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授衔授勋仪式上与冯仲云谈话时深情地说:“你们抗联比我们长征还要艰苦呀!”
东北抗联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的,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彭真同志曾予这样总结:“我们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3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3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
1950年,黑龙江省委决定在松花江边建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其中决定将杨靖宇将军的事迹作为纪念馆中最为重要的陈列内容。那么,必须搞清这位抗日英雄的简历。然而,由于战争年代黑龙江省委的许多机密档案无法保存,因此,无法搞清楚杨靖宇将军的生平。
当时黑龙江省委只找到一张发黄的杨靖宇履历表。由于战火的洗礼,那张履历表上仅有如下记述:“马尚德,号润生,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领导过1928年的刘店暴动,1929年春天来东北后,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8月入狱,1931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从这张被保存下来的履历表上,可知杨靖宇曾经领导过著名的刘店暴动。从这个记载上,可以判断杨靖宇的家乡或许在安徽,因为刘店暴动是在安徽省境内的大别山区。1951年夏天,为尽快找寻杨靖宇将军的确切出生地和他的家人,黑龙江省委决定派以省委常委陈雷为首的一个调查组,调查组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杨易辰,这位在南满深山老林里与杨靖宇爬冰卧雪的老战友肯定地说:“杨司令的老家在河南省,而且就在确山县农村。他亲口对我说过,1929年他从河南省下关东的时候,已经有一子一女。他当时还以为很快就能回到河南老家的,可是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也不曾回过河南了。”
调查组经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杨靖宇的一双儿女,搞清楚了杨靖宇的家庭情况。
在确山县有座偏远的小山村,名叫李湾村。村东头有个小院。每当树上结满柿子时,小院的女主人郭凤都会亲手将柿子摘满了筐,向小院前一条通往村外的土路上张望。郭凤就是马尚德的妻子。1927年春天,她从邻村嫁进李湾村的柿树院。次年,她为马尚德生下可爱的儿子马从云。一年后,就在他们女儿马锦云出生仅5天时,马尚德忽然对郭凤说:“明天我要出远门,也许几年不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望眼欲穿的郭凤仍然没有盼来她日思夜想的丈夫。这时,积劳成疾的郭凤患了重病。她在临死前,将儿子马从云和儿媳妇方绣云、女儿马锦云及女婿都叫到床前,叮嘱他们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爸爸很快就要回来了。可惜我见不到他了。你们见了他要对他说:这些年我们全家都在想着他啊!记住,你们的爸爸叫马尚德!……”郭凤说完就去世了,那一年她仅仅37岁!
1949年,淮海战役的炮声响彻黄河两岸。确山县城不时有解放军的大部队经过,它们大多属于从东北过来的第四野战军。当住在李湾村的马从云和马锦云两家人听说大部队不断经过确山往江南进发的消息后,欣喜若狂,认为在这些向南挺进的部队里一定会有他们日夜想念的生身父亲。马从云和马锦云两家人每天都从李湾村来到确山县城的大街上。他们望着解放军的大队人马,不时跑上前去拦住那些匆忙向南挺进的战士,询问道:“同志,你们部队里有我们的爸爸吗?他的名字叫马尚德啊!”可是,那些从确山县城经过的战士们大多对马尚德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使马从云和马锦云两家人都失望至极。
在他们看来,早在1929年就去东北抗日的父亲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将军了。然而让他们感到失望的是,一连数日,他们站在街头上,频频向过往部队打探和询问,可结果是令他们失望的。一个不祥的念头开始闪现在马从云、马锦云兄妹的脑海。他们感到父亲可能凶多吉少。
等到1951年调查组找到马从云、马锦云的时候,兄妹俩才知道父亲到东北后已经改名为杨靖宇了。对于杨靖宇这个英雄的名字,兄妹俩早有耳闻,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杨靖宇就是他们日思夜想的父亲。当调查组的人向他们讲述杨靖宇1940年在长白山密林深处与敌人战斗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的情景时,兄妹俩抱头痛哭起来。他们没有想到父亲会死得那么英勇悲壮!
1953年冬天,马从云夫妇到哈尔滨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他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靖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马从云夫妇跪倒在父亲的遗骸前失声痛哭!
在哈尔滨的日子里,马从云夫妇受到众多抗联老战士的欢迎。他们当中有杨靖宇的战友、同志和下级。他们都把烈士的遗孤当成自己的子女,有人甚至要给马从云夫妇就地安排工作,可是马从云谢绝了。他不要组织照顾,决心在河南故土生活。
离开哈尔滨之前,马从云再一次来到纪念馆那只装着父亲头颅的玻璃瓶子前面,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3个头,说:“放心吧,爸爸,我们不会给您丢脸的!”
马从云在信阳铁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任职。马锦云在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马从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他是中共党员。1964年8月,马从云因公牺牲,年仅37岁。他的遗骨也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86年,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1957年9月25日,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党政军民为杨靖宇隆重举行遗首恭送仪式,通化市党政军民举行隆重的迎归仪式;1958年2月23日,由通化党政军民组成的公祭安葬委员会将他的遗体与遗首对接起来,覆盖国旗,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金一等同志,也送了花圈、挽联。大会高度评价了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光辉的一生。会上,悲壮的哀乐声响起,人们吟唱着怀念他的歌曲:“洒热血,遍地红,杨靖宇是英雄,万古千秋留英名,永远活在人心中……”一时哭声大作,震撼山岗。
杨靖宇烈士陵园坐落在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的靖宇山上,占地18万平方米。陵园始建于1954年,1958年对外开放。陵园由5座民族式建筑组成,正面为灵堂和墓室,两侧的4个偏殿是杨靖宇将军生平业绩展厅,陵园中央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戎装铜像,花岗岩基座正面镌刻着彭真手书: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园内苍松翠柏、花团锦簇、景色宜人,红窗碧瓦、拱檐飞翘、庄严肃穆。陵墓内民族式棺柩中安葬着杨靖宇将军的遗首遗骨,展厅里是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和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及战利品等有关文物、文献、资料、照片280余件。
为了加强这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全面建设,在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通化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陵园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维修改造和建设,并列为市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对划定的18万平方米保护区进行了总体设计和统筹规划。投资4000多万元,在保持陵园原貌的基础上,新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与陵园浑然一体,为半地下建筑。馆内共展出:屈辱篇民族苦难;义勇篇还我山河;众志篇烽火关东等6个部分。馆内以大量的图片、文物、文献、资料,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展示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战斗场面、战斗生活、战斗成果;弘扬抗联战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英勇顽强的英雄品质,反抗外敌侵略的民族意识,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褒扬抗联英雄,纪念抗联先烈,永远激励和教育后人。
杨靖宇烈士陵园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全国百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4年11月以来,陵园先后被国家、省、市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廉正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自开放以来,接待各界参谒人员和大中院校及中小学生达6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