
如前所述,自卑可促成改变,并让人对他人和自然由衷敬畏。
倦怠:回顾+体验+探索
如前所述,倦怠是要停下来体验压力和自我回顾的重要迹象。
焦虑:体验+创意+专注
当焦虑产生时,体验这种担心会让人接纳,焦虑还会告诉你需要找点新火花,并要求你迅速专注。
内疚:完结+补偿
内疚往往预示某事并未完结,或者你对自己产生亏欠,你需要完结并补偿,不一定要补偿别人,补偿自己就好。
悲伤:珍惜
悲伤意味失去,也意味着珍惜。当你悲伤亲人的去世后,你往往会珍惜自己的健康,然后开始养生锻炼。
迷茫:安静+探索
迷路时的第一行动不是乱走,而是停下来。迷茫同样如此,先安静下来,然后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做出探索。
在我之前写的那本书中提到:喜怒哀惧四大基本情绪,好情绪只有一个“喜”。再看人类的造词:
快乐
其背后的意思就是说:乐这个好情绪特别快。
那么短暂的快乐过后剩下的难道就是长时间的消极负面情绪吗?
既如此,不如我们编出另一个积极正向的词:
慢乐
当慢乐结束后,我们就会快乐。
祝你快乐,也祝你……
慢乐。
瞬间转换负面感受的9个提问
这个系列的对话是一次听分享时领略的,能瞬间转换负面情绪,受益匪浅。在此送给各位。
最好请找一个同伴,请他来问你以下的问题,他只需要机械地问就好。实在找不到同伴,就自问自答。
第一步,给你的感受起个名字。
举例:抱怨、纠结、后悔、自卑、厌倦、焦虑……
第二步,请你脱离你自己,把那个感受看作一个小东西,尝试去扮演你那个感受。
比如,假如小明把感受起名为:抱怨。那从这个对话开始,你就不是小明,你是“抱怨”。
问题一:你多大了?你是怎么进入×××的身上的?
举例:亲爱的抱怨,你多大了?你是怎么进入小明的身上的?
问题二:你到他身上的意图和期待是什么呢?
举例:亲爱的抱怨,你到小明身上的意图和期待是什么呢?
问题三:你靠什么长大,你的养料是什么?
举例:亲爱的抱怨,你靠什么长大,你的养料是什么?
问题四:什么时候你很强大?那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举例:抱怨,在什么时候你很强大?那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问题五:什么时候你很弱小?那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举例:亲爱的抱怨,在什么时候你很弱小?那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问题六:此时你想对你的主人说点什么?
举例:亲爱的抱怨,此时你想对你的主人小明说点什么?
问题七:此时你希望你的主人对你说点什么?
举例:亲爱的抱怨,此时你希望你的主人小明对你说点什么?
问题八:假如你离开了你的主人,那是因为发生了什么?
举例:亲爱的抱怨,假如你离开了你的主人,那是因为发生了什么?
问题九:此时假如让你换个名字,你想换成什么?
举例:亲爱的抱怨,此时假如让你换个名字,你想换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