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各个领域,更有利于中医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理论研究及中医药的现代化。在化学药物毒害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国中医药以其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更加举世瞩目。世界各国已加紧对中医药的研究。
德国是欧共体中使用植物药最多的国家,约占欧洲草药市场的70%。草药的应用已具合法地位,并纳入了德国医疗保险系统。目前在许多大学开设了中医专科班,学制三年。有五所大学开设了中药专业课。许多大、中城市均有中药专卖店,中药品种有100多种。德国针灸学会有800多人。中医诊所遍及德国各地,有些已形成颇具规模的中医院。
在英国,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中医诊所和中药店,每个主要城镇至少一个。除了现有的10多所私人开设的针灸、中医学院外,英国教育部门还在伦敦中萨大学开设了5年制的中医专业,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开设了3年制的针灸专业。
在美国,目前约有1万余名针灸师,有20多所针灸学校。从1998年起,美国中医针灸师可以使用全新的《通用医疗程序编码》,针灸疗法已正式进入美国健康保险体系。越来越多的针灸师将中药、方剂与针灸配合使用,增强了疗效。据美国《预防》杂志调查,大约有6000万美国人服用中药。近几年来,美国加速了对中草药的研究进程,美国着名的斯坦福大学设立了“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中草药的研究开发。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大陆购买单味药材的提取物粗品,然后进行精制分离、提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药理筛选等,比如从豆科和中国槐树中提取植物凝集素,用其激活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后,对肿瘤进行注射,有良好的抑瘤作用;从刀豆中提出糖蛋白刀豆素,促进肿瘤逆转;香菇和茯苓中的多糖类,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等。
在日本,早在公元7世纪中医药传入日本,日本汉方医学即起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学。日本民众具有服用中药的传统,现有汉方药厂200家左右,汉方制剂的品种已达2万多种,被收载于医疗保险药价目录中的方剂已达233种。目前,日本中医药研究人员达5万,有18个主要研究单位,如亚洲医药研究中心、东京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研究中心、日本汉医研究中心、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等,都是颇具实力的科研机构。
在西欧,针灸已获得合法地位,并列入医疗保险体系,不少医院都设有针灸科,许多西医诊所也兼行针灸。目前,西欧各国至少有5万名针灸师,法国的一些大学还开设了针灸课,1997年成立了跨国的欧洲中医大学,总部设在法国,在西欧各国设立分部,学制5年。《法国针灸杂志》等有关学术杂志纷纷出版。近几年,欧洲草药销售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达10%。从我国大陆进口中药材数量更是成数倍、数十倍增长。
截至目前,我国已和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埃及、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多年来,通过合作办医,派出医疗劳务等形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先后开设了中医医疗网点。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国际远程医学中心,已成功地与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及美国医疗中心等进行了中医远程会诊、病例研讨及学术会议。我国还与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信息合作,建立了中医药信息网。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向世界各国推荐使用传统医药和中医药,并正式建议各国对43种疾病采用针灸疗法。
从1987年到1996年,就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00余名留学生、进修生来华学习中医药,人数是此前30多年的36倍。近年来,到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一直占首位。我国建立的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国(境)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已经毕业的中医药外国留学生中,不仅有专科生、本科生,而且有硕士、博士。中药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显着,中药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总额已达6亿美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医药不但为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对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医学中的宝贵财富。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大为增强,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应用范围和使用率大幅度提高,在部分国家被纳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中医药积极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医医疗服务,这些正体现了“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学”。“中医药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医药卫生界人士的共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广泛,中医药独具的特色和优势顺应了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中医药必将以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
第五节孕育中医学术的人文背景
严格地说,医学属于文化范畴,医学的发展,实系于其文化母体,与文化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剖析文化,常能深化对医学的认识;通过透视医学,又有利于对文化母体的客观评价。诞生于东方的中医学,与中国的人文地理条件及主导的传统文化有着相互依生关系。
一、中国农耕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根据经典的观点,一定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而特定的生产方式又造就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及相应的文化形态。早期人类因地制宜,分别以农耕、游牧与渔猎、航海为主要谋生手段,所以世界文化原型大致可分作农耕、游牧与航海三大类。中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是宜于耕作的广阔的黄河及长江中下游流域,故中国主导文化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点。它表现在众多方面,其中,尤以以下几方面最值得重视,对中医学的影响也颇深:
首先是注重实用、注重实践。古人的所作所为大都从实际效用出发,排斥或蔑视空谈和玄想。包括做学问,都强调要“经世致用”。因为早先农民在土地上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有收获。注重实用的特点,具体又演化为注重经验传承、崇尚祖先、崇尚权威等的文化倾向。中医理论强调:“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内经》)。”就是这种求实精神的充分体现。中医临床包含着丰富而切于实用的诊疗经验及保健常识,也是崇尚实际效用,不断实践积累之结晶。然而,这一特点也相应造就了拘泥于传统,服从权威,相对比较保守;长于继承,弱于创新;强于临证治疗、拙于基础研究等一系列不足。
其次是敬仰天地,服从自然。由于农耕以土地为本,农耕收成很大程度依赖于风调雨顺。
在古代社会,人们无力抗衡自然变化及各种灾变,不约而同地把它视为天神的意志,由此演化出敬事天地,绝对服从自然的意识,并形成了行为举止顺应天地,强调与天地合一、遵守自然规律等基本观点。这些在中医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再次是长于体察,注重微细。为了敬仰天地,规避灾祸,古人很注重观察自然细微变化,并由此形成了极强的观察能力。其实,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文化类型的比较后已确认,长于和善于肉眼观察,是早先农耕民族的一大特点。这方面,现代人是自叹弗如的,正因为这一点,中医理论中包含许多细微观察的结果,如关于正常面色和复杂的病理色的比较,关于几十种脉象的描述,关于各种症状的细微记述等,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此外,追求一统,强调范式也是农耕文化特点之一。由于农耕需要水利,需要抗御灾害,这些仅靠独家单干无济于事,需要形成合力。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统一始终是中国的主旋律,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官僚政治制度和以儒家正统学说为主,辅以道、释的传统主导文化。政治上的一统,也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法律、度量衡等制度的建立,敦促中医学家致力于求同存异,从先秦时期的学术流派中确立统一的学术范式,构筑起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并努力在实践过程中,加以维持、完善和充实。统一的学术范式之确立,有助于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医学家们遵循共同的理论信念、研究方法和操作技术等。这一切使得人们产生共同的研究前提,共同的专业语言,经常可以交换思想,积累经验并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促进了中医学术思想的繁荣。然而,过于求同存异,恪守统一的学术范式也给中医学术发展带来消极的一面,特别是受专制主义的政治倾向影响,医家自由探索的精神遭到遏制,创新意识常被束缚。
二、人文地理的隔绝状态对中医学的影响
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地域特点。与其他农耕民族相比而言,中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理环境。它东及东南濒临浩瀚无际的大洋,西南为高不可攀的世界屋脊,西部及西北为杳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北部为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从人文地理学角度而言,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地理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沟通交流的天然的隔绝屏障。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文化只与邻近国家发生过零星的少量的交流,且以输出为主。印度佛教等的输入,都被中国固有文化所改造、同化。而另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其内部可以充分地交会、沟通,这些确保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医学能沿着自身的轨迹,按自身固有的规律,持续不间断地发展、充实、成熟,从未有过中断或异化的情景。可以说这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但这又导致了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相对的封闭性和过于稳定、羁束力很强、排斥异化的弊端。
【思考题】
1.分析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形成的有利条件,试述社会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2.谈谈你对中医药国际化的看法。
3.如何理解“医学属于文化范畴,医学的发展,实系于其文化母体,与文化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