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肠动物
除极少数种类在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在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
美丽的珊瑚虫
珊瑚虫属腔肠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骨骼叫珊瑚。产在热带海中。
珊瑚虫身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够吸收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
群体生活的珊瑚虫,它们的骨架联在一起,肠腔也通过小肠系统联在一起,所以这些群体珊瑚虫有许多“口”,却共用一个“胃”。能够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虫大约有500多种,这些造礁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适宜温度为22至32度,如果温度低于18度则不能生存。
珊瑚是怎样形成的?
珊瑚是由许多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的。喜欢群居的珊瑚虫一代一代地老死,新一代又在它们上面建设新生活。就这样日积月累,无数珊瑚虫的骨骼堆积成美丽的珊瑚。珊瑚多呈红色、黑色和白色,是人们的收藏珍品。
海中的“透明伞”——水母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从伞状体边缘长出一些须状条带,这种条带叫触手,触手有的可长达20米-30米,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浮动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手,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美丽的水母是温柔的吗?
很多水母都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光彩艳丽的水母并不像它的外表那样温柔。水母的身上长有带毒的触手,如果被它们带毒的丝刺到,轻者会感到火辣辣地灼痛,重者会中毒身亡。
小课堂
人们往往根据它们的伞状体的不同来分类:有的伞状体发银光,叫银水母;有的伞状体则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伞状体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伞,叫做雨伞水母;有的伞状体上闪耀着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
翩翩起舞的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通称“桃花鱼”,“降落伞鱼”。水螅水母,体透明,微带乳白,拇指般大小,直径大约在0.1-1厘米之间,触手约256条,依长短可分为七级,由伞部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水中。水螅体不发达,高仅2毫米,无触手。
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优美。它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醉,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小课堂
在动物学上,世界上首次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我国的桃花水母第一次发现是1907年,为一日本人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定名为宜昌桃花水母。
像花一样的海葵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其实却是动物。海葵的单体呈圆柱状,柱体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口盘中央为口,口部周围有充分伸展的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犹如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触手的数目因种而异,但内环者大于外环,数目均为6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海葵多数栖息在浅海和岩岸的水洼或石缝中,少数生活在大洋深渊,最大栖息深度达10210米。
什么是海葵的“私家车”?
海葵经常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寄居蟹寄居在螺壳上,而海葵也附在螺壳上,因为海葵行动不便,它就跟着寄居蟹走来走去。寄居蟹也不排斥海葵,因为海葵可以帮助寄居蟹吓跑敌人,这样海葵就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了。
小课堂
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技术对3只采自深海的海葵进行测定,发现它们的年龄竟达到1500-2100岁。
奇异的海绵
海绵是非常奇异的动物。它们不会运动。身体被触摸时也不会作出反应。它们既能生活在热的海洋中,也能生活在冷的海洋中,并附着在海床或者海底岩石上。一股持续的水流通过海绵的小孔进入海绵的身体,在里面循环并通过一个较大的孔——出水孔排出。水流能为海绵提供食物(动植物碎屑)和呼吸需要的氧。海绵具有由独立的部分构成的骨架和各种形状的骨针、退化的神经系统和生殖细胞。它们既可以通过分裂进行生殖,也可以通过受精卵进行生殖。受精卵变成会游泳的幼体,被水流从海绵的中央孔带出,然后固定在某个地方,再长成新的海绵。根据骨架的性质,可以把海绵分为两类:一类具有钙质骨架,另一类具有硅质骨架。有一些海绵的组成成分中缺少刚性物质——浴海绵就是这种类型的海绵。
软绵绵的海蜇
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它们,以做食物。
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海蜇还是一味治病良药。祖国医学认为,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之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一类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它们身体柔软,一般左右对称,某些种类由于扭转、曲折,而呈各种奇特的形态;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层皮肤自背部褶皱成所谓的外套,将身体包围,并分泌保护用的石灰质介壳。
软体动物包括在生活中为人们所熟悉的腹足类,如蜗牛、田螺、蛞蝓;双壳类的河蚌、毛蚶等;头足类的乌贼(墨鱼)、章鱼等;以及沿海潮间带岩石上附着的多板类的石鳖等。
诡计多端的动物——乌贼
乌贼俗称墨鱼,渔业捕捞量很大,肉鲜美,富有营养。一般生活在温暖海洋中,游泳快速,主要以甲壳类为食,也捕食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等。
乌贼平时喜欢在远海遨游,到了春末时节,它们才成群结队地游到近海来产卵。它们喜欢把卵产在海藻或木片上面,像一串串葡萄似的挂在上面。乌贼生活在远洋深水里,每年春暖繁殖季节由深水游向浅水沿海产卵,这种现象叫生殖洄游。产卵后的乌贼将在近海大批死亡。
乌贼为什么能喷墨汁?
乌贼肚子里的墨汁是保护自己的武器。平时,它遨游在大海里专门吃小鱼小虾,但是一旦有什么凶猛的敌害向它扑来时,乌贼就会立刻从墨囊里喷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黑色,使敌害顿时看不见它。就在这黑色烟幕的掩护下,它便逃之夭夭了。值得注意的是,乌贼喷出的这种墨汁还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麻痹敌害,使敌害无法再去追赶它。
执着的打捞工——章鱼
章鱼,说是鱼却不是鱼,它是从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而来的。章鱼身体一般很小,八条触手又细又长,故又有“八爪鱼”之称。章鱼外貌虽丑,功夫虽高,但绝不凶残,它们是极其温和友善而又胆小的动物。
19世纪初,一艘轮船载着为日本皇室搜罗的高丽珍贵瓷器在日本海沉没了。一百多年间,尽管人们清楚地知道沉船的地点,可是,连最好的潜水员也无法潜到这么深的地方。后来有几位渔民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想法:为何不请章鱼帮忙呢?于是,他们捕捉了一些章鱼,将它们拴上长绳子,然后放到装载瓷器的沉船处。这些章鱼沉到海底,一发现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皿就纷纷钻了进去。渔民们觉得是时候了,便小心翼翼地将绳子提起,极为顽固的章鱼一点也没觉察出来。于是,这些执着的“打捞工”,就这样一件一件地将沉船里的贵重瓷器打捞了上来。
海洋中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海洋中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是乌贼,其实最大的应该是章鱼。目前,人们捕杀过的最大的一条章鱼有7吨多重,展开足腕约有60.9米长,真是个庞然大物了。
背着重重的壳——蜗牛
蜗牛是一种陆生软体动物,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环境是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饲养土湿度40%左右;PH为5-7。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
实用价值
蜗牛是一种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都很高的陆生类软体动物,其食用和药用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在国外,蜗牛是世界上七种走俏野味之一,位于国际四大名菜(蜗牛、鲍鱼、干贝、鱼翅)之首。在法国有“法式大菜”之誉,在欧美等国的圣诞节中,几乎到了没有蜗牛不过节的地步。
所有的蜗牛都有壳吗?
蜗牛的种类特别多,在陆地和海洋中,共有10万多种蜗牛。有的小蜗牛只有几毫米长。并不是所有的蜗牛都有外壳。有很多没有外壳的蜗牛,它们大部分都生活在海洋里。
会走路的动物——河蚌
河蚌外形呈椭圆形和卵圆形;壳质薄,易碎;两壳膨胀,后背部有时具后翼;壳顶宽大,略隆起,位于背缘中部或前端;壳面光滑,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线或从壳顶到腹缘的绿色放射线;胶合部窄,无齿;斧足发达;雌雄异体;多栖息在淤泥底、水流缓慢和静水的水域,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内。
圈不住的河蚌
1988年的一天,河南省的一位农民偶然从河沟里拣到一个13.8斤重的大河蚌。好奇的主人带回家后舍不得吃掉,便在院内挖了个小塘饲养起来。第三天,大河蚌逃跑了,主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拆开的院墙下面找到。为了防止大河蚌逃跑,主人在它的壳上拴上绳索。但过了一天,当大河蚌刚磨断绳索想要逃跑时,又被主人发现。这一次气恼了主人,马上准备把它杀了,烹制成宴席上的佳肴。正巧这事被一位水产科技人员知道了,他告诉主人:河蚌虽然大得出奇,但它仅有12岁,正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于是,主人为使人们将来能够大饱眼福,为它又建设了一座新的“别墅”,更加关心它的成长。
河蚌能走路吗?
很多人都认为河蚌是不能走路的,其实河蚌是能行走的。河蚌走路速度非常慢,大约每分钟走2-3厘米的路程,所以很难让人察觉到。
披甲的武士——石鳖
石鳖呈卵圆形,一般只长到5厘米。它的颜色和岩石一样,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石鳖的身体背面生长着覆瓦状排列的、由8个石灰质壳片形成的一组贝壳。在这些贝壳的周围,外套膜的表面还生有许多小鳞片、小针骨、角质毛等。它的背部就像一个全身披甲的武士,其他动物很难去侵犯它。
石鳖是一种移动缓慢、吃水藻的软体动物,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气候温暖的地区。
会变温的动物——蚯蚓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及其前的口前叶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围口节为第一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无端,呈直裂缝状;自第二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着。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是淡水钓鱼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小宝宝——虎斑宝贝
虎斑宝贝的壳较大,呈卵圆形,背部膨圆,两端微凸,前端较尖瘦,顶部向内凹陷;壳表面光滑,有瓷质光泽,淡黄色或白色,分布有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似虎皮的斑纹,故得名。它的螺旋部被珐琅质覆盖,背线明显;壳口窄长;外唇齿约20-30枚,内唇齿约22-26枚;壳内面白色。
虎斑宝贝生活在潮下带岩礁海底或珊瑚礁海底,是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广分布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和西沙群岛。它的壳可供观赏,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