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24000000007

第7章 处女作(2)

又,本杂志必须知道所有刊载作品人的真实姓名,因此,请你将真实姓名告诉我。如果有严守秘密的必要,则除了本杂志社的职员外,我们会严格替你保守秘密。

虽然没有稿费,让托尔斯泰的负债困境得不到缓解,但他还是感到很兴奋,因为他的作品受到了欢迎,涅克拉索夫也答应之后会按一流作家的稿费标准付给他稿酬。

之后,托尔斯泰又在1854年和1857年分别写了《少年》和《青年》,全部都交给《现代人》杂志发表。

在这三部作品中,托尔斯泰并没有将他过去的生活通通写进去。例如,他在一岁零八个月时,母亲就去世了,但在作品中,他将母亲写成了一个长寿的人;作品中的父亲也是和尼古拉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也就是说,这部作品中的部分内容与事实是有出入的,但原则上,主角的经历就是托尔斯泰的自传。

这三篇小说,使托尔斯泰迅速崛起于俄国文坛,奠定了他立志成为文学家的基础。但是,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得到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一样,托尔斯泰的这三部作品也没有得到全俄国文学家的赞美,它们只能说是迎合了某一部分人而已。

托尔斯泰的妹妹玛丽亚住在圣彼得堡市,她和作家屠格涅夫住得很近,而且往来频繁。有天晚上,屠格涅夫拿了一本《现代人》杂志到玛丽亚家,一脸高兴地谈论杂志上登载的《童年》,并且不断地称赞这位作者L·N。屠格涅夫还朗读了其中的一段。玛丽亚听了之后,尴尬地红了脸。因为这部小说中的情节和托尔斯泰家发生的事件太像了,几乎一模一样。

之前,托尔斯泰曾告诉姑母关于他写作的事,但他并没有让玛丽亚知道。玛丽亚当时的惊讶可想而知,她一定在想,到底是谁如此了解托尔斯泰家中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呢?她知道自己最小的哥哥正在高加索一带从军,却绝对不可能想到他会写小说。

同样,屠格涅夫做梦也想不到,正在听他朗读《童年》的邻居,就是作者的妹妹。

后来屠格涅夫还写了一封信给《现代人》杂志的总编辑,说道:“这位作家的前途一片光明,你应该不断写信催促他继续写下去。最后希望你在给他的信后,替我加上一句‘屠格涅夫在感动之余不断地为他鼓掌’。”

克里米亚战争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还写过其他一些作品,都是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背景的,例如《哥萨克》《高加索的囚徒》《袭击》等。

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他在高加索的生活传记,当然,并非是原原本本写出来的,其中添加了一些文学的虚构和渲染,但大部分还是有根据的。因此,读者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出托尔斯泰当时的生活,或许也能从中发现他的人生观。

他的思想有明显的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倾向,这种倾向在以哥萨克人为主题的作品中,隐约可见。

《哥萨克》于1863年正式发表,但这部作品远在1852年就已经开始动笔了。这篇作品中,通过对文明之子奥列宁与自然之女玛莉安卡之间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突显了自然作为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特质,批判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作品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意识。

书中的主角奥列宁从无聊与享乐的都市生活中跳脱出来,逐渐融入高加索安详幸福的自然环境中,他想和艾路舒卡老人、玛莉安卡等朴实的乡民,安乐地度过一生。这是主角对生活单纯化的渴望,也是托尔斯泰自己的愿望。

托尔斯泰很羡慕哥萨克人单纯朴实的生活,但逐渐地,他也开始厌倦了军旅生活,因为他对职业军人的使命产生了疑惑。

前面提到过高加索一带并不是每天都有战事,所以士兵们无聊的时候,常靠一些娱乐活动打发时间。通常如果第二天有激战,或者在前一天的战争中死了许多同伴,士兵们就会自暴自弃地酗酒。从这一现象引申开来,托尔斯泰开始思考人性和战争。

他认为士兵们的酗酒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他们也怀疑战争的意义,他们也不想看到同伴的死亡。俄国对于战争的宣传是镇压叛乱,肃清边境,所以被称为正义之战;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是否也是正义的呢?高加索的风景如此动人,可是在这么美丽的大自然中,作为一名军人能不能说是一件美好的事呢?军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被冠以爱国的名义,但是爱国究竟是什么呢?

托尔斯泰越想越多,也就变得越来越苦恼。后来,他在一部作品中曾写道:

说起来这是非常可怕的,人类从来没有过,同时也不可能会在不以爱国心为名的情况下,从事集团暴力事件。

当然,当时的托尔斯泰还没有如此透彻的思想,但是在参加征讨队后,他就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了。1854年,托尔斯泰因厌恶军旅生活而提出辞呈。可是事情却不凑巧,克里米亚战争开始转向对俄国不利的一面。这年3月,英法正式向俄国宣战,8月,俄国失去了黑海制海权。

听到这个消息后,托尔斯泰身上的血液突然沸腾起来。虽然他当时对“爱国心”产生了疑惑,但是这疑惑刚刚萌芽,而兴起的那股激情足够将这点新芽扼杀掉。

托尔斯泰偷偷拿回了尚未被批准的辞呈,然后通过一位有势力的亲戚帮忙,请求加入正在达纽布河畔与敌军作战的俄国军队。

很快地,他获得了批准。托尔斯泰被升为陆军炮兵少尉,接受了战前的相关训练,然后勇气百倍地向前线出发。他参加达纽布军团后,就担任团掌旗官,并前往激战地区。

战线不断地向四周延伸,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托尔斯泰全身的血液都因战争而沸腾起来,他一心想到主战场去,愿意为祖国的利益献出他的生命。不久,他转战主战场的志愿被批准。但因为途中托尔斯泰生病了,所以一直到11月,他才到达塞瓦斯托波尔,并立刻被任命为炮兵第十四旅第三轻炮连副连长。

塞瓦斯托波尔是这次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区。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坚固而闻名。1855年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由于英、法联军的介入,俄军连连失利。不过最后俄军死守塞瓦斯托波尔,直到仅剩一名士兵仍不愿撤退。抛开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而言,这的确是俄国战争史上最光荣的战役之一。

托尔斯泰也参加了这场大防御战。9月,他因公被调往圣彼得堡,但仍经常往来于硝烟炮火中。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托尔斯泰为中心,成立了一个报道站,负责将战场的状况传达到圣彼得堡。

托尔斯泰把战记送到《现代人》杂志社,其中,《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战记》刊登在1855年的6月刊上;接着《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战记》刊登在8月刊上;《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战记》也刊登在1856年的1月刊上。

第一篇《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战记》是经过校正后的印刷品。俄皇亚历山大二世看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感动,说要好好犒赏这位青年作者。皇帝还命人将这篇作品翻译成法文出版。这是托尔斯泰被译为别国文字的第一篇作品。

托尔斯泰在到达塞瓦斯托波尔两星期后,也就是1854年11月下旬给哥哥西尔涅写了一封信:

……战场上官兵的作战精神,无法用笔墨来形容。就算是古希腊时代的战士,也没有如此地英勇。

克鲁尼裕夫将军一边巡视军队一边大声说话,但他并不是说“大家好”,而是说“大家要死得其所”,于是官兵们就同声喊道:“当然要死得其所,阁下万岁!”这不是为了虚荣,或是开玩笑,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真挚的忠诚。

确实如此,已经有两万两千名官兵践行了这个誓言。……受伤的士兵,也都不愿离开战场。

……海军陆战队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紧守炮台30多天;要交接时,还因拒绝交接而差点发生暴乱。

……不仅是军人,就是妇女们也很勇敢,她们为了要支持军人,组织了敢死队,冒险将饮用水送到战壕中,因而战死的妇女也不少。还有许多人虽然负伤,但并没有因此而胆怯。

教士们当然也很勇敢,拿着十字架从这个碉堡跑到另一个碉堡,在炮火下为军人们祷告。

我们的部队,不必说当然是更勇敢了,受伤却不想从前线撤退的官兵多达160人。

这种种感人的事迹,绝对不是我这支秃笔所能表达得出的。

托尔斯的日记中也这样写道:“俄国人民颇具道德观念,尤其在国家危难时更是表露无遗。俄国人民坚强地从许多悲惨的事件中站了起来,衷心地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今这些牺牲生命贡献国家的人们,一定会名留青史。”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一度产生的“战争罪恶”的观念,因为这次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开始相信,为了伟大的祖国,牺牲生命是人民的最高荣誉,而军人更应该为祖国而战。

克里米亚战争最初的交战双方是俄国和土耳其。战争伊始,一直是俄国占优势,后来因为英、法加入土耳其阵营,战争形势发生转变,此后俄国逐渐陷入苦战。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的失败,更使得俄军损失惨重。

刚被调到塞瓦斯托波尔时,托尔斯泰被派在预备队,所以还很悠闲;但是不久后他就被调往一线,并且在最危险的第四堡垒上防守,每天都置身于炮火之中。这时的托尔斯泰是随时都抱着必死决心的,他成为了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为了祖国,他不怕粉身碎骨,更不怕牺牲生命。当然,这种态度在后来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发生了改变。

后来,托尔斯泰在一部作品中曾反省过他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看法,他写道:“战争是最使人讨厌的,是一群罪孽深重的人们为了获得权力和名誉,而互相残杀的暴戾行为。……如果人们将杀人罪归咎于‘战争’的话,那么杀人就无罪了。”

克里米亚战争时,包括托尔斯泰在内的俄国人民正陶醉在狂热的民族意识中,所以当时他并没有后来的这种领悟。战争的狂热很容易将青年人卷入其中,群众的力量也会使人不自觉地屈服。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却不能被理性所支配和主导,而在大规模的暴力事件中充当刽子手呢?我们实在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同类推荐
  • 文坛全才:苏轼

    文坛全才:苏轼

    苏轼心境恬淡,视若浮云,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实人生,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他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坛全才:苏轼》主要介绍了苏轼的身世、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学著作,是研究苏轼的重要参考资料。
  • 从总统到囚徒:卢泰愚、全斗焕案始末

    从总统到囚徒:卢泰愚、全斗焕案始末

    卢泰愚,韩国第六共和国总统(1988,2—1993,2),陆军上将。1995年10月因受贿政治资金5000亿韩元一事败露,于11月17日被捕受审。全斗焕,韩国第五共和国总统(1980,8—1988,2),陆军上将。1980年5月18日,镇压光州人民起义,造成2000多人受伤,近200人死亡。此后不久,逼迫文职总统崔圭夏下台,自任总统。1995年12月,现任总统金泳三以军事政变罪、内乱罪下令逮捕全斗焕,重新审查光州事件。
  •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苦命皇帝:明思宗

    苦命皇帝:明思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苦命皇帝明思宗》生动介绍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凄惨一生。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真龙至尊

    真龙至尊

    修炼了连至尊都垂涎的逆天神诀‘万物化龙诀’的龙羽神王,为了躲避虚空神王的追杀,把自己的无数神龙分身的意念、力量全部汇聚到一个最强邪龙分身上,而他的本体则是陷入沉睡。当最强邪龙分身回归本体,就是龙羽神王成就至尊,掌控诸天万界的时候!
  • 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

    孩子就像一本难以读懂的“无字书”。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其实,只要做父母的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难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与问题。也就知道该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用一句更为贴切的话来说就是,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因此。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全面了解孩子的各种状态。认真体会孩子的各种心态,仔细考虑孩子的各种要求。并且能够总结孩子的过去。把握孩子的现在,规划孩子的未来,就有助于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从而更好地成就孩子。
  • 地水风火

    地水风火

    现代一个年轻人在意外死亡后,灵魂跨越万年之后,重生在元素时代的故事。
  • 毒医狂妃:邪性鬼王,轻轻宠

    毒医狂妃:邪性鬼王,轻轻宠

    〖1V1,绝宠〗“叫夫君!”“不要――唔!”她一把推开他,“谁准你亲我?!”“不从?那夫君便亲到你从为止。”她,21世纪迦叶门的全新最强修士,本是美男事业双丰收的人生赢家,却被一道天雷劈到了异世。上有后妈庶姐欺凌压迫,下有渣男色鬼虎视眈眈。什么?想虐她?做梦!她翻手虐渣,覆手成神,再修绝世功法,驾驭洪荒神兽,身怀惊世之才,玩转异世大陆!可是,这只又在眼前乱晃的纯禽鬼王殿下是想干嘛?不是说好了把彼此当空气么?什么?你快窒息了要我亲亲才能起来?不不不,鬼王殿下别过来,我们不约!
  • 剑魔乾坤

    剑魔乾坤

    剑魔大陆,以剑为尊!修剑者,神也!宁鑫,地球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普通人!却意外在华山发现神秘魔剑!离奇穿越到剑魔大陆。看宁鑫冲破命运枷锁,剑破苍穹,重现一代神话………
  • 御墨淋漓

    御墨淋漓

    当林琳穿过走廊的那一刻,我开始相信一见钟情;尽管我努力想做到暗恋于心,却还是一不小心触碰了相关爱情;才子的不羁、才女的傲气,才子才女本该一起诗情画意,奈何却依然逃不出分离的命运......都市长篇纪实笔记《御墨淋漓》--才子代蒎,悲情之笔。
  • 中枢龟镜

    中枢龟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侦探的失误

    侦探的失误

    那天,她第一次经历了背叛,从此与外界隔绝。直的那一次,她遇见了他。她以为这次不会再有背叛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伤害了她,并让她发现,她冤枉了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