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里流行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当然,这是比较有格调、有面子的说法。而实际上在更大众的范围里,女生读琼瑶的要比读周国平的多,男生读古龙的要比读王小波的多。
我年轻时也读古龙和王小波,这两人都是我喜爱的作家。其实对文人的喜欢都是爱屋及乌。用钱锺书的话来说,就是吃了一个好吃的鸡蛋,却对那只下蛋的母鸡情根深种,这是很不科学的。
当年我读完几本古龙的书,就很不理智地迷上了这个运笔如刀的男子,初以为他如楚留香、陆小凤那般玉树临风,后来翻到照片才发现是个其貌不扬的矮胖子,顿时失落了半天。不过幸好有了这样的体验,后来我读完《黄金时代》,再看到王小波那张歪着脑袋、咧着大嘴的脸时,已经能做到心如止水,不泛涟漪了。
作为武侠大家,古龙总是被拿来与金庸相比。在我看来,他的文字更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短、平、快。吐字如吐血,出句如出剑,泼辣爽利,招式不多,但风情俱在,直抵人心。若说金庸的语言像一首慢词,徐徐铺开,情景相融,古龙的语言则像一首五绝,干脆利落,点到为止。
与他的文字一样,古龙的人生也是传奇,他笔下的主人公身在江湖,而他自己也混黑社会;他的主人公都爱饮酒和美女,而他自己也是嗜色如食、嗜酒如命。不得不说,他的异性缘令人眼红,即便长得那么丑,即便是在最窘迫时,也有美女心甘情愿为其暖床做饭。呵,那是个不需要权钱,仅凭才气就能找到女朋友的时代,想起来便令人神往。
不过酒和女人都是伤人利器,一个伤身,一个伤心。喝到肝硬化的他不顾医生建议,继续豪饮,终于不支。临死前,他躺在床上凄凉地问:“为什么我认识的女子,一个都不来看我?”唉,世情浇薄,催人涕下。也不知伤身的酒和伤心的美人,最终究竟是哪一个彻底要了他的命。
金庸写完《鹿鼎记》封笔时是四十八岁,梁羽生也说过了五十便不宜再写。古龙则在四十七岁猝然离世,像一次更为残酷决绝的封笔。如果用他自己的作品来形容他短暂的人生,最形象的无疑是《流星·蝴蝶·剑》。他像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在熄灭前绽放了耀眼的光芒;他像一只风雨里凋零的蝴蝶,在死亡前完成了毕生的飞翔;他又像一柄已经悄然归入匣中的古剑,人间已无龙吟声,却依然留有它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传说。
据说古龙死后,有好友买了四十八瓶XO陪葬。他坐在棺旁,饮一口酒,往棺内的古龙嘴里倒一口,以这样绝倒的方式祭奠一位绝妙的人,也算是佳话了。知己就是知己,希望我将来百年后,死党们也能如此懂我。我不好酒,你们可以拿些《花花公子》的杂志,静坐棺边,陪我一起看那些丰乳肥臀摇曳在尘世的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