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飞行能力弱,加上白尾地鸦属于留鸟,无大规模迁移的习惯,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白尾地鸦唯一的栖息地。白尾地鸦是全球有名的“狭布鸟种”,又被称为“沙漠鸟”,除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纬37°-42°、东经77°-90°、海拔800-1500米的沙漠地带之外,极少能够见到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是我国新疆的独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然而,至今白尾地鸦在我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首次呼吁为白尾地鸦建立保护区,将白尾地鸦第一次纳入国人的环保视野。
另类动物——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头体长46-59毫米,尾长50-71毫米。体形长圆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再生。吻凸出,前端圆钝,吻鳞呈五形,与第一上唇鳞和上鼻鳞相切;鼻孔围以3枚鼻鳞,上鼻鳞与吻鳞和第一枚上唇鳞相切,下鼻鳞不与吻鳞相切而同前二枚上唇鳞相切;额鼻鳞成对且左右相切,个别单枚;前额鳞一般为2枚,左右相切,有的在其间有1或2枚小鳞分隔;额鳞单枚成盾形;额顶鳞成对,顶鳞最大且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齐;有2枚大形眶上鳞,前枚的长度等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下鳞3枚,中央一枚狭长成弧形,与第五、六、七枚上唇相切;上唇鳞8-11枚,下唇鳞5-8枚。颏片4-5对,前3对在正中线左右相切;从刻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0枚左右;领围明显,由7-11枚扁平鳞片组成,正中一枚最大。背鳞细小呈粒状,体中段横行42-48枚。腹鳞大,平扁或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2-14枚;从领围到胯间一直线上,有鳞29-33枚。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小粒鳞。四肢较发达。前肢前伸几达鼻孔;后肢前伸达腋部。股前侧被覆1-2行、胫外下侧被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9-11枚,左右两列股窝相隔5-8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补覆细小鳞片。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3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鳞除芊基部下面鳞片平滑外,其余的皆具棱。生活时,体背面橄榄灰色,其上通常有六条由镶有黑边的黄绿或灰白色眼点缀联成的链形纵纹,其中一对始自顶鳞外后角至尾背前段两侧;一对则始自顶鳞后缘中央至尾基会合成单行延伸到尾前段;腹侧一对则起自眼后下方经耳孔过肩向后延至胯部,少数个体在后对纵纹之下还有一对,所以也有8条纵纹的。各纵纹上的眼斑之间横向相连略呈格背离棕黑斑块,仅背正中为几无斑块的橄榄灰色纵带。腹面皆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蜥则呈现红棕色。
栖息在3000米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边缘以及干草植物丛下,沙质农田旁。通常在白天9时左右开始外出活动,窜行于草石之间,觅食各种小型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蚂蚁、蛾、蝇和蚊等;日落前即归洞休息。
焦虑的动物——沙鼠
沙鼠体型小,体长7-20厘米;头圆、眼大,耳壳较短;毛呈沙黄色;听泡发达、听觉灵敏;后肢长,为前肢的1-2倍,适于跳跃;尾较长,一般等于或略大于体长,跳跃时起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生活在开旷的荒漠地区,依靠复杂的洞系、灵敏的听觉和迅速跳跃来逃避敌害。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不冬眠。主要以植物为食。一生中很少喝水或完全不喝水,仅靠摄取食物中的水分来满足需要。沙鼠具发达的爪,善于挖掘复杂的洞系。尤以大沙鼠最突出,每1个大沙鼠的洞系有洞口几十个到上百个,内有窝、“仓库”、“厕所”,洞道相互交错,分为2-3层。在这种复杂的洞系中,有相对稳定的小气候。沙鼠在春末夏初开始繁殖,年产2-3胎,每胎产仔3-8只。寿命约2年。
沙鼠因贮存食物和挖掘复杂洞系而给农牧业带来严重危害。如在新疆的沙漠中,一大沙鼠洞系中贮存牧草达40千克;内蒙古的一长爪沙鼠洞系中挖出存粮达32.5千克。沙鼠还是许多疾病的传播者。长爪沙鼠和小亚细亚沙鼠对许多疾病有高度的敏感性,且易饲养和繁殖,已被作为实验动物。
跳高能手——跳鼠
跳鼠体长5.5-26厘米;头大,眼大,吻短而阔,须长;毛色浅淡,多为沙土黄或沙灰色,无光泽,与栖息地的景色接近;后肢特长,为前肢长的3-4倍,后肢外侧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时中间3趾的落点很接近,适于跳跃,一步可达2-3米或更远。
多在夜间及晨昏活动。夜间活动时,主要靠耳壳和听泡来接收和放大周围的微弱声响,以躲避天敌和辨别方向。因此,其耳壳和听泡都非常发达,耳长多在1.5厘米以上,最长可达6厘米。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虫。多每年4月开始发情交配,一般年产仔2窝,于7-8月间停止生育,但有些种类年产3窝,于9月结束繁殖,每胎产1-6仔,多数为2-4仔。
性情“温和”的动物——美洲狮
美洲狮是最大的猫亚科动物,体长1.3-2米,尾长约1米,肩高55-80厘米,体重35-100千克,最大的美洲狮体重221磅(100千克)。美洲狮是除狮子以外唯一单色的大型猫科动物,体色从灰色到红棕色都有,腹部和口鼻部白色,眼内侧和鼻梁骨两侧有明显的泪槽。美洲狮有又粗又长的四肢和粗长的尾巴,后腿比前腿长,这使它们能轻松地跳跃并掌握平衡,它们能越过14米宽的山涧。美洲狮有宽大而强有力的爪,有利于攀岩,爬树和捕猎。
美洲狮的栖息环境也非常多样化,森林、草原、戈壁、山地、沼泽等均有分布。美洲狮白天夜里都很活跃,它们常利用树木和岩石作为隐蔽,然后伏击猎物。它们捕捉所有能看到的猎物,50%是各种鹿类:白尾鹿、黑尾鹿、马鹿、马驼鹿等,也捕捉其他动物:松鼠,兔子,水獭,犰狳,西貒,啮齿动物,火鸡,短吻鳄,鱼,昆虫,豪猪,臭鼬甚至蚱蜢,蝙蝠,蛙,树懒,貘等。也捕食家畜,甚至袭击人类。在繁殖季节,雌性美洲狮有8天的发情期,有多只雄性会在这段时间内发起争斗。它们将在两周的时间内形影不离,每天交配可多达70次。妊娠期90-95天,每胎产2-6崽,刚出生的幼崽体重220-500克,眼睛蓝色,身上布满斑纹,并在3个月左右逐渐褪去。
放臭气的动物——臭鼬
臭鼬体长512-610毫米,体重920-2440克。雄性大于雌性。头、耳、眼均小;四肢短,前足爪长,后足爪短,尾巴长并似刷状。有1对会阴腺。头部亮黑色,两眼间有一狭长白纹;两条宽阔的白色背纹始于颈背并向后延伸至尾基部。
臭鼬一般生活在树林、草原和沙漠中。它们白天在洞中睡觉,晚上外出觅食,挖洞而居、用草叶作为垫巢材料。巢域为10.4公顷左右。杂食性,秋、冬季以野果、小型哺乳类动物及谷物为食,而春、夏季多以昆虫和谷物等为主,偶吃小鸟、鸟卵、蛇、蛙等。交配季节一雄多雌,2-3月交尾,妊娠期62天。每胎2-10仔,以5-6仔居多。初生仔兽与母兽一起度过同年冬天。
穿越沙漠的动物——大耳狐
大耳狐体毛为黄褐色,耳、腿和脸的一部分为黑色。体长为55厘米,耳长达到13厘米。
大耳狐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里,是夜行动物,一般以一对成年狐和幼仔(2-5仔)为单位组成种群,居住在巢穴中。大耳狐的牙齿要比其他犬科动物小许多,这是由于它们适应了主要以昆虫为食,这些昆虫包括白蚁、蝗虫等等。此外,它们也吃啮齿类、鸟类和卵,有时也吃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