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般的百姓来说,买到空白度牒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更常见的是好不容易凑钱买了普通的度牒,让办事小吏给填好姓名日期,连在哪个寺庙出家都不能自己选择,而是由官府根据目前情况统筹安排,哪个寺院缺人就把新度出家人分配到哪个寺院。事实上,单独给一个出家人批准发放度牒的事也不多见,官府一般都是选择寺庙做大法事大斋会传戒的日子,提前公布,一次性发放(出售)一批度牒,然后这批出家人就在法事斋会上一起剃度受戒了。
很好,当您手持度牒,再次跑进尼姑庵里去找老尼姑拜师求出家,她验证度牒无误,就可以为您落发了吗?还早着呢。
无论是男人想削发为僧,还是女子想落发为尼,都还要符合一定的先决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必须是一个能够自主的自由人。父母健在的要征求父母同意,官员要先辞职,奴仆要被主人放免为良人,已婚的要离婚,信过其他宗教的要坚决划清界限等。
2.必须是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健康人。有外表残疾、严重传染病、精神病和被阉的人不能出家。
3.犯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修为很高的大德高僧)、破和合僧(破坏僧众团结)、对佛祖大不敬这五种重罪的不能出家。
问清楚您符合以上条件,又再三确认您真的一心一意要出家,甘愿此后一辈子都过光头僧服的清苦生活,老尼姑就可以……举行仪式给你剃度了?才不是,她会先让您准备合乎规格的僧衣、僧鞋、僧帽、托钵、拜具、佛经等一大堆东西,另外还要再——交钱!
您问什么还要交钱?买度牒的时候不是已经出了一次血了吗?对呀对呀,那笔钱是交给俗世官府的,作为以后你不再给朝廷交税的补偿,而这一笔“戒金”或称“攒单银”是交给寺院的,以后这里要为您提供住宿和饭食,提前先收一点预付金有什么不妥?同时这还是考察您皈依佛门之心诚与不诚、坚与不坚的重要方法,连阿堵物都不肯舍弃些,还出什么家呀。
“戒金”交多少才够?这也是变动很大的一件事,家里有钱就多交,家里穷些就少交,实在没钱还可以交粮食、布匹代替,穷到啥都没有的请出门右转去丐帮谢谢……呃,倒可以提供一个勤工俭戒的办法,您可以在受戒剃度之前先住寺里一阵,每天起早贪黑地挑水、种地、清扫佛堂,干种种又苦又累又脏的活,能坚持几个月的话,“戒金”可以给您打对折半价收讫,想全免是基本不可能的。
这样一边干活一边凑物资,到了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的传戒大会(也就是上面度牒里所说的“广会斋筵”)的时候,经过庙里的老师父、师太们考察,认为您表现良好,各项条件都符合要求,终于准备给您和一起出家的同伴剃度传戒了。
“剃度”会在“传戒”前进行,本身也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活动。寺里会在佛堂或者其他合适地点准备剃刀、水盆等工具,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出家人专门主持仪式,他被称为“戒师”,另外庙里的其他僧尼也会来参加仪式。仪式开始时,大家一起面北而立,戒师先祝颂:
“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法轮常转。伽蓝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十方施主福慧庄严,合道场人身心安乐。师长父母道业趋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途八难咸脱苦轮,九有四生俱等觉岸。”
然后众人一起念佛号,你们这些新出家人一起向戒师唱念:“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这时候您要说的是‘我阿穿’,别人也各说自己的名字)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剃头受戒,慈愍故。”
“大德”的意思是“有名望的高僧”,“阿阇梨”是梵文音译,意思也差不多,“高僧”“导师”之意。上面这段唱念是自愿请求戒师为你们剃发,如果是男出家人,也要顺便剃胡须。戒师接受了请求,先要敲击着一种像长柄金属木鱼似的乐器“引磬”,带领你们走出佛堂外,向北三拜,辞谢君主,再三拜,辞谢父母,以示你们从此与尘世断绝关系了。
回到佛堂里,你们要当众换上僧衣,向戒师合掌跪拜。戒师则手持净瓶,就是观音菩萨拿的那种,以手指蘸香汤,往每个受戒者头顶滴三滴,让你们“心底清凉、烦恼不侵、除去俗人气味”。然后挨个给你们削发,先把你们头顶中心的少许头发挽成一个小髻,用刀从下往上剃,剃到只剩顶心那个小髻时停手,再把净瓶拿起来,口念偈语,众僧应和。
念三遍,和三遍偈语,戒师对你说:“我已为你削除头发,唯有顶髻犹存,你可最后慎重考虑再下决心。如不能忘身进道,忍苦修行,少发犹存,仍与俗侣相同,放你归家,尚不为晚。”
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反悔机会了,如果还不想反悔,你就回答:“决志出家,后无悔退。”
这样戒师会把你带到你自己的师父(老尼姑)面前,合掌跪下,并把戒刀交给你师父。你师父拿着刀问:“最后一结谓之周罗,唯师一人乃能断之。我今为汝除去,汝今许否?”你回答:“可尔。”
你师父手起刀落,你头上最后一撮毛也被割光啦。你师父这时候会念诵“落发偈”,然后把袈裟披在你身上。你要叩头行礼才能接受,受完再还给师父,让师父再给你披一次……这样还三次披三次,你在师父的帮助下把袈裟穿好,跪拜礼佛,绕行三周,最后礼谢围观僧众、戒师和你师父。这个仪式结束。
您问这就完了吗,从此您就是一名清丽俊俏的小尼姑了?咦,谁说的,这只是“落发”仪式,让您当尼姑的“传戒”仪式还没开始呢。
晕倒……没事别烦心,很多时候,“落发”和“传戒”是连着举行的,因为别人也都觉得仪式拖太久又烦又累。落发可能是在佛堂里,而“传戒”呢,有条件的大寺院都会在露天空地上造一座“戒坛”,专门用来举行这种隆重的仪式。
戒坛一般要建三层,最下层长宽各二丈九尺八寸,高三尺;中层长宽各二丈三尺,高四尺五寸;上层长宽七尺,高二寸;建筑四围上下还雕饰有狮子、神王等图纹。佛教里的传戒仪式五花八门有很多种,针对的对象和仪式效果也不同,我们只拣主要的说吧。
像您这样声称自己打算剃头出家住进寺庙里、青灯礼佛过一生的受戒者,一般会经过两次传戒仪式,第一次初坛传戒叫“沙弥戒”,第二次二坛传戒叫“比丘戒”(具足戒)。
刚出家的新人,特别是二十岁以下的少男少女们,第一次受戒都是受“沙弥戒”,做尼姑的则称为“沙弥尼戒”,别称都是“十戒”。
这个传戒仪式,也同样有“戒师”,全寺僧尼众都要参加围观。戒师先开导你们受十戒的意义,然后迎请“十方三宝一切菩萨及护法龙神”,也叫“请圣”。在这些圣神的见证下,你们要先忏悔自己从前的罪过,如实回答戒师的种种问题,如“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等,忏悔认罪完了,再唱念“皈依偈”,代表把俗世罪孽抛在身后了。
这时开始正式传戒,戒师要手持戒尺,以庄重沉缓的声调,向你们宣说沙弥尼的十戒戒相。
“善女子(男子),汝既舍邪归正,戒已周圆,若欲识相护持,应受十戒: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是“直到这一世死前”的意思,戒师问一句“能持否”,你就得答一句“能持”或者“依教奉行”。下面还有九个问题呢。
“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妄语,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涂饰香油,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听视歌舞,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食非时食,汝今能持否?“尽形寿不蓄金银财宝,汝今能持否?”
十个“能持”答完,初坛传戒结束,在场僧尼们相互恭贺,你们这些新受戒者现在可以被称为“沙弥尼”和“沙弥”了,也就是后世俗人口头说的“小尼姑”“小和尚”。这里说的“小”,可不单纯是指年龄小,也代表等级比较低。“沙弥”
有点像是“实习生”,等到第二次二坛受戒以后,转正为“比丘(僧)”和“比丘尼”,这才是正经能出去撑场子的和尚、尼姑。
那么这两个等级的待遇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说,出家人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云游四方”,拿个化缘钵两肩担一口天下到处走,所有正规寺庙都有义务接待外来挂单的僧尼,免费提供食宿,有法事还要先让外来和尚念经拿钱。但是,只有受完二坛“比丘戒”之后再修行五年的僧尼,才有资格离开师父和原属寺院,自己单独出去修行。
如果像您这样的小沙弥尼,趁人不备带着自己的行头跑出去了,在外面遇见一所寺庵,敲门进去要求白吃白住,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每座寺庵里都有一位“知客”僧人或尼姑,当来了云游僧尼时,由知客出面接待,他(她)一伸手,先要求:“请出示戒牒一观。”
“戒牒”?这又是什么?难道是“度牒”的另一种叫法?您忙不迭从包袱里掏出从前自己花了不少钱买到的度牒,递给知客,谁想人家接过去看了一眼就还给您,坚持要您出示“戒牒”,还说这二者不能混淆。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度牒”是由官府发给俗人的出家许可证,作用是批准阿穿你出家当尼姑;而“戒牒”则是由寺院颁发的,内容是证明持有此证的僧尼于何时起在本寺出家修行,来历明确身份合法,还会标明持牒人的修行年资和等级,相当于“职业资格证书”。
寺院在什么情况下才给僧尼发放“戒牒”,没有死标准,有的寺院可能在小和尚、小尼姑们第一次受完“沙弥戒”以后就给发了,但是那样牒状上也会标明这孩子刚出家不久,还没受“比丘戒”。那么别的寺院的知客一看这些文字,就知道来者不是正规门路出来游学的,而很可能是自己偷跑出来玩,就别指望人家客客气气、周周到到地按大和尚和大师父的待遇管吃管住了。
还有要求更严格的寺院,可能会在二坛传戒以后才给比丘僧、比丘尼们发“戒牒”,这样像您的情况,手里根本就没这东西,当然人家寺院更不会给什么好脸色看。一般来说,没戒牒的野和尚、野尼姑,寺院最多管两顿饭留住一夜,第二天就赶紧打发你上路了。
所以说,在职场多奋斗几年,从“沙弥”级别考职称考到“比丘”级别,还是有用的。什么条件才能受二坛的“比丘戒”呢?
最主要的条件是已经受过初坛沙弥戒而且年满二十岁,其他条件包括入寺以来表现良好、勤读经卷、干活不偷懒、人缘好等。二坛的“比丘戒”仪式程序跟初坛相差不多,只是更加隆重严肃,所传的戒条也更繁复丰富,而且一般还要求这仪式上要有十位大德高僧在场,作为受戒者的“三师七证”,有时候这十位僧人还要在受戒者的戒牒上签名做证。
作为一个尼姑,你在受“比丘尼戒”之前,会比男性僧人们多一道程序,那就是受沙弥戒之后,年满十八岁,还要多受一种“式叉摩那戒”,再经两年以后,才可受“比丘尼戒”。为什么要多这道程序呢?原因是……寺院要在这两年里查明你有没有跟情人偷偷摸摸来往怀胎。
经过这一番折腾,你手里终于拿到“戒牒”了,上面的文字类似于这样:
南澹部州娑诃世界××州××寺授千佛大戒牒授戒女弟子牒得前件弟子久慕良缘,夙怀善意,求出尘之捷径,祈入圣之广途,遂乃离火宅之苦空,向无涯之觉路。吾今睹斯真意,方施戒条。仍牒知者,故牒。
×××年×月×日授戒女弟子牒奉请阿弥陀佛为坛头和尚。
奉请释迦牟尼佛为教授阿阇梨。奉请弥勒菩萨授羯磨阿阇梨。奉请十方诸佛为证戒师。奉请诸大菩萨摩诃萨为同学伴侣。授戒师主释门赐紫道真这是戒牒最开始的模样,以后随着您在寺院里修习的“学业”日进,戒牒和院里的“僧籍”也会在每三年更新一次时,增添些新内容进去,如写明您已经可以“诵法华(经)五卷、药师(经)一卷、佛名一卷”等,这样您日后拿着戒牒出去云游,外地知客一看牒上文字,就能安排您参加当地法事充任恰当角色了。
说到这里,您已经觉得晕头转向了?那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吧。穿越到我大唐的话,无论您是当和尚还是当尼姑,都不用受“烧戒疤”这种罪。用香头在脑门头顶上烫伤疤的蛮干法,本来也不是佛教发源地传来的习俗,而是我汉地佛教独有的,而且基本上认为是元朝以后才开始施行,也只给受三坛“菩萨戒”的更高一级的僧尼们烧这玩意儿。所以您这个唐朝尼姑就可以逃过这一劫了。
不过穿越到唐朝出家也有麻烦的地方,很多您从后世小说影视剧里学来的佛教称呼用语得改一改。比如和尚尼姑们跟俗世人谈话,应该自称为什么呢?“贫僧”“贫尼”?呃,其实唐朝和尚们最常用的自称是——“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