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口因素
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因而人口状况与其所处的资源条件关系密切。人口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引起人口向外或向内的流动。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会引起该地区人口密度的过高或过低,自然会导致人口流动,当人口流动同时伴随着职业与社会地位的变化时,就成为一种社会流动。
(七)自然环境的变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指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另外还包括区域环境的改变,如某区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这些变化均可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徙。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合理的社会流动的一般原则
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健康发展。社会流动是否合理要从量和质两方面来分析。
从量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流动不是数量越大、频率越快就越好,而应当是适量。适量意味着社会流动的数量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能超过社会的承受能力,社会流动超过社会的承受力就会起破坏作用。如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数量、速度、方向一旦超过了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程度及社会职位的空缺数额,就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
从质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流动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就是社会流动的方向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第二,体现机会均等原则。机会均等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社会流动的机会都要向所有合乎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二是任何社会地位的获得都要体现自致性原则,就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即依靠个人的品质、能力、知识、成就等。
总之,合理的社会流动应该是以社会职位空缺为导向、以自致性原则为根据、以机会平等为前提,同时对弱者进行必要的保护。
(二)合理的社会流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合理的社会流动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形成一种开放、动态的社会分层结构。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从而创造了许多新的社会岗位,只有通过社会流动,这些新的社会岗位才会被填充。社会流动越畅通,社会流动率越高,社会分层结构就越开放,就越能调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努力奋斗,实现上升流动到更高层次社会地位的愿望。所以,社会流动能不断地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第二,有助于促进不同地位人们之间的互动,缓解社会冲突,加强社会整合。社会分层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差别,社会差别造成的社会不平等,是产生社会隔阂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出另一种社会机制来缓解或抵消它的消极影响,以免社会冲突激化,社会流动正是这种社会机制。社会流动拓宽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增进了不同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使各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更新、变换的过程中,增加了他们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缓解了社会冲突,加强了社会整合。
第三,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配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拓展,生产形式和产业结构经常发生变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而有些产业部门则被淘汰,只有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社会流动使劳动力和人才得到合理分布,使社会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化,有助于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才使用率。
第四,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活力。合理的社会流动打破了在封闭型社会里主要由先赋因素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禁锢,激励人们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和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因此,它能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竞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流动必然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这就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我们每个人通过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努力工作,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五、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及其特点
(一)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年版)一书,对中国建国以来发生的五次大的社会流动作了全面的梳理与阐述。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重大制度的变革引发了两次大的社会流动过程。
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49—1956年。在这一时期,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行重塑为标志,即过去的社会上层,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成为社会下层阶级,而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贫雇农和城市工人阶级则上升为社会上层。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基本的结构要素。
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57—1965年。在这一时期,国家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包括人民—非人民二元政治身份、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干部-非干部二元人事管理档案身份、全民工-集体工二元单位身份。二元身份等级制成为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66—1977年。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是前一时期的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就是空前浩劫的政治运动对全社会的全方位影响。由于政治原因而发生的人世沉浮尤为突出,个人几乎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处于严重失序状态。
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78—1991年。在这一阶段,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各种二元身份等级体系逐步被打破,尤其是以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为基础的后致性规则逐步成为决定人们地位获得的主要规则之一。原来的阶层发生了日渐显着的分化,如农村社会先后形成了农村社会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乡村集体企业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农业劳动者等社会阶层。一些新生的阶层也开始出现,如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五次社会流动是从199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分化更加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形成了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结构。
(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978年以前,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全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流动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日渐突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结构的分化,使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逐渐增大,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着。同时,国家制度性政策安排对个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及现代社会流动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突出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城市中很多专门人才通过技术咨询及承包土地等形式进入乡镇企业、参与农业生产。二是城市中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明显增加。随着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各社会阶层之间职业流动明显增加,从全民所有制单位流向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从行政机关流向经济部门,成为职业流动的突出特点。三是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明显增加并呈上升趋势。代内的垂直向上流动成为人们选择和调动工作的普遍现象;代际流动呈向上流动趋势,较为突出的是农民的后代转化为工人和知识分子。
第三,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职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在职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形成了“向上流动的潮流”。这带动了我国等级位序的整体提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未来几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
第四,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二是社会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这些倾向严重影响了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的形成。
1.如何理解社会分化、社会阶级及社会阶层?
2.什么是社会分层?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
3.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有哪些类型?
4.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理解教育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你有何打算?
5.简述社会流动的合理性原则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冯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