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平叛斗争并不一帆风顺。由于各路讨伐军将领大都拥兵自重,不肯出力,作战多次失利。为此,翰林学士钱徽、萧愧等许多大臣都主张罢兵,赦吴元济之罪。只有裴度坚持贼不可赦。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六月,讨伐军唐霞寓部被淮西军打得大败。这时,其他几个宰相以为宪宗必然厌战,又乘机要求罢兵。谁知宪宗却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不肯停战,因而裴度的讨伐计划也就仍然得以执行。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虽然讨伐军李恕、李光颜部屡有杀获,但讨伐军在淮西四年,粮饷耗费极大,而各道将领多观望顽寇,无有战功,宪宗为此大伤脑筋。宰相李逢吉、王涯又以军饷不足为由,请求罢兵。唯有裴度要求亲自去前线督战。于是,宪宗任命裴度为彰义军(即淮西镇)节度使、淮西宣慰处置使,统帅各路讨伐军。裴度向宪宗告别时,表示决心说:“不灭贼人,决不回朝!”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离京到了淮西前线,屯驻郾城(今河南郾城),慰劳各道唐军。他还亲临前沿阵地,冒着被敌骑邀击的危险,视察战情。裴度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线的行为大大鼓舞了士气,使得战士个个英勇百倍。当时,各道军队中照例都有宦官监军,进退不由主将,使战斗经常失利。裴度向宪宗奏准,除去了宦官监军,使兵权专归主将。从此军中号令统一,士气高涨,每战皆捷。十月十一日,讨伐军大将李恕在裴度支持下,雪夜袭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活捉了吴元济,淮西所属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数天后,裴度带领蔡州降卒一万人进入蔡州视事,蔡州人民热烈欢迎。裴度进城后,以蔡州降卒为牙兵。有人劝他:“蔡州降卒,其心未安,不可不作防备。”裴度笑道:“我受命为彰义军节度使,首恶就擒,蔡州人就是我的人了。”裴度的宽大政策,使蔡州父老无不感激得流出了眼泪。吴元济统治淮西时,他曾下令:禁止百姓在路上交谈,不许百姓夜间燃烛,凡百姓有酒食往来者一律以军法论处。裴度除严惩盗贼和斗杀外,又废除了吴元济的一切旧禁令,百姓昼夜都可往来。同时,裴度又奏准朝廷,免除淮西州县百姓两年赋税。长期受压迫的蔡州百姓开始尝到了人生的乐趣,申、光二州也因此很快得到平定。
十一月二十八日,裴度离蔡州返京。当他走到郾城时,途遇宦官梁守谦奉宪宗之命,带了两把尚方宝剑去蔡州,准备杀尽吴元济的部将。裴度再到蔡州,对吴元济部将只是量罪加刑,少杀了很多人。梁守谦坚持要执行诏令,裴度一边火速派人送奏表向宪宗申述,一边立即动身前去朝廷。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由于裴度平定淮西之功,宪宗又封他为晋国公,依旧在朝担任宰相。
指斥佞臣,破除割据
唐朝虽然平定了淮西之叛,但是各地藩镇割据的局面仍然存在,而且朝中奸佞擅权、宦官横暴的情况日趋严重。宪宗却满足于一时的胜利,竟下令大兴土木,修麟德殿东廊,浚龙首渠,又建凝晖殿,竭尽富丽堂皇。当时,有财政官程异、皇甫镈二人,为讨好皇帝,多次进贡所谓“羡余钱”,支持宪宗进行各项营造,宪宗就同时封他们两人为宰相。对此,裴度曾再三上疏劝阻说:“异、镈二人,并无器识,陛下为满足耳目之欲,拔为宰相。天下人都以为不妥,于陛下无益。务请深思。”宪宗不听。
对于宦官的专横,裴度也力加指斥。如当时五坊使杨朝汶大放高利贷,拷打欠户,索取息钱。有时还张冠李戴,胡乱逼债,蛮不讲理。他甚至倚势任意捕捉无辜之人,被囚禁者近千人。对于宦官杨朝汶这种横暴的行为,裴度在宪宗面前,竭力加以弹劾。当时,山东藩镇叛离朝廷,朝廷正议讨伐,因而宪宗说:“我正要与你商量山东军事,这种小事由我自己处理。”裴度说:“用兵是小事,五坊使追捕无辜之人应是大事。兵事不理,只忧山东;五坊使暴横,恐乱朝廷。”起初,宪宗听了很不高兴,后来慢慢省悟,为了加强皇权,终于下令杀了杨朝汶。
裴度在与奸佞、宦官斗争的同时,仍继续为清除藩镇割据而出力。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因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勾结吴元济叛离朝廷,宪宗发六道兵进行讨伐。六道虽有十万兵力,因无统一指挥,讨伐两年,毫无功效,宪宗被迫罢兵。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闻风丧胆,裴度趁热打铁,派人前去游说,又写信给他,劝他服从朝廷。王承宗迫于形势,只得向朝廷献地谢罪。于是兵不血刃,承德归顺。同年正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被迫向朝廷献地自赎。但他实无诚意,仍恃强反复,宪宗决定发五道兵讨伐。在向淄青镇进军时,宪宗采纳了裴度的战略部署。结果,贼军惊乱,李师道被杀,淄青十二州之地终于被平定。裴度为人正直,每见朝政缺失,必竭力进谏。有一次,宪宗说自己深恶朝臣结党。裴度说:“人以类聚,君子同德,小人同恶,外似树党,内实不同,关键在于皇帝能明辨是非。”裴度这种反对奸佞的言行,使皇甫镈之流十分嫉恨。因此,皇甫镈等待时机在宪宗面前诬陷裴度。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裴度终于被调离京都,去太原(今山西太原)当河东节度使。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宪宗被宦官害死,穆宗继位。穆宗是个昏君,宰相都是庸才,因处置藩镇不当,激起了以朱克融为首的卢龙军的兵变。同时,成德军将领王廷凑也杀节度使田弘正,自称留后。朝廷就分成德镇之地,另任承德军将领牛元翼为深冀节度使。王廷凑便引卢龙军围牛元翼于深州(今河北深县西)。由于河朔再叛,穆宗只得再度起用裴度为镇州(今德镇治所,今河北正定)四面行营招讨使。裴度受命之后,即整顿军队,率领部众,亲临贼境,攻城斩将,屡传捷报。但是,唐朝虽调用了各镇15万兵力,耗费了无数资财,最终仍未能平定卢龙和成德两镇的叛乱。这是因为朝中有人破坏裴度的军事部署。
当时翰林学士元稹为谋做宰相,勾结知枢密使宦官魏弘简。他因忌妒裴度,凡裴度处置军事,每有论奏,他都恃宠蒙蔽穆宗,处处阻碍。裴度在前线多次上疏揭露元稹罪过,指出:“河北逆贼,只乱山东;朝中奸臣,必乱天下。若朝中奸臣尚在,则逆贼纵平无益。”穆宗虽不高兴,终因裴度义正辞严,只好降魏弘简的官、罢元稹的职。但他同时也对朱克融、王廷凑进行妥协,先后封朱克融为卢龙节度使、王廷凑为承德节度使。穆宗虽罢了元稹的官,但仍宠爱元稹,不久,就拜元稹为宰相,并不顾多数谏官的反对,罢了裴度的兵权,给了他一个东都留守的闲职。朱克融、王廷凑虽被封为节度使,仍未解深州之围。有人从前线传来消息:因罢裴度兵权,军心动摇。穆宗不得已,就命裴度从太原回京陛见,再去东都洛阳。元稹一当宰相,即请穆宗罢兵。但朱克融、王廷凑并不服从朝廷。裴度离太原时,写信给他们俩人,责以大义,朱克融解深州之围而去,王廷凑也稍退兵。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三月,裴度回到京师。他在朝见穆宗时,叙述朱克融、王廷凑暴乱河北,自己讨贼无功,慷慨激切,涕泪横流。在朝文武官员都被他的忠心所感动,不少人流出了同情之泪。穆宗见裴度为众望所归,只得保留他的兵权,于第二天命他为淮南节度使。
还在裴度回到京城之前,昭义军监军宦官刘承偕倚势凌辱节度使刘悟,纵容部下违法乱纪,激起广大士兵不满,刘悟将他囚禁。在裴度回朝述职时,传来刘承偕被囚消息,穆宗大怒,问裴度如何处置此事。裴度说:“刘承偕恃宠不法,陛下欲使天下武臣忠心为国,唯有斩刘承偕示众,才能使四方群贼破胆,天下太平。其他任何处置都无济于事。”穆宗因刘承偕是太后养子,不便杀他。裴度就建议将他流放到远恶之处,穆宗只得同意。不久,刘悟果然释放了刘承偕,昭义军也安定了下来。由于裴度处理得当,就避免了一场藩镇变乱。
正当裴度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之时,徐州(今江苏徐州)传来消息:武宁节度副使王智兴逐走节度使崔群,自称留后;各地藩镇正在观望,以便伺机而发。朝廷闻讯大惊,臣僚们都认为应留裴度在朝辅政,以威慑四方。穆宗当天就宣布:留裴度在朝为宰相,另派宰相王播住镇淮南。
不畏奸党,巧谏皇帝
裴度回朝,使那些奸臣们很不痛快。奸臣们认为李逢吉这个人善搞阴谋诡计,以前因反对裴度讨伐淮西,被罢去宰相之职,现在可以用他来对付裴度。于是,他们便劝穆宗将李逢吉从外地调回任兵部尚书。裴度再任宰相时,他的政敌宦官魏弘简、刘承偕的同党都在朝中。李逢吉回朝后,便紧密勾结宦官,千方百计陷害裴度。裴度再任宰相仅两个多月,就被罢去相职,李逢吉代他当了宰相。李逢吉一上台,进一步勾结宦官,并在朝臣中结立朋党,继续诋毁裴度,制造和传播所谓裴度的“丑闻”。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八月,裴度终于被奸党们排挤出朝,去当山南西道节度使。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穆宗死,敬宗继立。由于奸臣当权,政治混乱,藩镇轻视朝廷。三月,牛元翼死,王廷凑杀尽了他在镇州的全部家属。敬宗闻讯,深叹宰相无才,以致王廷凑竟敢如此悖逆。翰林学士韦处厚乘机上言,他认为裴度勋高功大,中外服其威名,希望敬宗加以信用。敬宗听了韦处厚的话,当即恢复了裴度同平章事的职衔。但节度使兼同平章事,仅是虚衔,还不是宰相实职。李逢吉等恐裴度再被起用为相,就又设巧计陷害他。奸党们诬告裴度以前的一个老部下武昭,说他想谋害李逢吉,将他逮捕入狱,迫害而死,其目的是想牵连裴度,阻止他回朝任相。但武昭事件发生后,舆论都保护裴度而责罪李逢吉,因而这次奸党们的阴谋未能得逞。
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冬,裴度上疏请求入朝,奸党非常恐慌。李逢吉的同党张权舆,甚至不择手段地制造谣言和谶语(一种荒诞的迷信预言),诬陷裴度有篡权之意,又说什么裴度“不召自来,其心可见”。当年敬宗虽是17岁的少年,但他也明显地看出这一切都是无端诽谤。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正月,裴度终于回到京师,敬宗宣布重任他为宰相。
敬宗虽厚待裴度,而裴度对皇帝并不阿谀奉承。敬宗贪图玩乐,巡游无度。裴度回朝时,敬宗正准备去游洛阳。其实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强藩跋扈;边境不宁,形势动荡,皇帝外出巡游,弊多利少。大臣们纷纷劝阻,敬宗不听。裴度知道正面劝说不行,便进行巧谏。他对敬宗说:“国家营建东都,本为天子巡幸。然自国家困难以来,东都宫殿、军营、官署,全皆荒废,须行修葺。待一年半载之后,陛下方可巡幸。”敬宗本想去东都玩乐,现在听说那里一切荒废,就大为扫兴。加上朱克融、王廷凑正包藏祸心,欲乘敬宗游幸东都之机,以求一逞,故敬宗决定不去东都。
原来,朱克融借口朝廷赐给卢龙军的春衣质量不好,扣留了春衣使,并要朝廷再拨给衣料三十万端匹。同时,他又请领兵马及丁匠五千“助修东都”,实际是想用兵力进行恫吓。敬宗为此发愁。裴度认为:朝廷对朱克融的态度要既强硬又尊重。朱克融必然不敢领兵离开老巢,也派不出这许多工匠。为此,朝廷可将他一军,令他速派兵匠来,这势必戳穿他的阴谋。否则可下一纸诏书,告诉他,近来朝廷赐给卢龙军春衣,不是常例,而是优待,三军春衣应由你本镇自己解决。敬宗接受了裴度的策略,几天之后,卢龙军见朝廷态度强硬,果然发生内乱,朱克融被杀。
敬宗年轻骄纵,且喜亲近小人。他玩乐不分昼夜,因而起居失常,懒理朝政,厌接群臣,每月坐朝不过三次。于是裴度婉言进谏。他希望敬宗勤理政事,广问群臣;又劝敬宗饮食有节,睡眠正常,冷暖小心,保重身体;还建议敬宗与臣下议事,夏季炎热,可改在清晨。经裴度劝说后,敬宗坐朝理政次数稍有增加。可是不久,敬宗终因性情急躁,责打宦官,在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被宦官杀死。裴度定策,诛杀凶手,拥文宗继位。
明哲保身,晚年避祸
文宗即位后,裴度仍任宰相,并继续为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作了不少努力。但不久,他因感到宦官势力太强,自己无力改变政局,态度逐渐变得消沉。
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裴度已66岁。他因年老多病,又想到自己平生因不肯妥协,得罪了不少人,屡遭陷害,而今朝中宦官专权,大臣又各结朋党,勾心斗角,他开始感到心灰意懒。为了避免位高惹祸,他上疏向皇帝恳求辞去机要政务。文宗十分器重裴度,常差御医为他看病,并不断派人前去慰问。六月,又下诏进封裴度为司徒、平章军国重事。裴度仍上表推辞。九月,新任宰相李宗闵因嫉妒裴度,又恨他曾推荐自己的政敌李德裕为宰相,便乘裴度辞职之机,在皇帝面前对他进行诋毁,从而将裴度排挤出朝,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充当山南东道节度使。
裴度虽再遭打击,但仍关心百姓利益。早在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朝在襄阳设置临汉监牧,为放养三千二百多匹马,竟废掉四百顷民田。裴度到襄阳后,立即奏请文宗批准,撤销了临汉监牧,将四百顷土地还给当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