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卫生事业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回顾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卫生事业的各项改革。我国卫生事业在新的形势下存在着不少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很好地把握机会、深化卫生领域内的各项改革是卫生事业进一步前进与发展的关键。卫生事业改革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如何探索卫生事业的改革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
第一节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与特征
一、我国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与奋斗目标
(一)我国卫生事业的地位
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卫生事业是一项造福于人民的复杂社会工程,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局的稳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切实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卫生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劳动者基本的健康水平如果不能得以保障,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前进与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又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也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把卫生事业的性质确定为社会主义福利事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卫生事业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对卫生事业的性质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讨论。1996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种定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卫生事业是使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受益的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同时,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各级政府对其要给予必要的投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改的呼声日高,各种医改政策逐步出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我国卫生事业的奋斗目标
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曾明确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点已基本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要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反映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水平较发达地区接近或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提高卫生部门的医疗和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监督和管理这3个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使我国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构筑起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体系。
《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中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①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中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国家行列;②到2010年在全国普遍建立比较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看病就医问题;③到2010年在全国城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④到2010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有效降低药品价格;⑤到2010年基本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总体而言,我国卫生事业近期奋斗目标是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为人民保障健康的服务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提供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是卫生事业的根本宗旨和任务。
2.建立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卫生事业所有制结构体系,保证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发展卫生事业的基本保证。
4.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防治结合,加强预防保健,是有效防治疾病、提高人民健康的长期任务和根本措施。
5.我们党卫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和缺医缺药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体系、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历史上的三大法宝。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卫生事业开始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实行医药分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
6.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是适合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文化状况的卫生服务组织形式,要努力改善和充分发挥基层卫生组织的综合服务功能。
7.现代高水平的医药科学技术是发展卫生事业的技术条件和智力保证,在发展卫生事业的过程中,既要运用高新医药科学技术,不断吸收医学领域内先进的科研成果,又要因地制宜,选取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卫生技术要求,满足人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要。
8.充分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在卫生工作中的作用。中医药学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现代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其现代化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共同增进人民健康。
9.广大医务工作者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实施改革的主力军,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卫生要求,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医疗卫生队伍。
第二节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
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在不断总结几十年来我国工作实践经验并吸收了国际先进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并经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完善和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卫生工作四大原则,在指导我国的卫生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四大原则在内容和要求上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要求,1991年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框架。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根据卫生工作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的形势特点,对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充实,形成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卫生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卫生事业领域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卫生工作发展的形势。因此,有必要对卫生工作方针进行调整,制定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地向前发展。
(一)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卫生事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深化改革。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科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世界医学领域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在医疗、预防保健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的广泛采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工作的水平。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讨论,终于形成了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广泛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
归纳起来,新时期卫生工作指导方针可以划分为3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以农村为重点、以预防为主导、中西医并举;第二部分是卫生工作的基本策略:依靠现代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广泛参与;第三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如下。
1.以农村为重点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所以把农村卫生工作提到了十分重要的认识高度,并把它作为我国卫生工作战略重点的第一重点。农村卫生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广大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农村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卫生工作经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立、乡村医疗队伍的培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2.预防为主预防保健是我国卫生工作战略重点的第二个重点。新时期把预防为主确定为卫生工作方针的主要内容,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控制疾病形势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任务非常之繁重。迫切要求卫生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第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全面负责,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给予必要的投入,使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能够得以落实,切实改善周围环境的卫生条件,加强环境卫生监测和职业病防治,保障人们的健康权益。第三,依法保护老人、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认真制定和积极推行与落实这三方面的预防保障措施。第四,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都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切实做好三级预防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保障。第五,加强卫生宣传,开展健康教育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措施。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两次卫生革命的需要,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中西医并举振兴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的第三个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入贯彻中西医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时期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医药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根本政策保证。几千年来的中医药知识与经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优势。中医药事业与现代医药卫生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在继承与发展中医药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加强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力争有新的突破。积极创造条件,使中医药事业更广泛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