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1.社会群体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2.家庭的含义、类型及职能
3.和谐家庭的构建
4.社会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结成各种社会群体,进行共同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社会,要认识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概述
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群体,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合群而居,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着。个人只有通过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才能被纳入到社会这个大体系中。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家庭一类的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邻里一类的群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各种职业群体。可见,社会群体有大有小,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显然,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商场里的顾客、医院里的病人、剧场里的观众、交通工具中的乘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统计群体也不是社会群体,如老年人群体、青年人群体、大学生群体等,他们仅仅是因为某种共同的特征而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这些群体内人们之间并无交往和持续的互动,也没有共同的规范和利益。
(二)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社会群体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形式具有如下特征。
1.有持续的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是人们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合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短暂的、临时的,而是保持一种比较长久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而一旦形成就较为牢固。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以彼此了解为纽带,并以一定的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转瞬即逝的互动不能算是社会群体,如街头巷尾的一群人。
2.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群体一旦形成,成员便有了相应的身份,这些身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当明确。如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都是相当明确的。二是相对模糊。
如有着相同爱好并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人,大家能够彼此接受,而他们对于这个群体之外的人则相对难以接受,这就是成员身份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相对松散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但相对稳定。
3.有明确的群体行为规范
在群体最初形成的时候,可能只有简单的互相认同关系。随着群体的发展,往往会在内部形成稳定的交往方式,进而形成一定公认的规范,用来协调成员间的关系,指导监督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功能得以实现。这些规范无论是简单的非正规的口头约定,或是通过互相信任、彼此接近所形成的一些承诺,如朋友群体中的规范,还是复杂正规的甚至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如校规校纪,都是群体内部的行为规范。群体内成员遵守这些规范就会受到群体内其他人的欢迎,否则便会受到谴责甚至抛弃。
4.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互相影响和学习,会产生共同的情感、观念、价值和态度,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一种群体归属感,即群体成员对该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会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的成员区分开来。
5.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群体意识是通过群体成员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使群体成员明白了维护群体利益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使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期待,并能进行有效的合作。群体规范又让群体成员知道了该如何行动。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就可以产生一致的行动。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并不是仅仅单纯地存在于一个社会群体中,而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社会群体的类型是复杂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只介绍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类。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这是以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为标准进行的划分。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是成员之间以感情为基础、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群体,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伙伴等。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交往直接、认同感强烈等特征。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规章制度来建立,如学校、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次级群体的规模可大可小,较小的次级群体如一个科室、班组,较大的次级群体如学校、军队、大型工厂等。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或者说是按照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进行的划分。正式群体一般是指组织化程度高、内部规范的正规群体,其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如学校、医院、家庭等。实际上,正式群体基本上是指现代的社会组织,它是社会成员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一般是指人们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信仰以及其他某种需求,自发形成的、组织并不严密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和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他们在比较自由的交往中,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待,如朋友、邻里、老乡等。
(三)大群体与小群体
这是以群体规模的大小为标准进行的划分。大群体一般是指群体规模较大,成员之间多以间接的方式联系,较少直接互动的社会群体。小群体则是指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同伴。实际上,群体规模只是个相对的概念,规模的大小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四)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进行的划分。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最原始、最基本的群体,如家庭、家族、氏族等;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之间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体,是人类放弃游牧生活而开始定居生活后形成的,是继血缘群体之后的又一基本群体,如邻里、社区、同乡会等;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之间的职业联系而形成的群体,是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等。
家庭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当听到这首由群星演唱的歌曲,总是让人倍感家的温馨。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扮演好家庭成员的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家”看一看。
一、家庭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一)家庭的含义
人们常把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重要的初级社会群体。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共同体。血缘关系较近的若干个家庭谓之家族。家庭的界定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婚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其次是血缘关系,它是家庭的纽带,另外领养关系也被当作血缘关系来对待;再次是家庭成员在一起共同生活,具有密切的经济交往和情感交流。
(二)家庭的基本类型
家庭类型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关系模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学最常用的划分标准是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按照这个标准可以把家庭划分为以下几种。
1.核心家庭
指由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关系比较简单,规模小、人数少,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构成稳固的家庭三角,并且以婚姻和血缘两条关系纽带直接联结,因此是家庭结构中最牢固的一种类型。
2.主干家庭
也称直系家庭,指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已婚子女的孩子或已婚子女的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一般是三代人两对配偶同住一起,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比较复杂。
3.联合家庭
是一种多代多偶家庭,指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甚至包括已婚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中至少有2对或2对以上的同代夫妇。它是多个核心家庭的联合,是家庭关系最为复杂的类型。
4.其他家庭
指除了上述类型之外的特殊家庭类型。如由于父母双亡形成的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祖父母和未成年的孙子女组成的隔代家庭、再婚家庭、单亲家庭、单身家庭等。
二、家庭的职能
家庭的职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职能
早期的家庭中,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职能是家庭中十分重要的职能,甚至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在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家庭的生产职能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农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村家庭的生产职能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职能。
(二)消费职能
以家庭为单位核算收入和支出是社会消费的基本特点之一。家庭成员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一定的消费,家庭成员如何支配家庭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是家庭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收入数量决定了家庭的消费水平,家庭支出的项目和比重反映了家庭的消费方式。合理的消费能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
(三)生育职能
家庭作为一个人口再生产的单位,具有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职能。这一职能是种族延续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四)性生活职能
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但这种本能在人类文明社会中要受到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制约。
也就是说只有登记结婚后,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被社会所认可,这样的性行为才是合法的、道德的,婚姻之外的性行为都是非法的、不道德的。正当性生活的满足对人的性格、健康、生活以及工作都是有益的,同时对婚姻制度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抚养和赡养的职能
包括抚养未成年人和赡养老人。抚养和赡养不仅体现出骨肉亲情,而且是宪法规定的成年子女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家庭不仅生育后代,还要抚养未成年的后代,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使他们健康成长。赡养既包括经济生活上的照顾,也包括精神上的慰藉。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赡养老人仍然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六)教育职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现在,虽然学校和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社会成员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传授,但是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人们生活最密切的单位,对子女的教育仍是其一项重要的职能。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家庭的教育作用随时都在发生,父母的言行举止、习惯爱好、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七)休息和娱乐职能
在现代社会,家庭作为人们工作之外的另一活动场所,发挥着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间建立在特殊伦理关系和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特殊感情,是任何情感都无法替代的。家庭亲人之间和谐、融洽相处所产生的乐趣可以密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调节家庭成员的身心,减少孤独、宣泄感情,更可以激励家庭成员奋发向上。这一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将会得到不断地完善,更好地发挥。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横向成员关系和纵向代际关系两种,家庭关系的维护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家庭关系。
横向成员关系是指同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或兄弟姐妹关系等。纵向代际关系是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子女、孙子女辈的关系。
(一)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在所有横向关系中最为重要,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和起点。我国的夫妻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爱情为基础;第二,提倡互敬互爱、互尊互助;第三,提倡爱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就夫妻关系来说,仅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繁衍后代、子女的社会化教育等。只有把爱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家庭关系的健康、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