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设有入口、电梯厅和管理员房间。大楼共有18层,有23种不同的居住单元,共337户,可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提高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个孩子的家庭,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4.8米高,3.66×4.80米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在第7、8层布置了各式商店,如鱼店、奶店、水果店、蔬菜店、洗衣店、饮料店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
061朗香圣母教堂
作品介绍: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圣母教堂建成于1953年。这是一座小小的现代教堂。没有指向天国的高耸,没有令人晕眩的巨大空间;没有十字架,也没有钟楼。教堂的外观很奇特,建筑西南角的塔状实体与南面一片卷曲的墙面之间,是一个凹进的空间,这儿便是入口。入口的门用一幅抽象的绘画掩盖起来。卷曲的墙面倾斜着,上面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开着大大小小的深洞。南墙与东墙在相接的地方断裂开来,南墙卷曲着延伸出来,并以锐利的尖角指向天空。墙面用灰色的混凝土塑成,如岩石般厚重粗糙。暗红色的屋顶向上翻卷着,据说这种造型来自蟹壳的想象,又仿佛合十祈祷的双手,或是修道士的帽子。同时还有着蓄水池的功用。东面的屋檐下是一个开敞的空间,意味着对广大朝圣者的欢迎,一个弧形的阳台从墙上挑出,当前来的教徒太多时,牧师就在这里向广场上的人群布道。西端的塔状祈祷室,弯曲的顶面仿佛人的头顶,一条细长的窗户好像人的鼻子,两侧各有小洞,似人的眼睛,而两排竖窗棂交错的横窗,简直无异于参差的牙齿。弯曲的墙壁从塔中延展出来,伸向北面两个略小的塔状祈祷室,唤起你对圣母拥抱圣子的画面的联想。
教堂的内部被巨大的实体包围着,整个教堂幽暗的气氛笼罩着。东端圣坛墙面上斑斑点点的小洞透射着耀眼的光芒,像夜空中的星星。南面的光线透过厚达数米的墙壁像雾气般飘入,仿佛来自天国的幽灵,不规则的楔形窗洞有如洞穴一般。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颜料随意地涂抹在玻璃上,形状抽象,却使你想起中世纪歌特教堂中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玻璃。
雄浑刚劲的建筑形体,如有机体般蕴含生命力,并且凝聚着一种遥远的诗意和许许多多冥迷的隐喻。
062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
作品介绍:
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简称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着名的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是根据法国已故总统蓬皮杜的创议而建立的。现在新建的地下商场(Les Halles)很近。
“文化中心”是在1969年由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决定兴建的,是一个使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电视电影、文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种种最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在一起相得益彰,充分展示它们的不同形式,体现它们的相互关系,表现当代思想的活动及其艺术实践的一个场所。
“文化中心”由五层建筑构成,每一层都有7500米宽阔的面积。整座建筑上下均衡,占地一公顷,由13根立柱和84根长48米,重72吨的架梁构成桁架。建筑物前留有面积达一公顷的空场地。周围的楼房经过精心修整,恢复了18世纪的原来面貌。
“文化中心”门前的空场地呈坡形,可容纳自发性的娱乐活动及露天表演,使传统的街头艺术得以恢复,成为卖艺者自由活动的“天堂”。它周围中世纪街巷密如网布,完全禁止机动车辆通行,使游人得其所哉。
在“中心”内,大厅和第五层都会不定期举行展览会,仅1978年就举行了近50个展览,上千次文学及哲学讨论会和演出活动,还有电影放映、戏剧表演等,成为当代艺术创作活动的见证。整个中心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协助管理,如检索、统计出入人次等等。
蓬皮杜文化中心像一个夺目的瑰宝,镶嵌在巴黎市内。开始时,也像埃菲尔铁塔一样,因为它与众不同而遭到许多非议。现在人们开始习惯了,不但不觉得怪,反而感到非常实用。从1977年2月揭幕后的两年内共接待了大约1400万参观者。现在参观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埃菲尔铁塔,居法国首位。仅开架式图书馆一处,平均每天接待1万人。它不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巴黎的一大名胜。
063水晶球穹幕电影院
作品介绍:
水晶球穹幕电影院是由法国着名设计师阿德里安·瓦西尔贝于1985年建成。它的落成轰动了整个建筑学界。它是一座非常成功地运用几何形体的建筑。它的设计完美地表现了未来主义的特点。设计者的出发点是给参观者以惊奇感,不仅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都是如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建筑的表现力,建筑师选择了完全新颖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打破了所有的条条框框。从外部看,人们看到的仅仅是简洁的不锈钢球。不过该电影院外表明显的简洁,却是内部复杂的双重结构的结果:即内部完全独立的两套框架构成了内部结构体系。其中之一是一套钢筋混凝土的悬挑结构,组成了中央墩子,承受了整个球穹的荷载。另外一套骨架是覆盖结构,有1500个三角形组成的球穹架,外面覆盖一层钢皮,从而给这个球以镜面效果。球穹架由从墩子伸出的廊子支撑。可见,正是由于结构体系的创造性构思,才使得这个建筑具有独特的形象和神奇的空间意境。
064伦敦劳埃德大厦
作品介绍:
伦敦劳埃德大厦于1986年建成,设计者是先前曾设计过巴黎蓬皮杜中心的英国建筑师罗杰斯。大厦位于伦敦金融区,主体是长方形,中间是很高的大厅,四周是大玻璃墙,周围有六个塔楼,其中安置了步梯、电梯和各种管线。主体的办公间没有固定的隔断,可以灵活使用。大楼一部分为12层,一部分为6层,看起来像复杂的工业建筑。
065德方斯巨门
作品介绍:
德方斯巨门是1989年法国为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所建工程之一,由丹麦建筑师斯普瑞克森·安德鲁主持设计。巨门外观看上去如同一个两面开敞的大方匣子,高110米。据介绍,德方斯巨门与巴黎的卢浮宫及凯旋门在一条轴线上。卢浮宫有巨大的方形庭院,凯旋门为方形中开一圆拱门,而德方斯巨门与前二者遥相呼应,开敞的方匣子有“展望未来”、“通向世界的窗口”的寓意。
关于德方斯巨门的描述很多,但其中最神来之笔就是在“气势恢弘的巨门下面漂浮着的一片高技之云”,这句描述不仅调节了巨门下的空间尺度,使之更贴近人,又不破坏远观的宏伟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为刚劲冷峻的“高技之门”平添了几分温柔与浪漫。正如中国道家思想里的“阴阳相济”,实在是点睛的一笔。
066斯洛特代车站
作品介绍:
斯洛特代车站是由德国设计师哈恩·CH·赖恩德斯主持建造的。这座建筑也是采用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那样的外露结构形式,但它的外露结构没有实用的意义,只起到建筑装饰的作用。
067托豪斯大厦
作品介绍:
托豪斯大厦建于20世纪90年代,位于德国法兰克福。这座大厦在建筑风格上为了克服现代高层楼的单一格式,而采用门字形的外形结构,并把楼体分成逐渐缩小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克服了立方体结构的单一化。
068勒·潘·加朗文化中心
作品介绍:
勒·潘·加朗文化中心是现代法国着名的文化交流基地,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设计师弗朗索瓦·隆巴尔主持建造。这座建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开放式柱廊,另一部分是封闭式墙体。开放式部分显得明快剔透,封闭式部分则显得严整庄重。在这座建筑上结构、功能和形式三者得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