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95300000034

第34章 文化(4)

清代出现过几位有名画家,有山水画家李洪荫、马世忠、白复龙、张美如、王翰三、马阳健、王成基等,有花鸟博古画家齐振鹭,有佛像画家杨元贞、杨先声父子。民国时期较有名的画家有满族人吴晓泉,善画山水人物,曾在武威的几所中学当美术教员。另如贾坛、权爱棠的山水画也较有水平。还有一位善于彩绘庙宇寺观的清末秀才、民间画师李墉,他除彩绘外,善画壁画、塑佛像,并长于书法,凉州的庙宇寺观在清末到民国年间都是由他彩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美术界多次举办个人或联合画展、书画展,邀请外地画家来武威办展览。美术界代表人物有刘绍宗、丁二兵、麻永忠、王金城、陈石等人。

自1999年以来,凉州区的美术事业发展迅速,先后举办各类展览60余次,参观人数达7000人次。创作的许多作品,在全国、省、市相关展览中入选,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1000余幅,并分别参加了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展览,并获得了奖项。

七、书法

元代的余阙是凉州人,能诗善书,尤长于篆隶,《元史》说他的篆隶“古雅可传”。清代的举人、进士及乡学宿儒中工于书法的很多,据史料记载和留有墨迹的有曾国杰、景瑞、郭正都、党正、王国辅、苏王景、王三捷、白清远、孙大经、王录、张栋、赵升、刘丕曾、曹缉、武瓒、陈之墉、牛鉴、张美如、张澍、赵永年、杨成绪等。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有贾坛、权景猷、丁旭载、唐发科,他们的墨迹多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法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创新迈进,发展很大,尤以1978年后成绩显著。爱书法、练书法的风尚在社会上有上升趋向,书法新秀逐步成长,在凉州书坛上较有名气的书法家有:郭中藩、徐万夫、丁二兵、麻永忠、陈石、靳鉴、张德生、赵长军等人。全区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了省、市、区举办的各级书法展览,并获得了奖项。

八、图书

凉州区最早的图书馆建于民国15年(1926),由县长王鲸筹建,民国23年(1934)正式成立,附设在县政府教育局。民国26年(1937)并入民众教育馆,地址在文庙文昌宫,所藏图书有《万有文库》、《少儿百科全书》等。民国22年(1933)成立民众阅览室,地址在教育局和公共体育场。1956年7月15日正式成立武威县图书馆。1987年,全市除城关镇外的6镇32个乡,都建起了图书室,共藏收书4.5万多册,村文化室320个,共藏书14.34万册,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也建起了大小不等的图书室。私人藏书已很盛行。1989年底总藏书12.67万册,还有各种期刊和报纸合订本1.06万册,各种期刊639种,报纸67种。成人借阅图书达2.19万人次,读物达1.48万册次,还开展送书到校活动,借阅达3290人次,图书达7780册次。目前,图书馆藏书达16万多册,年借阅量成人达5万人次,12万册次;少儿达2.8万人次,5万册次,图书开架借阅率达80%以上。

九、档案

1959年7月8日成立武威县档案馆,是中共武威县委、县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

1989年1月,档案局、档案馆合署办公。有文书档案2.27万卷,照片档案225张,会计档案149卷,土地证560册,报刊、杂志、图书、资料4056册(袋、盒)。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属各事业、企业单位、厂矿、学校都建有自己的档案室。到2006年,全区共有各类档案室1200多个,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1900多人,基层档案室共有各类档案50万卷(卷、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档工作规范有序,448个行政村已统一了档案装具,50个社区已实现了100%建档。馆藏档案和资料近5.2万卷(册、盒),其中文书档案156个全宗48424卷,会计档案3355册,科技档案4盒,另有声像档案17盘,照片档案1365张,图书资料3230册。2006年,区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明、清档案及民国档案50卷,使馆藏档案的年限提早至明成化六年(1470),距今637年。

第三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

一、广播、电视

1、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武威,广播事业一片空白,只有极少数人有收音机,收听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根据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中共武威县委决定筹建收音站,1951年2月正式建立。1952年10月,武威专员公署成立了武威广播站,与武威县的收音站合并办公。1955年武威专员公署把武威广播站的全部设备移交给中共武威县委,于1956年2月2日成立了武威县广播站,隶属于武威县委宣传部。1975年11月11日成立武威县广播事业管理局。1981年6月17日,武威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改称武威县广播事业局。1984年5月18日改称武威县广播电视局。1985年县改市后,改称武威市广播电视局。2001年撤市设区,武威市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凉州区广播电视局。2002年更名为凉州区广播电影电视局。

2、队伍

凉州区广播电视系统的职工队伍,从1951年的收音站时期的1人,随着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由小到大,到1956年,广播站工作人员增加到8人,1975年11月,拥有职工94人,到1979年武威县广播电视系统人员增加至103人。1986年,市广播电视局将53个乡镇放大站移交乡镇管理,放大站职工同时移交乡镇管理,市广播电视局职工87人。从1987年到2000年,随着电视业务的不断增多和局属机构的扩大和电视台广播电视中心的成立,市广播电视局的职工队伍扩大到123人,其中新闻采编人员22人,2006年凉州区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移交市上管理,凉州区广播电视系统的职工队伍削减到12人,其余103人移交武威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3、业务

(1)广播

武威县收音站,1951年2月正式建立,后几经变革,1985年改称武威市广播电视局。武威的广播事业,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村。1958年架设广播喇叭2.4万只。1974年全县54个公社建立了放大站,建成县至公社专线355公里,公社至大队5688公里,城乡通播率达80%以上。1980年以后,由于管理不善,杆线破坏严重,有线广播日渐萧条。

1987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成立武威市调频广播电台,呼号为武威人民广播电台。

1988年12月9日正式呼号播出。1989年每日播3次,时间7小时30分,其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小时30分,转播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小时50分,自办节目4小时10分。2003年,武威人民广播电台安全收转中央、省台节目1320小时,自办节目1460小时;开办新闻节目308期,累计开办节目栏目876期。2005年,武威人民广播电台,安全播出2555小时,其中安全收转中央、省电视节目912小时,自办节目1634小时。2006年底,广播电台交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

(2)电视

1978年10月1日,冬青顶电视差转台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节目。覆盖范围60~61公里,覆盖人口74.08万,属武威县广播局领导。1981年12月移交武威地区广播局领导。1982年10月1日开始试播甘肃电视台节目,覆盖武威县大部分地区及古浪、民勤、金昌市部分地区,覆盖人口约100万。卫星地面收转于1986年10月25日建成正式播出。1989年12月,兰州至武威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开通,武威冬青顶微波台建成。

1989年3月18日,开始筹建武威电视台,并确定建成后呼号为“武威电视台”。1991年,武威电视台正式开播,1994年12月31日,经武威市市长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正式成立武威市电视台,隶属市广播电视局领导管理。1993年,成立了武威市有线电视台,通过有线转输方式向城市居民传输有线电视节目。2001年武威市电视台更名为凉州区电视台。2003年,电视台安全转播中央、省台节目316小时,自办节目2380小时,开办新闻节目362期,专题节目316期,电视节目播出稿件5368件,播出电视专题片25部。播出电视剧1520集。城乡有线电视分别开通节目30套、14套,城区有线电视新发展用户1600户,累计发展19892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累计发展18076户,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和98.5%。2005年,凉州电视台安全播出4747小时,转播中央、省台节目304小时,自办节目4443小时,编播新闻节目313期,累计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2172户。2006年底,凉州区电视台交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二、报纸

凉州区在解放前先后办过两种报纸,最早的是民国20年(1931)马步青部驻武威时办的《河西日报》。民国30年(1941)马步青被调离武威,该报停办。民国32年(1943)在国民党武威县党部和三青团武威分团部支持下,办起了《河西周报》,期发行量未超过1000份,1949年停办。1956年中共武威县委宣传部办起《武威报》,铅印四开四版,1959年底停办。

三、网络

武威电信于2001年11月始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随着投资逐年加大,网络不断延伸,用户规模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目前,随着武威电信农村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全市网络信息化水平大为提高,全市共有118个乡镇电话交换点,其中已经开通互联网的有102个。到2006年底,互联网用户已达累计18372户。

第四节科学技术

一、机构

1958年10月,武威县人委成立武威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85年,撤县建市,更名为武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1年,撤市建区,更名为凉州区科学技术局。

二、科技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普及,科学技术人员也相应地发展壮大。1989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人员7300多人,从事科技事业机构50余个,其中农业科技占居首位。市境内有省农科院、牧校、地市农科所、农技推广站等10多个科研机构,从土壤分类、良种繁育、瓜果栽培到植物保护、亚麻开发等方面都涌现出一大批省内知名的专家、学者。

1990年到2006年,全区取得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296人,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2391人,初级职称的科技人员6054人。

三、科技成果

1978年上报地区科学技术大会科技成果7项。1979年到1989年,共取得科技成果63项。其中1988年至1989年有26项科技成果由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7项,并荣获奖状、证书及奖金。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19项。1990年至2006年全区各级科技部门和单位承担和实施了中央和省、市、区下达的各类科技项目288项,已鉴定验收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72项,评出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272项,获奖科技人员达1350人。其中评出一等奖96项,二等奖128项,三等奖48项。

四、群众科技活动

凉州区有悠久的历史,科学技术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凉州区科学技术虽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但由于旧社会闭关自守,轻视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基本靠手工操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很缓慢的。

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凉州区(市、县)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科技事业逐步壮大,科学技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个学科比较齐全、人员结构合理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1981年后,大力开展科学试验、技术推广、培训科技人员、科技宣传等活动。1989年统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80期,培训种植、养殖、园艺、农机、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管理等技术人员98000人次;编印各种教材8种;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2万份;编印了《武威县科技》、《科技致富》、《科技参考资料》等书刊;积极扶持、发展民办科技服务机构20所,科技示范户1.09万户,培养农民技术员3520人。

1990年至2006年,共组织科技、文化、卫生部门的科技文化人员4080人(次),在全区各乡镇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64场次、6.4万人次,受询人数达到51200人次。开展各级各类科技培训32000场次。其中开展技术骨干培训1120场次,培训人次43200人次,开展农民培训30880场次,培训农民401.6万人次,1999年至2006年累计印发科技材料446万份册,发放科技信息12.8万条,播放科技录象640场次。出科技专栏、科技板报11200块。

同类推荐
  • 人类学的世纪坦言

    人类学的世纪坦言

    以中国三代人类学者非正式访谈“口述历史”方式对中国人类学发展进行研究,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努力、显示了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等。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本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利用图书情报发展状况,包括论现代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初创阶段、浅谈电子报纸的发展前景、试论高校图书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等内容。
  • 报人成舍我研究

    报人成舍我研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专题研究论文、成氏原著文选及相关附录文献,其中成氏原著文选为成舍我离开大陆前发表的主要新闻学文章,在大陆地区首次集结出版,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成舍我独特的“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并对其新闻思想与办报理念进行了多角度、纵深化的详尽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科技与传播

    科技与传播

    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知识比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新、传播和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妃常完美

    重生之妃常完美

    重生第九世的季念只想舒舒服服的活着,可是皇帝如此美好,让季念争着想据为己有。皇帝:朕自己过来了……季幽:呵呵。
  • 乱世铠神

    乱世铠神

    五州大地,纷争不断,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各路人马揭竿而起……少年李萧林得惊世神铠,至此踏上了征战天下的不归之路……
  • 九天雷帝

    九天雷帝

    创建天雷神国的一代雷皇陨落于神秘的神武雾区,却重生于千年之后。曾经辉煌的雷国早已被篡权覆灭,雷族仅余的子孙也被赶到了乡下苟延残喘,甚至连曾经的祖宅都被人强租了去。这是一个重生养成,雄霸九天的故事。
  • 绝代毒医倾天下

    绝代毒医倾天下

    当她变成“她”的时候,也是这天下,这乱世风云再起的时候。前一世的她不相信人间还有真情的存在,在异世她才体会到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家。本不信感情,他却步步靠近……
  • 大神别欺负我

    大神别欺负我

    古语有云:祸福无门,唯人是召。瞧她,这不就是纯粹自找祸事么?谁会跟她似的,玩个游戏看到漂亮的武器,上前摸了一把,就被大神追杀了好多个日子。出门吃饭,凑个热闹,竟然被成为女朋友了,那位少爷跟牛皮糖似的,甩都甩不掉,还经常以欺负她为乐。身边那群人好像狼狈为奸,藏着猫腻!终于某妞怒了:你们赶紧老实交代,还原事情真实情况!迫于淫威,大家招供。结果……结果发现!!原来就她跟傻妞似的蒙在鼓里!!小心一点!某妞发飙啦!!【四海阁】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http://www.*****.com/?sihaige.html
  • 你好,初恋大人

    你好,初恋大人

    19岁的窦莞喜欢上了25岁的慕年华十年来的守候,换来了慕年华的结婚这场追逐赛,窦莞终究是输了。一场意外,让窦莞回到了过去,她记得所有人却独独记不起他。(你是我的劫)“慕年华,我喜欢你。”“对不起,我不喜欢你。”一如既往的淡然,一如既往的厌恶,一如既往的决然。慕年华,这场十年的追逐赛我终究是输了。输的遍体凌伤,输的酒不醉而人自醉,输的跟个傻瓜似的。
  • 28岁,在大理

    28岁,在大理

    一个人不顾一切跑到千里之外,在这里的一些故事、以及对以前的一些回忆和感悟
  • 京城事变

    京城事变

    《京城事变》这里有悲痛;这里有心酸;这里有激情;这里有欢喜;这里有热血.........这是一本用血汗铸成的书。在《京城事变》里,你能体会到情亲友情的可贵;英雄凯歌的荣华;热血帅哥的气息:跑车的速度.....面对这样一本书,你岂能不看?现在,点击这本书,进入到《京城事变》的世界中。各位看官,小说前面请各位勿喷,请大家耐心往后看,会越来越精彩。官方《京城事变》QQ群:564055959.
  • 千玺总裁:爱我吧!

    千玺总裁:爱我吧!

    七年前,我的爸爸误杀了我最敬爱的妈妈,而且,妈妈在我的眼前死去。七年来,我也爸爸过的都是见一面都不说话的日子。七年后,我的小姨告诉了我的真实身份,我的复仇计划也将开始。明明一切都还好好的,但是他的出现打破了我曾冰冷的心……[咳咳咳,纯属作者独写,不关真人事]
  • 重生之再世惊云

    重生之再世惊云

    患有癌症的杨宇,得知自己活不了几天后决定最后做一点好事。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竟然重生了!自己上一世活的也太窝囊了,决定要在这一世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打架,致富。爽出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