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习方法概述
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知识的剧增迫使人们对于学习的本质、规律、技术、手段与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科学指导。
一、学习方法的概念
对于人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所不在。无论是读书、工作、处事,还是做人,得法还是不得法,效果大相径庭。方法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按一定的顺序采取的步骤。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遵循学习规律,获取、储存与转化知识、技能的途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习是一项科学严谨的脑力劳动,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活动,更要讲究方法手段,掌握学习上的“点金术”,以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能力。
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伟大的爱因斯坦提出的公式:A=X+Y+Z,即:成功之道=勤奋+正确方法+行动。三者合一,才可以与成功相伴随。可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好的方法,学习更是这样。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的人学习得法,效率较高,可获事半功倍之效;有的人方法不够科学,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常见的现象是,有的人学习并不辛苦,并不见他刻苦用功,但是他的成绩就是好。有的同学只注重勤学、苦学,却不注意巧学,结果费力不讨好,成绩不高,名落孙山,信心受到打击。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对每个人的重要性。
三、学习方法的特征
学习方法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复杂性。学习方法的建立和形成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它反映了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规律和自身特点的思考与分析,是在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②实践性与能动性。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复杂多变的实践性问题,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是客观存在的,但学习者能否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对象状况,选择正确适用的具体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③动力性。学习方法一旦形成,又有一定的习惯性和场性效应,可以使学习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体现了学习方法的动力性。④层次性。学习方法从简单到复杂有多种层次。既有各学科各类学习方式都普遍适用的方法,也有运用于特定内容项目的单一性学习方法。
四、学习方法的选择与养成
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建立,应遵循的原则:①目的性与灵活性原则,避免学习方法的死板与僵化;②实效性原则,对学习内容的特点、个人的兴趣爱好及优势条件等,进行逐一分析,最后选取针对学习内容、学科特点、与个性特点相吻合的学习方法;③总结性原则,学习者应时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变化及原因,注意浏览有关介绍学习方法的文章和着作,随时交流学习经验,取长补短。
学习方法的自测和养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现在运用了何种学习方法,有效程度如何;②在同样环境条件的学习过程中,他人运用了哪些与己不同的学习方法,效果有何区别;③学习方法与自己的习惯、兴趣、爱好有无不适应或抵触;④学习方法与自己学习内容是否有针对性;⑤对现行学习方法是否感到失败或无效,如何更换、调整或补偿;⑥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人有何影响,是否得到他人的肯定或否定;⑦当处于学习目标或内容更换时,是否清楚自己学习方法的适应程度,能否跟上这些变化;⑧是否参考了学习方法的有关资料,是否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总结,是否与他人进行学习方法交流。
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虽然有普遍可循的规律性,然而又有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的特殊性,不可能是一种方法,一种模式。要善于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注意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且学一些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博采各家之长,探索一套适合本学科特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第二节掌握知识的方法
医学属于生命科学,有关内容十分庞杂、繁多。其知识理论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医学的基本概念。
一、掌握医学基本概念的方法
任何学科都表现为概念的系统,医学理论必须借助于医学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我们要在学习中弄清和掌握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医学的概念量多、面广,其中主要的有以下3种类型。
(一)结构性概念
医学的许多概念属于结构性概念,如胃的结构、大脑的结构、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课程的概念基本属于这种类型。结构性概念的特点是数量多,概念间的关系单一,多半是一个包含关系,如胃可分贲门、胃体、幽门,肠壁由4层组成等,学生在学习这类概念时,往往缺乏兴趣,甚至得出片面结论认为学医就是靠死记硬背。但这类概念非常重要,是医学知识的物质基础,如果学不好,犹如不学地理知识,就成不了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一样,学不好这类知识就成不了一名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学习这类概念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每一个结构的形状和位置,书上许多文字描述,都是为了说明形状和位置的,如果把精力放在记忆这些描述性文字上,这是学习方法上的错误。如何学习这类概念,有以下4个方法:①观看实物标本和图像(包括图谱、幻灯片、录像等);②自己作草图勾画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③通过功能把孤立的概念贯穿起来帮助记忆;④有的结构群,可根据其位置顺序,从每一结构中抽出一个单字,组成一个句子或歌词帮助记忆,如8块腕骨可记成“舟、月、三角、顶豌头,大、小、多角、头状钩”,12对脑神经可编成打油诗“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十一副,舌下神经全”。
(二)功能性概念
第二类是功能性概念,如呼吸、消化、反射、三羧酸循环等。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机能性课程中的概念基本属于这一类。这类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往往阐明一个动态过程或原理,如心脏搏动、肌肉收缩等,学起来有兴趣,不枯燥。学习这类概念时应注意:①弄清概念的意义和范围;②理解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③在弄清结构性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④在复杂的关系中,抓住“动态平衡”这一环节,因为人体所以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通过内在的复杂关系而达到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三)病理性概念
第三类是病理性概念,如发热、水肿、咳嗽、昏迷、高血压、肾炎等。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科多属这类概念。学习这类概念,必须先学好前两类概念,否则难以理解和掌握。
此外,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任何疾病变化都是有原因的,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前因后果和形成病理变化的损伤、抗损伤矛盾的两方面的关系。
2.要以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来看待一切。如咳嗽,有损伤的一面,但也有排出有害物质(痰)的一面;发热,固然使人难过,但同时也出现心率加快、血液循环加速等防御性反应。
3.特征性病理表现是指与疾病有本质联系的特有属性。如肺炎球菌肺炎,主要特征是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呈稽留热型,咳嗽咳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鼻翼煽动等。特征性病理表现往往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记住特征是学习病理性概念的关键。
我们学习一种疾病,可以把上述3类概念总合起来加以分析、推理,以加深对它的理解。
如肾炎,可以把炎症、肾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这3方面知识总合起来进行分析,根据疾病发展中的因果关系,推论出多种病理现象,不必死记硬背。
二、知识的自我体系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阶段,固然要根据各学科体系对知识进行系统“储存”,但对一名医学生来说,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它受到各种相关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把各学科所获得的知识,根据临床应用的实际,进行重新组合,使这些知识自我体系化。
智慧是一种组织很好的知识体系。好比图书馆里把书编目、归类,编排归置得有条不紊,需要时,根据索引就可取出书来。近年来,国外流行的“问题教育”法、“能力教育”法等,就是根据临床实际,由各学科教师共同综合成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但这种方法由教师越俎代庖,对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并不一定有利。如果学生能在各学科系统知识的基础上,由自己进行自我综合,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将更为有利。
知识进行自我体系化后,即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乃指知识系统内部各个部分排列组合的方式,是一个人掌握一定知识所形成的相互协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的知识系统。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主观性,不同于客观性质的“学科结构”,是知识体系在求知者头脑中的内化,也就是客观知识世界经过求知者在头脑中的输入、储存、加工形成的知识,这些知识按其比例或系列形成一个整体功能。
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这个结构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而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世界上不存在知识结构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人,即使同班同学,甚至是孪生兄弟姐妹也是如此。知识结构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但由于专业不同而相异。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知识结构模式,如蛛网式结构、帷幕式结构、飞机式结构、宝塔式结构等。
第三节发展智能的方法
智能的培养和发展是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正值智力发展高峰、精力充沛的医学生来说,要想跟上医学的飞速发展,成为高级医学人才,就必须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建立最优化的智能结构。
一、智能与智能结构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智力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与质量上。智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基本要素。而能力则指完成一定实际活动的本领。能力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后天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千差万别,所以能力也就多种多样。
智能结构是由构成智能的各因素在各自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同时,相互间又彼此制约、互相促进而组成的有机整体。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组成与模式。
人的个体智能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据此可对其进行分类,如再现型、发现型、创造型、推理型、古典型、灵活型、服从型、保守型、先驱型等。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除必须使自己的智能结构具备适于从事本领域工作应具备的典型特征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一些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
二、几种智力要素与能力的培养
一名医生的诊疗过程,一般是通过望、闻、问、切,或视、触、叩、听和借助于现代化手段,收集有关患者病情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做出初步诊断,并提出初步治疗方案,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验证和完善。作为医学生而言,必须养成良好的观察、交际、思维等能力。
(一)观察力的锻炼与培养
1.培养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
(1)观察要客观公正:首先,必须摒弃任何偏见和成见,不受任何主观臆断、先入为主的影响。其次,必须注意从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这样才可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要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兴趣对观察具有制约作用。只有对科学无比热爱,对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能具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另外,兴趣广泛有助于提高观察力的全面性;在诸多的兴趣里要有中心兴趣,中心兴趣有助于提高观察力的准确性。
(3)要加强心理活动的协同性:观察是有多种心理因素参加的复杂活动。要提高观察力水平,就必须加强参与观察的各心理因素的协同性。其中思维活动与观察活动的协同,多种感觉的协同,对提高观察力效应最为重要。
2.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1)养成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习惯:根据明确的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制订观察计划,则可防止观察过程中的浅尝辄止和盲目性。它不仅可以提高观察的精度和速度,还能保证观察结果的条理性和联系性,有利于全面把握观察对象。
(2)养成重复观察和做观察记录的习惯:重复观察可以避免失真,尤其是观察时间呈现短暂的现象时更应如此。重复观察不是只照原样机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进一步深入地观察。此外,做观察记录也很重要,特别是比较复杂的观察活动,仅凭记忆往往会造成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