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93900000036

第36章 唐宋词的抒情格调(3)

古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最善于借月和梦来抒情,因为在古人眼里,月是公认的见证人,世上的事都无法忌讳月亮,白天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都能做到,因为梦中无所不能,无所不作,为此,诗词中的梦是古人实现理想的最佳去处。婉约词人和豪放词人都善用梦来抒情,并且抒发白天不便抒发的情。在梦中,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心灵场,把“好梦”、“惊梦”、“圆梦”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部放在梦世界尽情地放大,一些美好的情思都表现出来了。如宋祁的《蝶恋花》中“远梦无端欢又散”,就是写一位贵族少妇春睡刚醒后的神态及醒后忆梦的情思。梦皆在睡中出现,一旦醒后,梦皆为一场空,但往往主人公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欧阳修的《玉楼春》中“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的复杂、细腻、曲折的心理活动就是通过梦体现出来的。夜里静静地躺在床上,但闻风敲竹,窸窣有声,惹得思妇心烦意乱。现实中是这样,梦中又将如何?“梦又不成灯又烬”,不仅愁极梦难成,就连作伴的孤灯也即将熄灭。“灯又烬”表明夜已深、相思已久,其内心之愁苦、烦乱可想而知。如此这样的梦幻世界在宋词中很多,写梦是为间接抒情,并非真写梦中好事,通过梦来抒情就无隔,就抒得酣畅淋漓,抒得尽兴痛快。同时,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词人往往对外界事物加以典型化的暗示,造成词境的创造,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另有寄托,即“言在于此,意在于彼”,这是为了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陶渊明诗中的菊、酒就有象征意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宋词中,咏梅的词比较多,其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十分典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既是对梅花的歌颂,也是对自己的咏怀。先写梅花的遭遇和不幸,再写梅花的品格。其实,词人歌颂梅花,也是歌颂自己,描写梅花处境的不利和不幸,也是词人自己的不幸,正是他遭到排挤的写照,词中所写梅花的品格也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在唐宋词人中,崇尚梅花品格的词很多,他们在歌赞时,与六朝人不同,但是像“暗香、疏影”等名句,都是对高人、隐士的礼赞,也有借梅花对自我品格进行抒写,但都没有陆游的词写得深刻和蕴含量丰富。和陆游同时并成好朋友的陈亮也有四句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体现的是对政治的见解,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我品格的体现。陆游的词是写失意后的英雄壮士的傲岸形象,陆游与陈亮的咏梅诗词,可以说是宋代咏梅诗词中最佳之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的梅象征性强,以梅喻人,以梅的品格比喻人的品格情操,自然而贴切,不着痕迹。词人将寓意兴于物,创造的艺术形象十分鲜明,并且极具个性,表现出词人独特的心境,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梳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因“乌台诗案”受冤入狱,打击相当大,几近于死,后获释后,放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公文,办公事,在朝廷的监督下,劳动改造,自称“幽人”,无事不出门,闭门谢客,孤苦寂寞可想而知。就这首词而言,用缺月、疏桐、漏静、人静创造出一个幽静清冷的境界,是对孤鸿、幽人的出现作铺垫的,幽人独往独来,孤鸿只身只影,写孤鸿就是为了表现幽人的心境。下片写孤鸿,突然的变化使孤鸿起飞,又无人理解,孤鸿在林梢盘旋徘徊,希望找到栖身之所,不愿栖身于寒枝,那只有飞往清冷的沙洲了。词中描绘的孤鸿极富灵性,它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独栖沙洲的冷落寂寞,实际就是词人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为此,黄苏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只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孤鸿说,语语相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蓼园词评》)。此评比较确当,通过孤鸿的孤和惊,表现词人当时的心情,表白了当时不敢言又无法言的幽恨情绪,这里的孤鸿就是词人的缩影,它象征着词人的艰难处境。这里的象征是针对一个人而言的,没有浮泛之意,所以可以说是个人性象征,这也是间接抒情的一个范例。另外还有物镜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的内心灵感的体验,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在自然景物当中,在赏心悦目的快感中达到抒情之目的,这也是间接抒情的方式。

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水乳交融则是词的最高境界。古人在诗词中,常将自然物与主观情有机结合,使二者合二为一,因为他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人合一”就是情景交融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和无隔的关系,为此,人对自然的体认中,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交流,因为自然万物本身就有着生命和灵性。这样他们写诗也好,写词也罢,在每一种自然景观中都有浓浓的情感在里边,触动了词人们的创作欲望,正是这种理念,造就了情景交融的美学范式,对此有精辟论述的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在《诗译》中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五藏其宅。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他在《古诗评选》中又说:“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他的论述使言情与取景自然统一,情与自然天地相通,人因哀乐喜怒而触物,物又以荣华盛衰之状而迎人,这样,人的哀乐之情可寓于物,物的荣衰之状又可以入之以情,也就是说,情与物是互相交流,融会的交织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周而复始地表现着,相续着,词人会心、情、物相应,这样,托物以言情,情物妙合天然,从而选出情景交融的词境来。

在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当中,情和景的交融往往是通过因景起情,缘情写景,情景融会等几种方式来表现的。在词林中,一般都是内心情由自然景而触发,先写景后抒情,情与景的有机结合是因景起情的思路,这是创作词的基本格局。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园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是作者再次罢相,在金陵所写。词人登高望远,目之所及,晚秋天气,如练的长江,青翠欲滴的高山,归帆穿梭,酒旗飘飘,彩舟淡云,银河白鹭等景象,给人们描绘了好一副登临所见图,有大江自然的美,有人事之美,天上地下共荣之美,水洲相映融合为一之美,一下把登临所见描画的淋漓尽致。这些美丽的景,如此美好的江山,都在六朝时期不能持久。下片的怀古是先古后今,由古引出今,以古为主,古今有惊人的相似,为此,写古就是写今,用古讽今,因北宋王朝当时已是内忧外患,积弱积贫,已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因自己的改革阻力大,不被人理解,朝廷又昏庸无能,党争十分激烈,但为国操持的心态不变,然而自己实在不愿在这纷争中生活了,不愿再追逐那豪华的生活了,从情绪到意志都有消减之意,意于退出政坛的纷争,解甲归田,去享受山水自然的大好风光。前片的美丽正是这一思想的流露,下片的怀古讽今又是对这一思想意识的深化,对景的赞美隐含着对其的向往,下片的抒怀是疏于对政治纷争的倦怠,这样互相映衬,因美景而引发出向往之情,情景互为作用。情因上片之景而抒发。他的《齐天乐》上片写秋景的萧索清寒,下片写早年流寓生活身世飘零之慨,因上片秋景引出下片的伤感,人一生能有几许好光景,情景低沉衰飒,心情过于沉重,这与秋景的描绘有关。朱敦儒的《相见欢》写清秋登临所见之景,一副壮阔辽远的图画,一下引出直抒胸臆,表达出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渴望早日恢复,同样是因景引情之作。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仲夏的美景,荷花的摇曳姿态,神态自然清纯,由此想到自己家乡的荷叶荷花更美,更漂亮。不过这是回忆与梦境中见到的,这是因景思乡情的表达,由眼前景想到家乡情,以对游离生活的倦怠来表达思归的心情。《虞美人》由景起,从景中透露了淡淡的旅途哀愁,由写水鸭双飞双宿反衬行人孑然一身,景物中隐含着失意之情,从景中渲染了行程的艰辛,旅途之情均由景中透出。表现了景引情的写法。以上所述,都是因景起情之作的范例,景先情后,情由景起。

在唐宋词中,还常使用缘情写景。缘情写景的方式与因景起情的顺序刚好相反,它是情先景后,依据心情选择景色,根据词人特定的情感内容,选择相应的景物描写,不过,因景起情之景大多为实景,而缘情写景之景有的并不一定是实景,有相当一部分是想象中的虚景,这都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景不足以涵盖某种感情时,词人们往往运用想象,虚拟出现实中没有的景加以表现,往往虚拟神话、梦境、仙境等表现,具有特定的个性情感。如苏轼的词就是如此。苏轼在政治上十分不如意,连遭打击,内心抑郁惆怅,如何排解呢?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借用中秋对月来思念亲人之际,想象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清寒来暗示自己的失意,借赞美月亮来暗含朝廷内情况不明之意,月宫是如此清静雅致的仙界,我也有乘风上月宫的意愿,但怕受不了月宫的寒冷,这里是自己也想回到朝中去,但又怕党争缠绕,难以容下自己,既然如此,那还是在人间的好,也就是入朝不易,那还是做地方官吧,只要加倍努力,也同样能为国效力,于是积极向上的乐观情调又占了上风。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自然过渡到对弟弟的思念,月亮都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于是祝愿弟兄俩彼此珍重,在不同之地共同欣赏中秋美丽的月色好了!苏轼心情不好,身做地方官,又心想回朝廷,这样就借月的阴晴圆缺来喻人,月的阴晴圆缺是正常的,人的分离也是正常的,想到这里,词人什么都想开了,在哪里都一样,只要有所作为,就心安理得,就能找到快乐,人生只有充实才会幸福。晏殊的《浣溪沙》也是这方面的作品,词人感叹人生短暂之情通过“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来表达,先点情后绘景。晏几道的《木兰花》是想象男女别后情景,情景依旧,只是热闹繁华不再,以雨后之花暗喻墙内之人,以风后之絮喻门外行人,并引用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之事,以朝云喻所思所爱之人,心存人的美丽神态却不能再相见,这样,闺中思妇之情之苦就通过秋千、庭院、绣户、雨后花、风后絮、神女等来表达尽了,这样有了歌女情的景物描写就属于缘情写景的方法,巫山神女是虚幻的,这一虚幻的形象正好填补了歌女的思念空缺,神都如此,何况人间呢。

因景起情与缘情写景中的景和情还是较为分明的,只是有先有后罢了。情和景能水乳交融互相渗透,情中有景,景中含情,也是情也是景,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了。这种写法,景情不分,完全二者合一。如秦观的《八六子》由独倚危亭引出对芳草之恨,为什么?因为春草生命力特别旺盛,铲了生,生了铲,源源不断,永不会消失,这正像离人心中的愁恨一样无法排解,消失了又来,来了愁绪更浓。本来恨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表现,要把他较为具体地表现出来,就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这里的恨悠悠不断,深切难挡,作者用“春风吹又生”的草比喻自己心头之恨,这一别致的比喻,就非常明确而生动地把这一抽象之物表达了出来。这种恨写来水乳交融,芳草在自己的目及之下,恨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二者时刻在自己脑海浮现,缠于胸,萦于脑,为了排解这种愁绪,所以下边的“念柳”二字就从回忆以前分离时开始,进一步形象生动地写景,分别场景更嫌具体。因恨由分别时追忆到分别前的欢乐相伴,想到分别之人的美丽可人,假若分别之人不是那么美丽可人,可能他也不急于恨别离那么深,那么重,于是他怨天怨地,为什么赋予她那么姣好的身体,这正是自己愁恨的根源所在。接着又竭尽全力描写别后情景,一切美好都渐渐消失了,相思之人何以堪,落花在残雨濛濛中,在晚风中乱飞,此时,相思之人,伫立凝望,心情极为抑郁伤感,谁曾想,不知就理的黄鹂,却鸣啼不停,这样一来自己的思绪就更烦乱了。词到此而止,烦到如此地步,怎么办,如何排解,从目睹到伤感,难堪难耐,所见所闻都是烦恼之景,这样,无论是景,还是情,已无法分清了,景即情,情即景,二者已融为一体了,景语情语成一家,情语自在景语中。融情入景,化景物为情思,极为巧妙暗合,艺术品位极高。

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有一种感觉,即景物是人,人就是景物,如徐昌图的《临江仙》就是如此,“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弄。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写男女离别的情景,情与景有机统一,特别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情景更为绝妙,在天高云淡的背景下,一只孤雁飞向远方,并且越来越远,日暮天寒之下,征人何处为归宿?孤雁就是旅人孤寂的象征,孤雁即旅人,孤雁难堪的处境,也是旅人的难堪处境。大雁啊,你独自一人飞向何方?天已寒冷,日已西下,什么地方才是你的栖息之地呢?旅人啊,你的前方是阳光大道,还是独木桥,是花团簇簇,还是荆棘遍地,命运难以预料,自己都做不了自己的主,这种心情与孤雁相同,为此,这是绝好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结构上看是紧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句,当今晚酒醒的时候,心上人却不知到何处去了,只能目对岸边的杨柳,黎明的落月和轻风拂柳,这种孤独和凄清的氛围,怎能忍受的了呢?这两句之所以绝妙,就因它是集中许多离情别绪的景物气氛来表达他本次的情怀的。一般离人饮酒都是为了麻醉情感,消除离别愁绪的,酒醒了也是愁醒的,然而,经过麻醉之后醒来的愁,就更加愁上加愁了,更无法排遣消解了。“晓风残月”是环境气氛的烘托,天微明,古人送别都在这个时候,为此,都把这时的景物与别情有机结合。柳永把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都集中在两句词中,写来极为鲜明传神,这可能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文人骚客的原因吧。

综上所述,词中的抒情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三是情景交融。这些抒情方式是根据词的材料而选择,也是根据词人的个性来选取的。其实一首词里,单说它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也是不科学的,这里咱们就说有三种,只是相比较而言,其实,一首词中,有时三种抒情方式都有,是穿插交织一起的,我们不可太绝对化了。

同类推荐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 唐诗宋词元曲(第二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二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蒙田哲理散文(感悟与求知书坊)

    蒙田哲理散文(感悟与求知书坊)

    本书辑录了蒙田的经典哲理散文,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本书通过爬梳和归纳民国时期有关乌托邦思想特质的文学现象,探察乌托邦作为一种思想类型,进入民国时期小说文本后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及其想象方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从文学的角度切入乌托邦功能和意义的研究。
  • 枕边小品:花季雨季全集(心语卷)

    枕边小品:花季雨季全集(心语卷)

    花季雨季,是生命真正的开始,我们要学会勇敢地争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阳光和雨露,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虽然有的花在镁光灯下灿烂夺目,有的在荒野迎风飘扬,有的在路旁奋力绽放,但是无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在沐浴阳光,经历风雨,都值得珍藏和回忆,本书既是对青春的铭记也是对青春的致敬。
热门推荐
  • 警察生涯

    警察生涯

    故事的开始是在我高三毕业那年。毕业那天晚上瓢泼大雨我送她回家,那个我暗恋了三年的女孩。不想却遭遇了歹徒,让我还没开始就永远没有开篇的爱情故事就此终结。而我,对于她的遇害所表现出来的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因为我发现我竟然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决定报考警察学校。希望以后能去铲奸除恶,希望这种情况不会在我的身边再次发生,希望不会在有人在体会我那时候的那种痛苦。不过因为一个意外事件让我成为了一名特勤,也就是“卧底”。我的警察生涯也可以说是“卧底”生涯就次展开。也让我了解到了这个社会,阳光所笼罩不到的地方。
  • 花千骨重来之回到起点

    花千骨重来之回到起点

    师傅,如果我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或是现在,或是妖神出世,或是我被逐蛮荒,或是我妖神一面,你,会怎么选……或许,你会选择让我中毒而死;或许,你会在虚洞将我杀死;或许,你会让我永远呆在蛮荒;或许……也许你不会
  • 起点编辑在异界

    起点编辑在异界

    他是一个小说编辑,一次在审稿的时候意外穿越到异界!修真、魔法、气功、精灵、异人、百家之间的爱恨情仇!帝国、学院、家族、王国、部落、门派之间的恩恩怨怨!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萝卜宣言:人在书在,更新不断,吾等吊丝,何惧一战!
  • 诸仙争霸

    诸仙争霸

    一双可洞悉万法的无上神眸。一块封藏无尽世界的远古神玉。一个被封印的绝世妖圣。还有一只“爱”学狗叫的好色小狼。身体残疾的江凡,因意外得神族遗产,从此便以狞然之姿席卷诸天万界!四境三象九重天,一入真谛即超凡!在这群仙重生的乱世,且看江凡如何崛起神州,祸乱万法!修行境界:聚灵谛境,炼玄谛境,化神谛境,涅天谛境。新人新书,前期慢热,只为写出用心的作品,还望您的收藏支持,非常感谢。q群:276235690
  • 寒鸦记

    寒鸦记

    一个穿越故事。一个杀手穿到架空世界的故事。在这个世界,杀手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欢笑、有悲伤、有愤怒、有伙伴、有爱情......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 综漫:剥夺灵魂的王

    综漫:剥夺灵魂的王

    一个宅男莫名穿越到动漫世界的故事……其实也没什么想说的,因为各种关系,所以会对原剧情合理修改,我一直认为故事往往存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如果平衡被打破,加了不必要的变量,那么整个故事都会变得无趣——我会把同人故事合理化后在呈现出来,让主角更好的融入故事,而不是像大多数小说那样的掌控一切的不实际。总之就是,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来写,而不是那种写着很苍白的剧情。我想有不少人看到这么严肃的简介就有些看不下去了,如果是我反正不想看不下去,但我也没说会改的体无完肤是吧,只是给主角加了些对抗的势力,并不影响可观性的同人。
  • 末日之生存本能

    末日之生存本能

    一场空前的危机席卷全球。死者复生,生者失心。文明不在,人性何去何从?求生之路,怎样激发本能?
  • 史上最强爸爸

    史上最强爸爸

    大概所有的天劫都是循环的,依照着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的超越者曾经,向往着未来。方艾可自从2500百年前被师傅从不周山的小矮洞里捡出来,便一直跟着师傅学习《至德至善无上真经》,这全书一共5000多余字的经文,经过2200年的阅览,已经是刻入方艾可的灵魂了的,于生于灭。方艾可不知道这世间是否拥有这灵魂这一超越了物质,主宰肉体的至高非物质的东西。
  • The Golden Sayings

    The Golden Saying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