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
6月7日(农历五月十一)生于湖束省公安县麻豪口潭子湾王一台,父王一俊,母黎雨生。
1914~1916年
从父、兄姐习《三字经》、《百家姓》与《千家诗》。
1917年
春,入麻豪口小学,旋即退学。
1918年
春,在家跟长兄治昆读书,长兄教学,收附近小孩入学;秋季因长兄赴武昌农学院上学,小学停。
1919年
长兄因伤寒早逝,在家随次兄治镐一起上学,读《诗经》,老师是监利人。
1920年
春,在潭子湾南淡头北约一里的章怀之家上学,读“四书”;秋季因淹水回家。
7月,生母病逝;年底,父娶继室聂玉秀。
1921年
春,在麻豪口西堤边上小学,读《左传》,老师是范德亮;秋季因淹水回家,自读《唐诗三百首》,又读《古唐诗合解》。
1922年
春,再入麻豪口小学,老师是雷玉之,同学有邱宜湘,还有陈钜卿的儿子等。
秋,入荆南中学己班(旧制初中)补习班,主要补国语、数学、英文等。
1923年
春,升入荆南中学己班(初中一年级),英文老师为戴艺农(戴芳澜之弟),班长为汉阳人廖某,班上同乡有邱在中和宴文登。
1925年
向本县周家场周成武老师求教不定方程的解法,在武昌购得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习珠算开方法。
1926年
武昌荆南中学毕业,随即赴上海升学;后因病回家,自习《康熙字典》切韵法。
1927年
春,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前身)理预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宣传队小队长。
1928年
春,插班入上海麦伦书院高中二年级。
1929年
夏,上海麦伦书院高中毕业。
秋,考取中央大学与清华大学,因慕梁启超之名,入清华土木工程系。
1930年
秋,从土木工程系转入物理系,同班有赵九章、傅承义、熊鸾翥、何汝辑、潘耀、胡乾善、殷大钧、薛培贞等。
1932年
在清华大学运动会上参加武术比赛并获奖牌。
1933年
7月,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考入清华研究院,导师为周培源。
同月,与公安县青吉泓的涂福玉结婚。
1934年
考取第二届“中美庚款”,但之后改往英国。
第一篇论文《旋转体后之湍流尾流》发表于《清华大学科学报告》。
1935年
7月,毕业于清华研究院。
8月底,取道西伯利亚赴英,同行的有乔冠华、季羡林、谢家泽和梁祖荫等。抵英后入剑桥菲茨威廉屋学院跟福勒研究统计物理。
1936年
在英国的第一篇论文《气体通过金属的扩散》发表于《剑桥哲学学会会刊》。
1937年
在英国的第二篇论文《被吸附原子间有相互排斥作用的吸附膜之性质》发表于《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1938年
5月,致信祝贺清华、北大与南开三校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7月,以《吸附理论及超点阵理论的一个推广》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8月,接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聘书,取道新加坡回国,任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论文《具有长程相互作用的吸附作用之统计理论》和《被吸附粒子间具有长程相互作用的吸附作用之分子运动论》发表于《剑桥哲学学会会刊》。长篇论文《具有长程相互作用的超点阵之统计理论》分成Ⅰ和Ⅱ两部分发表于《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1939年
论文《求对换积分之法》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
倡导林家翘研究统计物理。
1940年
1月,夫人涂福玉从公安县来到昆明团聚。
与陈省身、华罗庚共同主持李群讨论班。
1941年
长子在昆明出生,取名世钊,一岁多时患痢疾夭折。
与汤佩松合作的开创性论文《孤立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形式》发表于美国《物理化学杂志》。
1942年
4月,长女在昆明出生,取名世铉。
论文《关于超点阵柯克伍德理论之注释》发表于《科学记录》。
指导杨振宁研究统计物理。
1943年
任《中国物理学报》编委和干事。
完成论文《关于勒夏特列与布劳恩原理》和《关于高级相变的注释》。
1944年
父亲去世,享年73岁。
与梅镇岳合作的论文《有序无序相变的柯克伍德理论对吸附作用之应用》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
指导的研究生杨振宁获硕士学位。
1945年
论文《推广的贝特超点阵理论的近似配分函数》发表于美国《物理评论》。《范德瓦尔斯气体之数种性质》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
1946年
7月,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一家人取道湖北、上海赴北平,顺路回家乡祭奠亡父和探亲访友,途中女儿世铉夭折。
10月抵北平,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论文《热力学中之一问题》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
1947年
论文《有序无序相变统计理论之自由能》发表于《清华大学科学报告》。
1948年
长篇基础性论文《热力学中平衡与稳定之理论》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
1949年
5月,被新成立的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为物理系主任。
与周培源合作的综述性文章《中国近三十年来之理论物理》发表于《科学》杂志。
1950年
应邀在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讲座(物理之部)发表题为《波动与微粒的统一》的演讲。
1951年
1951~1983年,任《物理学报》(原《中国物理学报》)主编。
1952年
5月,加入九三学社。
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并担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后又兼任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
1953年
科学普及文章《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发表于《物理通报》。
暑假,出席高教部召开的青岛会议,参与制定全国统一的物理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在会上主讲热力学及统计物理。
1954年
暑假,在高教部主办的青岛全国大专院校物理教师讲习班上主讲量子力学,介绍教学经验。
1955年
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9月,系统总结对热力学研究的专著《热力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在选绝对温标为标准后所引起的一些实际问题》发表于《物理学报》。
1956年
2月,《统计物理学导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参加讨论制定全国十年科学规划。
论文《关于热力学第三定律》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957年
随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问苏联,任代表团顾问。
1958年
《热力学》被批判为“三脱离”,即“科学脱离生产”、“理论脱离实际”、“数学脱离物理”。
论文《关于植物细胞吸水的热力学理论》发表于《科学记录》。
1959年
9月,任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
与王守武、吴有训、施汝为、马大猷、黄昆、钱临照、张志三等合作的综述性文章《十年来的中国物理学》发表于《物理学报》。
1960年
1960~196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前身)二部六室(核材料研究室)主任。
1961年
冬,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接见,为他被错误批判平反,向他道歉。
1962年
3月27日,被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
研究论文《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问题》发表于《物理学报》。科学普及文章《什么是相对论?》发表于《光明日报》。论述《热力学发展史概要》发表于《物理通报》。
1963年
1月,《简明十位对数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7月,当选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8月,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64年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与苏步青等人合编的《数学名词汇编(英汉对照)》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论述《关于能量守恒定律》发表于《新建设》。
1965年
1月,与郭敦仁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与章立源合作的论文《由实验数据计算氢气的维里系数问题》发表于《物理学报》。
1969年
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1970年
10月21日,离开北京去江西鄱阳湖畔牧牛,那是血吸虫病流行疫区。
1971年
7月23日,因要与第一次回国探亲访友的杨振宁会面,而得以离开鲤鱼洲回到北京,时已染上恶疾。
1973年
7月,陪同法国大学代表团访问上海、杭州。
论文《基本物理常数的概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发表于《物理》。
1975年
文章《“热寂说”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科学推论》发表于《自然科学争鸣》创刊号。
1977年
9月27日,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
11月,任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年底,与郝柏林合作为《人民日报》撰写文章《理论物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未发表。
1978年
3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8月,参加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作《关于修改会章的报告》,连任学会副理事长。
8月底至9月,率中国大学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11月,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基本物理常数专业委员会主任。
12月,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
被《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聘为副主任。文章《理论物理研究中应当正确对待的几个问题》和《关于大小数命名法》发表于《物理》。在国家科协组织的“科学家谈数理化”活动中为北京市少年科学爱好者讲解《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1979年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主任,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编委会主任。
发表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的文章《爱因斯坦对统计物理学的贡献》。开创性论文《汉字检索机器化的一个方案》发表于《自然杂志》。
1980年
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主任委员。
3月,当选为全国科协委员。
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完成《新部首大字典》书稿。
秋,与马大猷共同主持首届《中美物理学考试与申请》(CUSPEA)的阅卷工作。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撰写的《开尔文》一文发表于《百科知识》。
1981年
5月,在天津主持全国大学物理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
6月,率中国代表团赴美出席第二届国际精密测量与基本物理常数大会;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秋,与马大猷共同主持第二届《中美物理学考试与申请》(CUSPEA)的阅卷工作。
11月,发现肝巩膜黄染,被确诊为肝硬变。
1982年
4月,住进北京友谊医院。
8月,病情发展为亚急性肝坏死。
纪念叶企孙逝世五周年的文章《深切怀念叶企孙先生》发表于《物理》,当时叶企孙被诬陷的“国民党中统特务”罪名尚未平反。
1983年
1月30日,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