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姐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雯雯,如今满5岁的雯雯正在上幼儿园,天天对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视:为了梳小辫宁可早早起床不睡懒觉,皮筋、发卡必须自己来选;不鲜艳的衣服坚决不穿,在幼儿园演出完回家后不肯洗脸。刘小姐每天去接女儿放学,和女儿谈论今天发生的事情。渐渐地,刘小姐发现雯雯老是注意研究和谈论其他小朋友的衣着打扮和饰物,甚至缠着妈妈买这买那,方小姐让孩子不要太注意其他小朋友的穿戴,可是发现效果都不大。
张小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一次听见8岁的宝贝儿子轩轩与其他小朋友讲自家房子如何大、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多高的职位。李小姐一听就紧张了,她想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学会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房子大小,以后该怎么办呢?
……
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追求名牌效应
孩子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是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着打扮,很多人都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穿名牌服饰为美,很多电视广告都在宣扬物质享受和所谓的“光鲜靓丽”。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当然无师自通了。
2.孩子性格过于敏感
当周围的同学吃、穿、用等方面都比他强,那么即便孩子本身很优秀,他还是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并且缺乏自信心,想靠一些表面的东西来弥补。
3.父母对孩子的娇惯
家长有时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攀比的风气。一些家长觉得自己从小吃了很多苦,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应该给孩子穿好、用好、住好、吃好,让孩子有幸福感。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孩子形成不懂节约、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
4.受父母攀比心理的影响
有些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说:“看看人家多要强,看看你,跟人家一半就不错。”“人家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书是怎么念的?你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某某多懂事,该干什么都干得好,你看你,就知道疯玩儿,我是倒霉到家了,生了你这个不上进的东西。”……家长的一番好心,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当家长拿别人的孩子横比的时候,孩子就开始拿别人的父母与自己的父母作比较,说什么“你看某某的爸爸妈妈给某某买什么?家里有电脑、有自己的书房、还有专门用来听英语的随身听。而我呢?我什么也没有,你叫我如何安心学习?”等等。所以,家长应该理性地分析孩子,理性地评价孩子。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然,孩子的攀比心理也隐含着孩子的竞争意识。因此,作为父母,要正确加以对待。
1.家长不要有求必应
家长有求必应会助长孩子奢侈的消费观念和攀比心态,还可能将孩子引入深渊。作为奖励可以偶尔为孩子购买一两件学习用品,这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至于养成不良习惯。
2.对孩子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
由于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往往借助对比对象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实际上,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是不可能的。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懂得艰苦朴素。
3.干扰孩子的攀比心理
用反攀比或改变攀比兴奋点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不能样样与人攀比。例如: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电动火车时,他也想要,不妨根据孩子现有的心爱玩具,问他是不是每个朋友也都有。暗示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别人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的条件不同,他所获取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4.发掘榜样作用
通过历史名人的竞争故事,有意识地把孩子现有的条件与榜样作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千万不要提不同点),相同点越多,孩子越会向他们看齐,促进攀比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5.将攀比转为动力
其实,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如果能抓住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攀比,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赶超,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实现自己的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兴趣,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钢琴、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同选择其真正喜爱的项目,增强其在这方面的造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太局限于与其他伙伴攀比了。
教子点拨
孩子攀比的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孩子提出每一个“我也要……”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这时家长就要注意正确引导。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