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镜前的维纳斯
作品介绍:
女子裸体绘画在17世纪封建专制的西班牙是极其罕见的,这幅《镜前的维纳斯》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委拉士贵支唯一一幅女性裸体绘画。这幅作品描绘了维纳斯在镜前悠闲、侧倚的动势和丰满、健美的身姿,使我们不禁想到威尼斯画派乔尔乔纳《沉睡的维纳斯》。但是,这幅作品不同于《沉睡的维纳斯》,画家主要运用精湛的笔触来展现维纳斯扭曲而不失端庄的身体曲线美,用她背向观众的身体来说明何为“不失生命欲望的青春涌动”。画家寓世俗美于理想美的表现方式是富有创作性的,也是威尼斯画派中所没有的。
这幅画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人本精神的觉醒,也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上的独特显示。
094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作品介绍:
在委拉士贵支的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76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095宫娥
作品介绍:
《宫娥》一画是画家在任宫廷总管后忙里偷闲完成的一精幅美画作。整幅画展现给观者的是画家在画室作画时的室内一瞥:中央的小主人公枣国王的女儿玛格丽塔刚进入这间画室,前来观看画家为其父王和母后画的肖像。周围有宫廷侍女护拥着;背景深处有一门,光线似乎从这一扇门外透入室内。在这间显得杂乱拥挤的画室里,画家有意把入室的宫女摆成随意的位置,好像这些人物是偶然走进画面的。他在前景左侧画了一个侏儒宫女和一条卧地而坐的大狗,最右侧有一个小侏儒正伸腿去踢那条狗。左侧在小公主身旁的宫女正蹲下来给公主送上一杯水。在小公主左手一边的一个小宫女,手提撑裙欠身地向她请安。后面还有两个次要人物,即宫内的侍从,似乎在说着什么。
画家以薄而淡的笔调表现了小公主身上那件玫瑰色撑裙,它质感分明,颜色鲜艳。金黄色的头发衬托出她的嫩脸上几根淡淡的青筋。她似乎先看了看画面,然后再侧过脸来瞧瞧画外远处被画的父母亲。我们从背景墙上挂着的那面镜子里看到了国王与王后的上半身影子。画家本人也入了画,他站在大画布前,整个大半身被画得很清楚。
据史料所载,在这幅作品里所有形象都是真实人物,没有一个虚构的形象。即是说,这是一幅多人物的情节性的肖像画。
克洛德·洛兰
1600~1682
作者简介:
克洛德·洛兰,1600生于法国。卒于意大利罗马。幼年家贫,作过牧羊工、洗碗工,13岁流浪到意大利,开始对古典艺术产生了兴趣。初随A.塔西学画,后悉心钻研希腊罗马绘画,画艺进步很快,颇受上层社会人士重视。其作品多为风景画,且富有诗意,还常常点缀一些神话或宗教人物在景物之中。主要代表作有《乌尔苏拉登船远航》、《欧罗巴被劫》、《中午》等。
096示巴女王上船
作品介绍:
《示巴女王上船》展示了克洛德·洛兰成熟时期的画风特点。示巴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传说中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地区的王国,女王在位时期约在公元前10世纪。据圣经《旧约》记载,所罗门登基时,示巴女王亲自率领驼队,满载金银珠宝前去拜见。这个故事也许可以证明,古代以色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很早已存在密切的商业关系。圣经上说,示巴女王访问的目的是请所罗门解谜,以试他的智慧,后来示巴女王终于嫁给所罗门王(见于埃塞俄比亚传说)。
这幅风景画所描绘的正是示巴女王上船去以色列拜见所罗门王时的情景。画家借用典故,展现了黎明时分的码头景致。作为专供贵族用的停泊码头,竟然有如此雄伟的古代建筑,显然是有许多想象的成分;中景上还有一座桥头堡,豪华的帆船停靠在附近。码头上还有一簇人拥戴着示巴女王走下台阶,准备乘上渡船,再转上停泊在左侧只露出落帆的桅杆的大船上去。海面的阳光尚未破云而出,却给云彩与水面镶上了一道金边。微起的水波引来无数条金蛇的舞动,空气是多么清新宜人,因为这里是贵族专用的码头,所以观者从画面见不到一般码头嘈杂的情景。
097欧罗巴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取材于神话传说:欧罗巴是神话传说中腓尼基王阿革诺耳的女儿,一次与其姐妹卡德摩斯等人去野外郊游,见到一头美丽的白牛,她便好奇地骑到这头白牛背上。岂知白牛是天神宙斯的化身,因见欧罗巴美丽,才变成白牛诓她到牛背上,并把她劫持到克里特岛,最后与她生下了弥诺斯。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欧罗巴被劫的情景。整个画面除了旷野与海滩外,没有任何建筑物,仅海口处有一个古时残留的碉堡,海上有数艘清晰可见的帆船。几头被放牧的牛,欧罗巴与一群少女好奇地围住一头白牛。左边树丛里有几个牧人在弹琴休憩。人物依然画得很小,在整个风景中不甚显目,至多是一种点缀而已。
这幅画在光色技法上有特殊的表现意义。克洛德·洛兰的光色处理一直是后人崇敬的对象。
伦勃朗
1606~1669
作者简介:
伦勃朗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过大学,不久就缀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画肖像的热门职业,并娶了一个富家小姐。妻子富裕的家庭成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一直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其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
098夜巡
作品介绍: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请伦勃朗绘制一幅描写巡警生活的群像画,准备张挂在射击手同业公会的房间里。伦勃朗在画上描绘了所有射击手要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出发前的情景。画面上涂着一层亮油由于年久而呈现黄褐色,被人误认为是“夜景”。画家没有按照订货者的要求,细致地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而是有节奏地处理这些巡警们,使画面成为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整体。整幅画以两位身着独特服装的人为中心,围绕在其两旁,一位是穿黑军服佩红披巾的上尉,另一位是身着明亮赭黄军服配白披巾的副队长。全画采用土黄和赭黄色的暖色调,上尉的红披巾、穿着浅赭黄色的副队长、持长枪穿红军服的士兵及其后侧的小女孩,都是画中的“插曲”。全幅构图看似凌乱无章,其实是按照画中由长矛及旗杆所形成的两条轴线作合理安排,两条线延伸交叉于画面中最明亮的区域中心。
这是一幅在人物群像上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体现荷兰革命时期射手们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可以作为一幅历史画来欣赏。
099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作品介绍: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之一。画面上右侧那个主要人物,即是医学博士杜普教授,其余七人也都是真实的人物。观者会发现这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肖像画。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如我们今天常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是平均排列的。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像,则与众不同,他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之中。这种风格是深受被画者所欢迎的。
我们从这幅画上看到了画家的构思能力:教授在讲述解剖原理与手术实践的方法,显得十分老练的样子,其余的则凝神察看,聆听老师的讲述。光线是从左边射来的,正好落在尸体和所有人物的脸上,使人物的脸部被描绘得更加传神。这种情节性肖像画不仅反映了荷兰新兴资产阶级对绘画的新要求,也展示出那个时代对于科学的探求精神。
此外,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伦勃朗把8个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让画上其中一个人拿在手里,这种蛇足,是不得已的。在那个时代,被画者的姓名能留在画面上是最高要求,画家就作了这种巧妙的处理。不仅如此,画家还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这一道具从构图上看,也是艺术家的巧妙经营。
100自画像
作品简介: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这幅自画像描绘的是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像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伦勃朗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而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画家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101浴女
作品简介:
在这幅画中伦勃朗减弱了色彩的对比度,使作品的整体色调趋于柔和。观者可以看到,作品中光束正从高处投射,在周围深厚的暗色背景包围下,主角仿佛自阴影中走出来,迎向观者。画中丰满圆润的女子,一边撩着宽松的内袍裙摆涉入水中,一面低头下望作沉思状。画家以豪迈直率的笔触画出白色贴身衣料,反衬出女子细腻平滑的肌肤纹理。红色金色的华丽外衣叠放在岸边,溪水中清楚映照出衣物和女子的倒影。半遮掩的姿态,令其更显妩媚,引人瑕思。
牟立罗
1618-1682
作者简介:
牟立罗,出生于塞维利亚,十岁时成为孤儿。青年时期,专门从事以西班牙殖民地为绘画对象的宗教画。画家往往借着丰富的色彩,梦幻的表现,巧妙地将抵抗宗教改革时期的民众信仰溶入绘画中。其作品多散见于塞维利亚的大教堂、教会和修道院。着名的有《圣母与圣婴》等。
102圣母与圣婴
作品简介:
牟立罗是最擅长画圣母的画家,他的圣母像画得最美丽、最动人也最令人信服。
在这幅作品中,牟立罗集中表现圣母和站在她膝盖上的圣婴脸上的神情。圣母与圣婴的头上都散发着光芒,浅粉色的皮肤和圣母玫瑰红的裙子,都被暗色背景衬托出来。而圣母和圣婴的姿态,虽未特别加以雕琢,但眼神中的慈爱和圣母拥抱圣婴的手势,却具体表达了完美无瑕的圣洁。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以全然体会到母子间纯朴的关系以及强烈的情感,都会得到全力地释放和热烈的歌颂。
维米尔
1632-1675
作者简介:
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风俗画家,1632年出生于达尔夫特一个小业主家庭。其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往往描写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形象,而且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作品不多,至今被认定的真迹只有36幅。
103倒牛奶的女佣人
作品介绍:
这幅《倒牛奶的女佣人》是维米尔早期的作品,画中描写一位女子,也许只是个挤奶女工或清洁女佣,正在将粗陶罐里的牛奶倒尽。画家赋予主人公一种肃穆庄重的气质,她纯朴的圆脸,粗制的衣着,正撇下地板上的脚炉,塞起胸前围裙的一角,忙着要将粗陶罐里的牛奶倒尽,神情极为专注认真。左边墙角有一窗户,一边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
这幅作品构图不很复杂,人物轮廓较为清晰,周围环境纯朴。画家将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观者产生不同的怀旧心理,仿佛看到了自家的厨房一角。
104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作品介绍:
这幅画和维米尔大部分的肖像画一样,认不出画的是何许人。但画家的笔法绵长流畅而细腻,画中少女披的丝巾像是伦勃朗的模特儿常用的东方式道具,正适合将她们打扮成“旧约”里似曾相识的装束。画中光线聚集在少女碧蓝的丝巾和脸上,维米尔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少女的神情,将她的犹豫表现得极为传神,画中的她踯躅于明暗之间,仿佛此去即与我们永别。若将这幅画列入维米尔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中,理应当之无愧。
进入18世纪,伴随着英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受其影响,欧洲其他各国的资本主义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发展,使得反映他们生活及其愿望的具有民主特征的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同时在这一形势下,封建制度进一步瓦解,封建贵族也奏响了自己的挽歌。
欧洲各国在18世纪绘画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特征,首先是英国。18世纪以前,英国画坛一直被外国画家垄断,英国的绘画艺术处于启蒙阶段,本土艺术家大部分模仿欧洲大陆的艺术。直至18世纪上半叶,英国绘画才显露出自身独立的艺术魅力,涌现出一批代表民族风格的本土画家,如荷加斯、雷诺兹,他们取代了外国画家在英国的地位,在肖像画、风俗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