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军一百余年的历史上,最大的战斗水面舰艇是“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微型战列舰。它们在黄海甲午海战中,英勇杀敌,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历史上留下悲壮的一页。
“定远”和“镇远”两舰,是中国从德国购进最早的真正铁甲舰。
它满载排水量7500吨,舰长91米,宽18.3米,吃水6.1米,航速14.5节,主炮四门,350毫米口径,其他150毫米炮两门,75毫米炮两门,37毫米炮八门,鱼雷发射管三具,采用烧煤炭的蒸汽机,舰员350人。
这艘军舰装甲相当坚固,炮台装甲厚达355毫米,两舷装甲为304毫米厚铁板,甲板装甲厚度达75毫米,舰桥装甲203毫米。根据航速慢,火力强,装甲厚的特点,它应该算是微型战列舰。“定远”和“镇远”舰还有一个最大特点,舰上配备两艘小型鱼雷快艇,必要时可吊入海中向敌舰发起攻击。
一个闭关锁国的清朝政府,为何一下子能购进当时属第一流的铁甲战列舰呢?这是敌人刺激的结果,也是“海防大筹议”的产物。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就自造军舰,也引进一些小型军舰,但十年过去了,谁也没有想到要把这些军舰编练成军。在日本强盗的不断刺激下,清朝政府才开始清醒。尤其是1874年5月,3000名日军,乘八艘破旧船,侵入台湾。胡说台湾高山族人杀死了琉球渔民,所以要发兵,要报仇。但日本人没有占到便宜,在遭到台湾人民的反击后,骑虎难下,只好以议和收场。但日本政府要中国政府赔偿日本出兵费用。战争如此了结,真是欺人太甚。清政府为何答应这个条件呢?原来从日本传来一则情报,说日本有两艘相当厉害的大兵轮,是铁甲的,中国的小兵舰无法战胜它,只好奉送白银50万两。
这场战争虽然平息了,但在国内人民和官员之中引起了震动,一个东洋小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还不是凭海上实力吗?为什么中国搞了十年海军却不能成军呢?而且西方列强都在西南、西北边境地区犯扰中国,堂堂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理衙门奏请切筹海防,并拟出六项内容来整顿海防规划。
清朝政府为了集思广益,将总理衙门整顿海防的规划下发沿海各省,请军队和地方官员展开大讨论,各抒己见,但不准空谈。历史上把这次大讨论称为“海防大筹议”。
在一个月内,15个省份有数十份奏折先后送到京城。由于官员们学识和各自地域不同,意见自然不可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同意要立即加强国防,改变军备不整,防务松弛的现状,以防列强的侵略。
在这场大讨论中,有三个人物的意见具有影响。一个是江苏巡抚丁日昌,他主张“尤以大兵轮为第一利器”,“初则购买,继则由厂自制”。他还主张成立海军,全国划分为北洋、东洋、南洋三个舰队,各以提督统辖。另两个人物是:李鸿章、左宗棠。他们在海防与寨防上都有自己见解,李鸿章偏重海军,主张海防为先,而左宗棠较全面,主张沿海重海防,西南西北则应重寨防。争论越深入,问题越明朗,清廷作出正确决策: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兵收复新疆,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命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
总理衙门在大讨论中拿出两个组建海军方案:组建一支海军,人数为12500人,其中分五军,每军2500人,各装备两艘铁甲军舰和若干艘其他兵船。第二条是成立海军总部,统一领导各洋海军。由于经费困难,最后同意先集中财力筹办北洋水师。而且制订了一个十年规划。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大讨论增强了清廷的海防观念。
李鸿章拿到一笔经费后,就到德国订购了两艘铁甲舰,这就是“定远”、“镇远”微型战列舰。派自己官员到德国厂里按图纸监造,保证了质量,购进了第一流的铁甲舰。
“定远”和“镇远”还没有来到中国,罗星塔下的马江就爆发中法海战。福建海军11艘军舰的残骸和700余名阵亡官兵的鲜血,再次给了清廷强烈刺激,又一次唤起“大治水师”加速海防的觉醒。李鸿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加速北洋舰队的建设,才有后来购进的快速巡洋舰“八大远”。
“定远”和“镇远”是1885年7月3日从德国起航,经过漫长的航行,于8月1日抵达亚丁港,29日到达科伦坡,十月底开进天津大沽港,在这里换上中国龙旗,正式编入北洋舰队,成了最大的主力舰。
同时,任命右翼总兵刘步蟾兼“定远号”管带。任命左翼总兵林泰曾兼“镇远号”管带。
这就是“定远”、“镇远”两舰诞生的历史背景和装备的情况。
中国有了巨舰“定远”、“镇远号”,又购进一批轻型巡洋舰,其实力完全可以与日本匹敌。北洋水师装备更新,无疑引起一些国家的注视,最不安的要算日本。
1886年6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正式向中国发出邀请,要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编队访问日本。
李鸿章请示了光绪皇帝,光绪帝迅速批准,指定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致远”、“靖远”、“来远”五舰到日本访问。6月16日,北洋水师编队浩浩荡荡来到日本横滨。当天晚上,又在宾馆里设宴为中国海军洗尘,各管带都出席了这次宴会。就在大摆宴席、大演歌舞之际,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派出的间谍从海上、码头上多侧面的弄清了主力舰“定远”、“镇远号”的装备实力。
第二天,日本的一群流氓在他的指意下,向中国水兵挑衅,制造了流血事件。日本警方巡捕以调解为名,登上“定远号”和“镇远号”,其实都是间谍;进一步弄清了中国主力舰装甲情况。
“定远”、“镇远”访日之后,两国政府对待海军是什么态度呢?日本海军看到中国两艘战列舰之后,心里很不舒服,他们早想侵略中国,“定远”和“镇远号”的出现,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最大障碍。于是,日本政府和海军下决心要制造更先进军舰,专门对付中国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号”。1886年,日本政府为实施建造54艘军舰,在国内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元。此后,“严岛”、“松岛”等一批针对“定远”、“镇远”的军舰陆续下水。
日本天皇当时感到国库一下要拨巨款发展海军有困难,于是发布一道谕令,从皇家的私房开支中提取30万元以资助海军建设。天皇这一举动,使富豪巨商们深受感动,也竞相为海军捐款,从3~9月,不到半年,就集资100万元。日本海军有了这笔巨款,1889年和1892年之间,先后建起“秋津洲”、“吉野”等军舰,“吉野号”为当时最先进的铁甲巡洋舰。
北京清皇朝又在干些什么呢?
他们满足北洋舰队有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军舰,看家护院足以保卫津京门户。于是从1888年开始,不断减少对海军的拨款,使北洋舰队的战舰失修,更无钱改装,一晃八年毫无进展。实际已经走下坡路,从顶峰开始跌落。而日本1888年发展海军是起点,一直不松劲,它发展海军,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进攻,战略方针与中国完全不同。
清朝发布一道明谕:为报答“圣母”垂帘听政,“为天下忧莫”,决定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要重修,以便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后在此颐养天年。皇父奕谡从中推波助澜。他是总理海军事务大臣,把海军经费与颐和园工程不明不白“合二为一”了。李鸿章当年筹款建海军的260万两银子被挪用到建颐和园。接着又从海军每年军费开支中,再扣30万两拨给颐和园工程。
就这样,原先比日本先进得多的北洋舰队,八年时间就被“老佛爷”大兴土木弄得皮包骨头,老化破旧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就被贪官污吏、腐败透顶的朝廷扼杀得透不过气来,可悲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中日两个皇朝对待海军的态度,足以看出两国海军交战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这一历史的教训,仍然值得中国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