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1.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化的含义及内容
3.社会化的过程及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因素
4.社会角色的含义及社会角色的扮演
在构成社会的诸要素中,人是中心要素。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但是社会不是单纯由“生物人”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符合社会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常识与技能、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发展、改造社会的“社会人”组成。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一无所知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自问:人是什么,人和社会是什么关系。历史上关于人的定义还有一个大笑话,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给“人”下了个定义,他说:“人,就是双腿直立全身无毛的动物。”看起来好像有一些道理,因为世界上确实只有人才是既双腿直立又全身无毛的。
但是第二天,另一位哲学家狄奥根尼带着一只被拔光了毛的鸡,站在柏拉图家门口对众人说:“看,这就是柏拉图的‘人’!”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我们人呢?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个人与社会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一、人的本质与价值
(一)人的本质
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并能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个体。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人是这两个属性的统一体。
人的自然属性包括人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需要等,食欲、性欲、自我保护这三种基本功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表现。如果没有这三种基本功能,人类就无法维持生命,繁衍后代,因此,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是,人的食欲、性欲、自我保护这些自然属性和动物的属性又有所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满足方式上都已经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特性,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特性。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形成了政治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婚姻关系、道德关系等。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普遍的社会联系中,从而获得社会属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二)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是不同的。一般物质只能作为满足需要的客体而存在着,比如水。
人作为客体可以创造物质和精神产品,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作为主体又要消费和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而这又必须从他人或社会那里得到满足。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能否满足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他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是人皆具有的潜在的劳动创造能力,是属于生命自身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人的自我价值;二是把人潜在的内在价值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也就是人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人没有劳动创造能力,就谈不上为社会创造财富,人的潜在劳动创造能力发挥得越多,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就越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而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性在于人的个体性。现实中,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相貌、志趣、爱好、气质、能力、信仰、信念都是不相同的,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征,而社会化的过程却是让所有社会人逐步认可同一社会理念、遵循同一社会秩序、完成同一社会目标。因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矛盾与摩擦。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于人的社会性。一方面,任何个体都必然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他就来到了社会中,面临着既定的家庭关系,既定的文化环境,既定的时代氛围,这种社会关系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必然以社会为基础。离开了社会及其他人提供的环境、资料、帮助等社会资源,单个人是无法生存的。
因此,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与能动性
1.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表现
(1)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生产:人要生存必须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假如离开了社会生产,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将无法获得。
(2)个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规范:法律、道德、职业规范和乡规民俗等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和保障,使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
(3)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进步:在专制、封闭的社会,一个人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是谈不上发展的,只有在文明、开放的社会中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个人的成长依赖于社会提供的教育机构: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培训,从而了解、掌握基本的社会常识与生活技能。
2.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表现
(1)个人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整个的世界物质文化就是一代代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创新、改造、发展而产生的。
(2)个人通过参加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促进社会制度的变化:当某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些人,他们建立起新型的生产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完成对社会制度的改造。
(3)个人通过参与政治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化: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正是通过人们修订的一系列规范、体制,才能使社会上层建筑牢固地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之上。
人的社会化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小山村里,人们发现了两个一直被狼抚养着的小女孩,就是我们所说的“狼孩”,年龄大的约7岁,取名为卡玛拉,年龄小的约2岁,取名为阿玛拉,她们被交给了当地孤儿院的院长辛格大主教,由他来负责抚养教育。这两个“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怕光、怕水;只知道饿了就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喜爱吃肉,而且从不用餐具,直接放在地上用牙撕咬着吃;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被她们全部撕毁,每到午夜她们还像狼一样的引颈长嚎。年纪较小的阿玛拉1年后便因为适应不了人类环境死去了,年纪大点的卡玛拉也仅仅活到了16岁,经过8年的教育才掌握了45个单词,勉强地能说几句话,死时她的智力也就相当于3岁的孩子。
为什么“狼孩”身体特征、生理结构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却无法融入人类社会?为什么普通婴儿刚出生时什么都不知道,长大后却可以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人是如何从一个一无所知的纯“生物体”成长为被社会所接受,能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人”?这就是人的社会化的问题。
一、社会化的含义及意义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技能与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并创造社会文化,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含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化的时间
过去多数人认为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实现了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了人的社会化。而现在社会学研究认为,由于社会不断地变化发展,很多东西需要人不断地适应学习,因此,社会化还包括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和调适的全部内容,社会化贯穿人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
有人认为社会化就是教会人做事,也有人认为社会化是人学习生活方式,获得个性的过程。现在普遍认为人的社会化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必须学习和掌握人类全部文化遗产,同时还要创造新的文化内容。
3.社会化的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仅仅是社会对个人的教化、作用。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时期,是社会对个人教化的时期。现在多数学者认为,社会化就是社会与个人的双向作用的过程,既包括个人消化吸收社会文化价值观,接受教化使社会文化得以延续,又包括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地积极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1886年间又师从于法国医学家夏尔科(精神病学专家)。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
其代表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二)社会化的意义
人的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对个体的意义
首先,人的社会化是个人满足需求、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生物体的单个人并不能自给自足,无论是在婴幼儿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必须要参与到群体生活中来满足自身的物质、情感需要,并逐步掌握所在群体的规范、文化、价值、技能、习惯、理想等,从而培养起自己的心理特征,在群体中获得人格和自我。人只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学习和掌握生活与生产技能,不断获得能力并发展能力。其次,社会化有利于个人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一个人进入社会舞台,必然要扮演各种角色,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角色能力,这种角色能力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类社会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人必须通过继续社会化,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
2.对社会的意义
首先,社会化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人类的世代更替是一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都是某种文化的内化和传递过程,都是文化延续与发展的过程。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一代代传下去,也才能发展社会文化。其次,社会化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公认的准则去行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反之,如果不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就会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导致社会问题丛生,使社会处于一种“失范”状态。因而,通过社会化可以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再次,社会化是完成世代交替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依赖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社会必须不断地预备新一代人接替老一代人因退休或死亡留下来的社会职位空缺,以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这就是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现象。
二、社会化的类型及内容
(一)社会化的类型
一般根据社会化的对象、时间、内容、过程、目的的不同,把社会化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有的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经历的,如初始社会化;有的是只有部分社会成员才能经历,如再社会化。
1.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初期的社会化,主要是针对婴幼儿及儿童进行的以传授基本生活技能、培养语言和认知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良好道德等为主的活动过程。初始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而且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因此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社会化的效果。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都是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的以传授大量文化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育自身素养、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等为主的活动过程。预期社会化为人们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做了大量的准备,如中职生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因此,预期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个人今后的生活成功与否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又称发展社会化,它是在基本社会化(包括初始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主要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新形势提出的社会角色要求,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如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政府官员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以适应社会对政府官员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