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出生于北京,字温如,回族,是著名的京剧大师,幼年先练习武生,后来改学老生,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是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在1951年,热爱祖国的马连良毅然从香港返回内地,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在1953年到南京演出的时候,住在中国旅行社。
恰巧当时他的一位故友在南京,听说他住在中国旅行社,就特地前去看望他。两人在闲谈时,马连良在想到自己的一生奔波时,不禁感慨地对他的朋友说:“我这一世真是背时,受尽了苦难。抗日战争时期,大家都奔赴延安、重庆,而我则留在北平,被诱迫去东北替伪满洲的汉奸唱戏。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军统以汉奸论处。我倾家荡产才保全了下来。国民党为非作歹,被解放军赶出了大陆,同行中都留在了家里迎接解放,可是我却听信谣言,往香港跑,结果是穷困潦倒,陷入绝境,幸得周总理的关怀挽救,才得生还。仔细想来,这些都是自己的不读书,少见识,不识时务所造成的。你看梅(兰芳)周(信芳)诸先生,他们肯读书,有见识,又有人指引帮助,所以顺着时代走,多光荣幸福。”接着连声哀叹,痛惜不已。
马连良的哀怨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深刻的审视,坦言自己没人看透世事,因而走了许多冤枉路。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重大的选择,这个时候的决定关系着我们接下来乃至今后一生的生活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时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全面权衡,慎重选择,才是明智举动。如果片面地看待,最终后悔的肯定是自己。马连良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