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弟子功成名就时,大家或许忘了让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触摸成功的老师。
我曾问过一些有学问的人:“杨振宁的硕士论文导师是谁?”答曰:“不知道。”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告诫他的研究生:“文科都没有学好,报什么研究生!”充分说明学生应注重文史知识的学习。
2012年元月,通过媒体得知,2011年12月31日上午10时,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中华厅隆重举行。杨振宁、徐至展、陈佳洱、郝柏林、张宗烨、王恩哥等三十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出席大会。北大老领导沈克琦、王义遒,王竹溪先生家属王世瑚、盛淑兰、薛用芳,北大物理学院教师、学生、校友代表逾两百人参加会议。湖北省公安县县委副书记陈立贵发言,表达了对王竹溪先生的追思怀念之情。大家一致认为先生博学慎思、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应当成为青年师生的精神标杆和学习榜样。
作为王先生的家乡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为“公安三袁”而骄傲,为“三袁故里”出了王竹溪教授这样的世界物理精英而自豪。
作为老一辈的科学家,王竹溪先生学识渊博精深,精通数学、物理、历史、文字学、编纂学、书法和多国外语,是当今世界少有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王先生刚直不阿,品德高尚,无论是在异常艰难的抗战时期,还是在变幻无常的“文革”时期,王先生都始终荣辱不惊,潜心于祖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上所述,在当代年轻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
王竹溪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可概括为:热爱教育、乐为人师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守直不阿、谦虚坦诚的做人风范;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在业务方面,王先生以严谨和简洁著称。无论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特殊函数概论》等传世著作,还是专业性的论文,又或是一般性的书信、日记、科普类文章,大家都非常容易感受到这一点。王先生以上的代表性著作写得异常简洁、清晰而又明确,一如他的师兄狄拉克的著作,用杨振宁先生的评价:秋水文章不染尘。这种文风和学风在当今这种浮躁的社会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在为人方面,王竹溪先生刚直不阿的精神令人赞叹。战争时期,两个孩子不幸夭折,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科研与教学。“文革”时期,对“四人帮”,他显得大义凛然,毫无畏惧之色。
在日常生活方面,王竹溪先生勤俭朴素的作风更令人钦佩。住院期间,仍心系祖国,带头认购国库券。在中关村居住时,不忘带领全家为了行人而挥锹铲土。
在教书育人方面,王竹溪先生曾培养出如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这样举世瞩目的世界翘楚。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听过王先生的课,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功至莫大焉!
在治学态度方面,王先生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佩服不已。《新部首大字典》250万字的篇幅出自先生这位世界物理学和数学权威之手,令世人震惊。这部花费王先生四十余年心血的巨著向我们展示了他惊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对于我们这个崇尚“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两种学风并存的状况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在处世的心态方面,王先生奉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境界。无论遭遇何种变故,都沉得下心来办自己的事。即使取得了巨大的荣誉,他毫无骄傲之色,仍沉醉于自己的事业。面对已成世界名人的弟子如杨振宁、李政道,他毫无炫耀之意,而是虚心听取他们关于业务方面的讲述,并认真、仔细地做笔记,显得默默无闻。
王先生故去多年了,但留给我们的治学精神、价值理念等宝贵财富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王先生的故乡没有忘记这位科学巨匠。2006年,在公安一中建立了王竹溪纪念馆。麻豪口镇驻地先后修建竹溪街、竹溪大厦和竹溪广场,以纪念这位世界物理精英。
追思先贤,我们当以王竹溪先生刚直不阿之精神为正身之准则,以先生锲而不舍之毅力为做事之准则,以先生严谨简洁之学风为治学之精神,以先生淡泊明志之心态为处事之境界,以先生勤俭朴素之作风为生活之态度。如此,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会更加丰富多彩,更有魅力,更有意义。
刘燕
2012年7月13日于宜都枝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