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拉圈现象给人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即生产是可以引导消费的,企业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创造市场。虽然呼拉圈在国外早已流行,但那时绝大多数国内消费者尚未意识到开发这一新产品的意义。对于这样一种陌生的商品,人们一见即纷纷解襄,由此而引起一股呼拉圈旋风,这不能不说是产品适应了市场需求。然而这种需求是潜在的,甚至可能连消费者自身也不清楚。但是,只要企业细微地捕捉市场信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市场预测,就一定能发现这种需求,并用生产直接引导出一种崭新的消费,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太阳神”战上海
1989年初,和无数同乡一样,二十九岁的陶国光提着密码箱踏上黄埔江头,这位被封为广东“太阳神”上海经营部经理的商科专业毕业生,当时自我感觉并不太好。因为,当时上海人买滋补品,只知道“人参蜂王浆”,谁知道广东冒出的“太阳神”?更何况,上海人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广东。
开始几天,陶国光并不急于一间一间叩开药店经理室的大门,因为他知道,即使有十分之一的经理开恩,这“太阳神”也只可能被塞在货架的角落里。在商战中,没有规模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发迹史很有研究的陶国光相信规模效益。这些天里,白天,他一家家跑商店,一块块看广告牌,晚上,又找来一份份上海报刊琢磨,请来一批批上海医药界朋友聊天。
终于,他发现了上海医药保健品行业的一个严重缺陷:信息控制不足!在已经纳入市场经济轨道的口服液市场,上海产品的广告投入不会大于3%,尽管当时上海已经有人参蜂王浆。但是,上海报纸已经在批评“泥沙俱下的蜂王浆大潮”了。
陶国光发现:他和上海同行在营销策略上存在的倾斜线很有可能是成功的生命线。
于是,“太阳神”尚未在上海商店全面铺开,陶国光已经开始在上海传媒“五大户”(三报两台)的广告部穿梭了,广告包了一个又一个,黄金时间版面广告价再贵他也在所不惜,他要强迫上海人接受这样一个观念:人参蜂王浆滥市了,谁来补台?唯我“太阳神”!
上海的药店经理看不懂了:这个小广东钞票没赚,广告费铺天盖地的花,怕是疯了?!
确实,对于当时举债做广告的陶国光来说,这是人生奋进中的“滑铁卢”。
为了让广告费取得最大的广告效应,陶国光潜心研究了西方商业社会流行的CI理论,即通过特殊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视觉传播系统,强迫消费者接受。
在今天,为什么只要在传媒上出现黑色三角顶起红色圆块时,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太阳神”?抑或仅仅出现大面积的白色色块底下压上四条由粗渐细的红色条块,人们也会感觉到“太阳神”的存在?就拿“太阳神”产品而言,消费者每服用一支口服液,就被灌输六次“太阳神”的商标印象,首先是包装盒上,然后是小小的盒封,抽开内盒,塑料底板上有一只,说明书上再加一只,看了瓶贴上的那一只后在铝盖后又有一只,如此反复灌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神”产品印在了脑海中。
1990年,“太阳神”开始在大上海微笑了,陶国光在上海滩少说已创造了5000万元销售额,直逼得上海土生土长的“人参蜂王浆”满街挂出跳楼价。
但是,不知满足的陶国光又把世界着名的美国蓝吉列公司的全方位信息控制术移到“太阳神”上。蓝吉列为了推销修面刀片、修面膏,不惜重金在世界系列棒球比赛上大做特做电视广告,即使在与其产品毫不相干的美国小姐竞选上也频频亮相。陶国光则不惜巨金,参与上海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从流行歌曲专场到时装模特表演,只要是全社会的活动,他都乐意插上一脚。1991年夏天,由他资助的胖墩夏令营还歪打正着为他做了一次免费广告:一个小胖墩在游泳池受伤后诉诸法庭,乐于施助的太阳神公司的大名在报纸的政法新闻里频频亮相。
一个令人怀疑的数字在上海广告界传递,1991年,陶国光为了控制信息,在他管辖的华东市场至少投入了4000万元广告费,你算算看,他为广东太阳神集团赚了多少钱?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一年,他以100万美元的巨资买下了连一般外商都不敢问津的豪华型的上海爱邦大厦整层楼面。当然,这个小广东没忘了在沿金陵路玻璃窗上一枚枚地粘上黑红相间的“太阳神”商标,以向上海人灌输那份“天长地久的爱”。
福克兰化敌为友
美国费城有一家机车工厂准备建造一座办公大楼。该厂青年职员福克兰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地皮,可是要动迁在这块地皮上居住的一百多户居民时,碰到了难题。
居民中有一位爱尔兰老妇人,首先跳出来与机车工厂作对,在她带领下,许多人都拒绝搬走,这些人抱成一团,决心与工厂周旋到底。
工厂在研究对策时,很多人都主张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但福克兰却说:“打官司既费时又费钱,还要招怨树敌,后患无穷,这事还是交给我来处理吧!”
福克兰了解到,居民动迁的所有障碍都是那位爱尔兰老妇人一手设置的,于是想出一条对付她的妙计来。
这天,他来到老妇人的家门前。看见她坐在石阶上,就故意在她面前走来走去,心里好像在盘算什么,脸上显示忧虑的神色,这就引起了老妇人的注意,她好奇地问道:“青年人,你有什么烦恼的事呀?”
福克兰乘机走上去搭话,“唉,还有什么比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更可烦恼的!”他并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空泛地发着议论。
老妇人不以为然地说,“有才能不用担心不能发挥,随时随地都有施展的可能。”她的回答也很不着边际。
然而,福克兰却抓住了老妇人的话头,进一步探问:“看得出你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很为自己能施展才能而感到得意,能否给我介绍一下最近你的得意之作?”
老妇人不知道面前的这个青年是机车工厂的人,当然没有戒备,于是她就把和工厂作对、致使100多户居民拒不从这块地皮上撤走的事讲给福克兰听,并自负地说:“凭着我的才能,使得一个诺大的工厂也进退两难!”
“啊!真了不起!”福克兰赞颂着,随即他又补充了一句话:“可惜的是,在这件事上,你的才能还没能充分地显示。”
爱尔兰老妇人惊愕得张大了嘴巴,眼神里流露出都是问号。
福克兰慢条斯理地说:“要大家不搬走是比较容易办的事,如果反过来,要大家搬走,要难办得多。不过那样做,将能更加施展你的才能:如果能使你的邻居都找到一个安乐的地方永远居住,你还能得到大家的感激呢!”
爱尔兰老妇人若有所悟地说:“青年人,你说得对,我感到现在无所事事,才能已经开始萎缩枯竭了。”
福克兰乘胜追击:“要不要我来协助你,让我也发挥一下才能?”
“不用。”老妇人拒绝道,“我一个人完全干得了!”
不久,她变成了全费城最忙碌的人,她到处寻觅房屋,动员她的邻居搬走,把一切办得稳稳妥妥,而公司在住户搬迁的过程中,仅付出了原来预算代价的一半款子。
福克兰由于这件事情所显示的才能而获得升迁,后来当上了鲍尔温交通公司的总裁。
钓来的三千万元
美国有个名叫巴察的皮革商,他拥有数千万美元的巨大财富。人们总认为,他是经营皮革生意发的财吧?不,他的发财与本行业务无关,却是受益于钓鱼时产生的灵感!
1923年冬季的一天,喜欢钓鱼的巴察又去纽芬兰海岸,在结了冰的海上凿洞钓鱼。钓起的鱼在冰上即给冻住,硬梆梆的。巴察将冻鱼带回家,一次根本吃不完。几天后再食用这些冻鱼,只要鱼身上的冰水不溶化,鱼的鲜味就不变。巴察顿时怦然心跳:如果冰冻能够保鲜,那将会避免多少食物的浪费,给千家万户带来多少利益啊!于是,他着手对肉类和蔬菜进行试验。结果也是一样,只要冻得像冰鱼一样,肉类、蔬菜也同样保持新鲜。经过多次实验,他还进一步发现:食品冰冻后的味道和保鲜程度,取决于冰冻的速度和方法,稍不注意,会使食物失去原味和新鲜度。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巴察终于研究出保持原味和新鲜度的一套冰冻方法。
于是,巴察不失时机地为他发明的冰冻方法向有关部门申请了专利。由于这是一种具有极大应用范围和发展前途的保鲜新技术,巴察的家门差不多给人挤破了。巴察又利用长期经营皮革生意所积累的商业经验,心里早有“定谱”,便待价而沽,与上门企图购买专利的食品企业家进行多次讨价还价的谈判。最后,他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将此项专利卖给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
巴察发迹之后,很多钓鱼朋友和其他亲友在羡慕之余纷纷议论起来。
甲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冻鱼保鲜习以为常,我们不注章,巴察却注意到了。”
乙道:“我也知道冻鱼能保鲜这个现象。”
甲又说:“可你没有像巴察那样将它及时转化为造福于人类的专利技术啊!”
乙叹道:“我,怎么这样笨啊!哎,无论怎么说,巴察轻轻钓到3000万这条大金鱼,真是太便宜他了。”
甲说:“我看不算便宜他,比之他这项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3000万美元是他应得的报偿。再增加一倍也不为过。”
的确,巴察的发明对现代人饮食生活的贡献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如当代冰箱的使用、推广,不是源于他的发现吗?
赠送安静的小狗
“安静的小狗”是一种皮鞋的名称,是美国沃尔弗林公司的一种新产品。由于销量大,而且品名易记易叫,几乎在美国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以前的皮鞋多数是用牛皮、羊皮制作的。沃尔弗林公司的新产品皮鞋是用猪皮制作的。但猪皮比起羊皮、牛皮来,有着明显的缺陷,主要是毛孔大。皮面粗糙,不美观。这家公司就采取磨光猪皮的办法,再添上染色处理,使猪皮的缺点变成了优点。加之猪皮牢固度较强,来源广泛,价格便宜,这样就具备了推上市场的竞争能力。
但毕竟这是一种新产品,能否受到顾客欢迎,还是个未知数。他们就采取了一种市场预测的方法。公司向100位顾客每人赠送一双新型的皮鞋试穿,当试穿两个星期后,公司向这些顾客发出了信件,要求收回这些经过试穿的样品皮鞋,以检验其质量,观察其损耗程度,咨询顾客的意见。如果顾客不愿寄回样品皮鞋,那就应向公司交纳5元钱。
信件发出后,绝大多数顾客都不愿寄回样品皮鞋而愿意交纳5元钱。这就使公司了解到两个比较确切的信息,第一,这种猪皮鞋是受人欢迎的,第二,其售价至少可出售5美元以上。
由于这种市场预测搞得成功,沃尔弗林公司就大批投入生产。推上市场后,果然销售量极为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给猪皮鞋取名为“安静的小狗”,也是使其畅销的重要原因。这个名字很优雅,寓意很广泛,用来作为皮鞋的牌号,可以作出各种的理解,引出深远的想象。
华盛顿间谍书店
美国华盛顿有家书店真特别,处处与众不同。
它虽然位于闹市区,但不像一般书店那样,设在底层铺面里,而是高踞于10楼。像是一个写字间。
书店的陈设也很别致。主要的场地上布置着沙发、茶几,又像是个会议室。
书总共才800多种,陈列在墙边的书橱里,它又像是个家庭书房。
它的经营方法更特殊,没有一般书店的通俗文学、古典名着、工具辞书等,只有一种类别的书籍,即间谍书。
这就是伊丽莎白女士经营的“间谍书店”。
近年来,西方间谍活动盛行,间谍书籍也应运而出,导致不少读者对此类书籍产生强烈的兴趣。伊丽莎白女士本人并不从事间谍工作,但她具有远见卓识,经办了这家专业书店,将世界各国出版的间谍书籍汇集起来,进行销售活动。
该店出售的书刊有些专门传授间谍技巧的,如盯梢和反盯梢,怎样跟踪目标或是如何使自己消声匿迹而不被发现。怎样使用现代化工具、药物和武器,怎样匿藏宝贵财物和秘密文件,怎样改名换姓和乔装打扮等等。还有些书着重讲述如何进行审讯和逼供办法,以及如何开展心理战、使用测谎器的。有的书详尽地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前苏联克格勃内容的。总之,有关间谍的书,书店都有供应,其中还有不少珍藏本、孤本和内部书籍。书虽不多,却集间谍书籍之大全,而且经营方法灵活,顾客既可来“写字间”洽谈业务,也可到“会议室”交流读书心得,又可在“家庭书房”浏览藏书。所以,尽管书店地处十层高楼的“深山”里,但入山探宝者甚多。
来书店的,多数是精力充沛的青年男女,他们想从间谍书籍中了解秘闻,寻求刺激,增长见识。
那些私人侦探、专业间谍、警署官员以及情报专家都云集而至。连一些社会名流、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也频频来店涉猎,而且居然各有所获,满载而归。
有趣的是,当发生一些轰动社会的间谍案时,前来购书的顾客还明显增多。
公园之游的启示
一个假日,美国的镜片制造商兰德好不容易从繁忙的事务中摆脱出来,陪着心爱的女儿去公园游玩。兰德为了满足女儿的要求,频频揿动照相机的键钮,把美好的画面拍摄下来。很快就将一个胶卷用完了,他把胶卷从相机里取了出来。
“快,爸爸,让我看看拍得怎么样?”小姑娘天真地嚷着。
“傻孩子,胶卷是不能看的。那样就会曝光作废的。”兰德听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笑着解释道。
“那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呢?”
“至少要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