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就会百病丛生。而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所谓静心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闲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淡泊名利,养心莫善于寡欲
名利观念人皆有之,名利需求是人的潜在本能。当温饱问题解决后,很多人就开始追逐名利。
名利是人们生存基础之上的高层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说物质基础是人生存所必需的,但要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取。正当途径得来的名利是社会所承认的,是人们可以大胆追求的,但过分追逐名利就不可取了。人执着于名利很容易失去自我,因为被名利牵着鼻子走,一心只想夺取和获得,会产生许多牵挂、忧虑、顾忌,心中负荷很重。圣人孟子很早就看透了这个道理,为了给世人排解烦恼和痛苦,就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大意是讲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节制物质生活欲望。为人减少了欲望,本心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很多;为人欲望很多,本心即使有所保存,也剩不下多少。在他之后,诸葛孔明又说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蕴含着相同的意思。
然而淡泊并不是舍弃,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淡泊就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淡泊名利并不是拒绝名利,而是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免得自己在欲望中迷失。其实,名利本身并不是坏东西,而是人们的正常需求。每个人都想生活得更舒适和更轻松,对名利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完全不必隐讳。
这种正常的追求如果引导得好,个人的自制力和悟性较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做出贡献,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反之,如果一个人名利思想过重,利欲熏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名利就会反过来束缚自己,使人动弹不得,心境浮躁,生活沉重不堪。
因此淡泊名利强调的是做事时的一种心态。应该正确看待名利带给人的影响,并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这些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可能用毕生的精力去争取,到头来仍然没有通过淡泊名利这一关。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淡泊名利的重要性,因此面对诱惑,一定要沉得住气。
当年博学多才的庄子在濮水隐居,楚威王想请他来做丞相,辅佐朝政。就派两个大夫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去请他。两个大夫在濮水岸边见到庄子正在钓鱼,于是对他说:“楚王希望先生能到楚国从政,想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劳累您了。”
这时,我们想一下:许多读书人寒窗苦读,不都是想要获得这样一个机会,为自己博得名与利吗?面对如此诱惑,庄子会如何选择?一边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将要上钩的游鱼——贫穷的庄子钓鱼可不单是情趣优雅,怕是家里已经没有粮食可以下锅了;而另一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楚国相位。两者的巨大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去请。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结果,庄子拿着鱼竿,看都不看那两位大夫。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名利算得了什么?他仅仅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随后,他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位大夫回答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情愿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的一生也确实像烂泥中的神龟一样,超脱自在。其实,人生名利如浮云流水,如果能够淡然处之实在是人生之幸。人若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无边欲望带来的烦恼,独守一份心灵的宁静,也算是找到人生的要义了。
顺其自然静心过生活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唯有自然而已,顺其自然,便得以静心过生活。
顺其自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首先,自然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要“顺其自然”,就应该先了解自然,掌握自然,也就是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后积极地去顺应。如此处事,便会避免许多事端,心也自然安静下来。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要对抗自然。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离天地越近,越能获得天地的滋养。老子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所以,不论是在田间耕作,还是在商海腾挪,或者是在为了仕途奔波,都应该先悉心研究其中内在的自然规律,然后决定取舍进退,不强求、不逆势而动。这样,就不会因为盲目行动,打乱自然而导致身心疲惫。如果能做到这些,无论面对何种处境,都会泰然处之,安然自得。
庄子的一生素来超然豁达,一切顺其自然。他生活艰辛,有时不得不向别人借米来糊口,但他对这些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后来,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他不哭,反而坐在遗体旁边,敲着瓦盆唱起来。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他坦然地回答说:“开始我也很悲痛,后来仔细一想,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又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呢?原来人是由气,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变化而来,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变成非生命的物质了,故以鼓盆而歌,欢送和庆祝我的妻子重新回归自然。”其实,顺其自然的养生方式见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古时候,有位叫纪昌年轻人,自认为射箭是天下无双,就连师父他也不放在眼里。他的师爷甘蝇的射箭本领天下闻名,传说甘蝇射箭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看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是神射手。于是,纪昌就去找甘蝇。
见面后,甘蝇问:“你会射箭吗?”当时正逢孤雁从天上飞过,纪昌抬手一箭射中。甘蝇淡笑说:“真正的射手不用弓箭。”接着做了个射箭动作,空中飞翔的小鸟应声坠下。甘蝇拿起鸟,吹了口气,小鸟又飞向空中。见此,纪昌大惊,决定跟着甘蝇学箭。
10年后,纪昌变得平和恬静,稳重淡泊。虽然再没有人见他射过箭,但他住的房子却箭气冲天,连凶猛的鹰也无法从房上飞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时,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正如真正的拳师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用心在写字。养生也是如此,当悟出天地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
因此,养生学家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信息。如果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如果体内缺水,客观信号是口渴。古代有句话叫“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这也是要人们顺其自然。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人的生活要有规律,不能疲劳过度,疲劳是百病之源,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人应该在该做事的时间用心做事,该睡觉的时间安然入睡。比如,晚上10点到早上6点是最佳的睡眠时间,在11点到3点这段时间,身体组织进行自我修复,是细胞生长的最好的时间。只有在这个时间内休息,疲劳的身体才最容易恢复。
故而,要静心养生,就一定要尊重和顺应客观自然。例如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这时人应该晚睡早起,多做户外活动;夏天是万物茂盛的季节,这时人应该让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千万不要发脾气;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高云淡,此时人应该收敛自己的情志;冬季是万物封藏的季节,人应该早睡晚起,将自己的精神和身体藏起来,尽量不要外露。只要能够这样行事,顺其自然,身体就会得到良好的调养。
宠辱不惊,坦然面对人生起伏
当人们遇到大的变故时,常用一个词语来自我勉励,那就是“宠辱不惊”。做人要做到无论别人怎么对待你,都不要太往心里去,不要因个人得失而心神错乱。别人如何看重你、夸奖你,你都不必得意忘形;别人怎样羞辱你、打击你也不用心怀怨恨。这是做人的修身之道,用一句流行话说: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自己该做之事。
在唐高宗总章初年期,卢承庆是吏部尚书,负责朝廷文武百官的考核选拔工作。这时有一位负责督运朝廷物资的官员,因途中遭遇大风浪,以致损失了大量粮食。于是卢承庆在为他做考评时,就批示说:“督漕运却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等。”这位官员听后泰然自若,没有任何辩解就退了下去。卢承庆感觉此人有雅量,值得尊重。继而一想:“损失粮食在于天灾,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遂决定将其考绩评为中中等。
谁知这位官员知道此事后,仍一如上次那样沉稳,既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任何惭愧的意思。卢承庆见他如此这般,非常赞赏。最后便将其考绩改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等。”这位官员面对政绩考核表现出宠辱不惊的精神,使卢承庆深受感动。后来卢承庆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其实,人生本就没什么定式,起起伏伏在所难免,能够坦然面对才是明智选择。羞辱也好,荣誉也罢,不过是过眼云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尽本分。
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也把荣誉看得很淡,她在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原来的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荣获了第二次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见居里夫人正全神贯注地做试验,她的女儿们则在一边玩得不亦乐乎。这位朋友发现,孩子们手里的玩具竟是一些精美的奖杯和奖牌。于是他就随意拿起一块,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么珍贵的东西,代表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随便让孩子拿着乱玩呢?”原来,他手里拿的正是一块价值连城、绝无仅有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居里夫人听后,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这种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人活一世,难免会遇到宠辱,但由于人的胸襟,境界不同,当宠辱来临的时候,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又有“受宠若惊”之说。
宋朝有个人,因自己穿的棉袍被宋徽宗赵佶的御手摸过,他便将赵佶的手形绣在棉袍上,穿着它到处炫耀。他的一只胳膊被皇帝握过,他便以黄帛的把皇帝握过的地方包缠起来,给人作揖时,那只缠着黄帛的胳膊连动都不敢动。此人因受到一点皇帝的恩宠而四处矜夸炫耀,这种举动荒唐而可笑。
还有一些人,不堪承受人生的失意,看不到光明,因此走上绝路。诗人屈原就是这样。他为国家倾尽心力,却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挑拨而被楚王疏远,后来又被放逐。他悲愤欲绝,在汨罗江里结束性命,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假如他能坦然面对着一切,振作精神,坚持到底,也许他便可以匡扶天下。怎奈他陷入悲愤的情绪里,没有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最终自沉江底,可惜,可叹。
其实,人生在世,都在为了各自的追求和目标,不停地忙碌着。生活时而顺当时而坎坷,很少会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发生。因而,无论发生什么,人都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曾国藩曾自箴:“莫问收获,但务耕耘。”因为收获是无法把握的,而耕耘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且一个人倘若追求太多,杂念太多,就会浮躁不安,便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做事。
其实耕耘与收获是因果关系。就像老农种田,你精耕细作,我也精耕细作,你的收成就可能好,我的收成却可能很差。因为庄稼要获得丰收,除了精耕细作,又要土壤适合,还需风调雨顺;光有精耕细作,不是干旱就是泥石流,收成就不见得好。有句话说得好“尽人事以应天命”,这句话很有哲理,只有尽人事才有可能应得到天命。一个种子不播,半个果实业甭想收获。
耕耘是必须要做的,不劳而获的事情一般不会发生。人们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假设天上纵然掉下馅饼,那也只有勤劳外出觅食的人才能捡到。朋友说过一句话“想要鸟屎拉在头上,还得多出去走走才行。”耕耘的必要性可见一斑,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耕耘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没有春耕,何来秋实?但是春季播种的时刻,如果太执着于秋季的收获,到时只怕收获不佳,乱了心性。因此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正理,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而不问收获,并不是不想收获,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耕耘上。这种人深信,只要有耕耘,就必然有收获,问与不问结果都一样。何必那样功利呢?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就会把精力放在耕耘上,放在努力奋斗上,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目标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