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较大瘢痕区,消除掉大面积体表黑痣,再造失去的乳房,修复鼻或耳等是整形外科经常碰到的手术,过去施行这类手术十分烦琐,有时还存在一些令人头痛的疑难问题。例如,印度造鼻法是利用患者前额部的皮瓣旋转180°来完成的。但前额部出现的创面,需要再做一次游离植皮术来修补,结果遗留一块颇为明显的,且不太美观的植皮区,惹人注目。对于瘢痕性秃发患者,传统上都是应用切除瘢痕后,把较为隐蔽部的局部头部皮瓣转移或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一块头皮皮瓣等方法来治疗。
但这都是属于拆东墙补西墙的移位措施,当秃发面积过大,超过整个头皮区30%时,这些方法就难以奏效了。
由于传统的整形修复手术存在上述明显缺陷,近20年来,医务人员开始探索新路子,谋求新技术,组织扩张器遂应运而生。组织扩张器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堪称是一次技术革命,扩张后得到更多“多余”的皮肤或皮下组织,正好是手术缺损所需的,从而改变了整形外科“拆东墙补西墙”的一惯做法,许多患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意治疗结果。因此,可以说,组织扩张技术是整形外科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1 组织扩张的原理
皮肤和皮下组织(包括头皮)是一种颇具弹性的组织,故此如果把一只可以逐步扩大的容器埋入皮下层,进行缓慢的扩张,从而使上方的皮肤及皮下层得到延伸扩张而增大了面积,然后应用这部分增加出来的皮瓣组织用来再造鼻,重建乳房,修复切除皮肤肿瘤遗留的创面等。而供应部位只需要简单的进行缝合,最后留下一道细细的创口缝合线,省却了通常应用的植皮手术。应用组织扩张器修复再造手术的结果,不论在色泽、质地和瘢痕形成方面,都比应用传统的其他手术的效果为佳。
组织扩张器是美国医师拉杜伐(Radovan)于1971年首先应用的。它是一种用硅胶制成的囊腔形袋状物,它可分3部分:囊体、导管和注射壶。使用时,医师把组织扩张器埋入患者皮下、头皮下或肌肉间隙内,伤口约2周就可愈合。这时,开始经过注射壶注入生理盐水,将囊腔逐步膨胀扩大。每次注入囊腔的液体约为规定容量的10%~15%。每隔4~5天注射1次,连续多次注入,直到扩张器上方的皮肤(或头皮)组织扩大到预期面积,并经过适当的时间巩固一下扩张的“成果”,一般需经过6周。这时医师就可以进行第二期手术,也就是主要的手术,利用扩张增加的皮肤来修补邻近的组织缺损,修复畸形。
美国拉杜伐医师的第一批患者是为切除乳房癌后要求再造乳房的妇女。他在做完乳癌切除手术,创口愈合后,在其胸壁皮肌层下埋入一个适当容量的组织扩张器,逐步将皮肌层进行扩张,最后在已扩张的肌层下,埋植一个永久性的硅胶乳房假体,重建乳房形态,所获得的乳房容量大小平均达到300~400毫升,使乳房形态十分丰满。本人首先在1977年从美国引进了组织扩张器应用于临床,在24名各种病例中获得满意效果。
应用组织扩张器进行整形外科手术的这一新技术问世20余年以来,经过各国各地区医师临床采用,推陈出新,已经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扩张器的大小和形式也多种多样,以供各个特殊部位的需要,解决了不少过去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又如前面提到的瘢痕性秃发患者,应用组织扩张器把残存的头皮成倍地扩张,甚至可以适用于秃发区广达50%的患者,效果令人满意。
这个方法既不产生新的供应区痕迹,又有手术简便、创伤较小、疗效显着等优点。但它的缺点是手术需分二期进行,又需多次逐步进行扩张,历时较长(6周左右)。故此还需继续改进研究如何来缩短扩张时间。同时也有不少区域因为皮肤组织结构的不同,扩张后又可能出现回缩,因此也需继续研究如何来避免扩张后的组织回缩问题。
2 皮肤扩张的原理
关于皮肤与皮下组织如何可被扩张的理论问题,不少医学家对此做了一些实验性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皮肤面积扩大的来源可能有3种:①新的皮肤组织生长;②扩张器上方皮肤因持续牵拉而得到扩张;③扩张器四周皮肤的松弛性动员。1991年美国密特实验室证明,约有30%~40%的扩大皮肤来源于扩张器上方的皮肤扩增,其余60%~70%则由于扩张器四周皮肤的动员,基本上未见有新的皮肤生长。另一位科学家(1986)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血管造影术和扫描等新技术观察皮肤对机械应力的反应,结果阐明了皮肤的表皮层组织不因扩张而变薄,这是由于表皮细胞可通过新陈代谢的增加来维持其厚度。但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都可因扩张而变薄,真皮层的胶原合成也有所增加。受到扩张压力的皮肤血液供应也有所增加。血液循环的增强明显有利于皮肤的成活,不致因扩张而发生坏死。当然。如果扩张速度过快,仍然可以导致血供不足而发生局限性组织坏死。
3 还有可能缩短扩张时间吗
大量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都已证明,应用组织扩张器是一种扩大皮肤面积的好方法。但它有一个主要缺点,就是治疗过程较长,并需多次注入液体,才可使皮肤获得充分的扩张。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近年来,不少中外学者都在研究如何来缩短疗程的快速扩张法。先是墨斯托等人(1989)在动物体上使用证明,快速扩张可在两周内进行,可获得平常需要6周才能得到的皮肤组织扩张量。Schimit等又在狗身上作实验,分别将狗的皮肤下扩张器进行扩张两周和3天,结果证明两周组可以扩张局部皮肤65%,而3天组则达到54%,皮肤扩张器二者没有显着差别。我国北京胡华新等设计了一种仪器应用持续无痛快速扩张法,能在5~20天内达到所需的皮肤扩充量,进行第二期手术,完成修复残缺的目的。并且他们在13名患者中应用19个扩张器进行了这种持续注水法,得到成功。上海长征医院张明利等(1993)发明了不需要切开皮肤的一种机械性的皮肤外扩张器将皮肤持续牵引,可以达到同样的扩张目的。结果在18名病例中获得成功,疗效稳定,外形和功能恢复均属满意。此外,还有人采用72小时快速扩张术,以及在手术中即时将皮肤进行快速扩张等新技术,可称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虽说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种已经扩张的皮肤,因为在扩张器的囊壁四周内产生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肌纤维细胞,它们具有较强的收缩性能,致使已被扩张的组织发生组织回缩而影响手术的最后效果。结果手术时做得似乎完美无缺的再造鼻,但过不了几个月就可能缩得很小,十分不雅观,不匀称了。故此,对于如何有效地减少扩张的时间,又不致产生回缩,应经历长时间的考验,迄今还未能得出最佳方案。我们认为,为了保证手术后效果稳定良好,扩张皮肤不致产生过多的回缩,还是采用扩张时间较长,较安全可靠的扩张技术为上策。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啊。这就是目前对于皮肤扩张技术的主流观点。
组织扩张后,许多患者(当然是在病房里)会让你大吃一惊,比如在头上面侧放的扩张器,使患者看上去很像“牛魔王”,颈部的扩张器会使你惊愕:“怎么这么大的‘肿瘤’为什么不切除?”但是,扩张器对医师,对患者来说都是一个渐渐长大的果实,等到“瓜熟蒂落”之时,自是收获的时节。组织扩张技术是整形外科历史上最有创造性的成就,但愿能有更多如此奇妙的发明创造把我们带到整形外科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