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思考问题,就是不愿意动脑筋想问题。这导致了孩子学习成绩的下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思考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考能力,让孩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对开拓孩子的智力极为重要。孩子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智力,还会在学习中进行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1.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父母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创造家庭思考环境
在带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父母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其想象力。参观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
3.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父母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孩子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4.培养孩子准确表述的能力
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有难度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这里介绍一个家庭游戏:蒙住一个孩子的眼睛,让另一个孩子在两幅相似的画中挑选一幅进行描述。然后解开蒙布,让被蒙住眼睛的孩子指认出所描述的是哪幅画。那些描述往往很模糊,孩子往往搞不清究竟是哪幅画。这种游戏既可教会孩子更准确地表达,又可教会孩子更细致地观察事物。
5.宽容孩子的“有意破坏”
孩子的思维非常活跃,往往会进行一些“有意破坏”。对此,父母应因势利导地加以宽容与指导,如果无端斥责与打骂,必然会扼杀孩子探索精神的幼芽。
6.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的时候,他们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7.教导孩子尽可能地听取不同意见
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也没有耐心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因而,父母要引导孩子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样,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也大有好处。
8.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教子点拨
独立思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孩子的头脑里对世界出现的一切都在探索,从不知到知,从孤立的到能把事物联系起来。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独立思考,对于一些难题,父母可以示范,但不可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