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经商需要寻商机,寻商机要掌握时机,商机未到不盲动,商机一到不放过。任何商机都有时效性,对时机的把握,必须认识到时机的时效性,早抓它不行,引不起公众的冲动;晚抓它更不行,一则忙不过来,二则步人后尘,已无多大实惠。
钱并非万能
聚财是经商者感兴趣的问题,但会散财也是一种本领。经商者对金钱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金钱不是万恶之源,金钱又不是万能的。积累财富应当回归社会。企业赚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是赚钱之道。
有一个老板,很会做生意。他知道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样的人所爱,所以过不了几年,这个人便成了富翁,有了很多钱。但有了钱,却不能使他感到快乐;钱愈积愈多,苦恼也日甚一日。原来,他愁偌大家私藏在何处才好呢?
老板天天都想这个问题。把金银埋在地下吧,会不会被地老鼠运走;藏到森林之中,那狡猾的猿猴会不会搬去;藏到深水底,水中的动物可能把它们移动;交给兄弟们代他收管,若让他们胡乱挥霍,不是太可惜了吗?什么办法都不行,老板为此伤透了脑筋。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把钱财缠在腰间,由自己日夜保管着。
一天,适逢打斋供僧的日期,佛门弟子们多向寺院去烧香献花。寺前有一个大钵,安置在交叉路口,凡经过这里的人,都向钵中投钱。老板正好路经此地,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往钵里投钱,就问人家缘由,别人告诉他说:
“这个大钵叫做‘公共福田’,如果有人布施一文钱在里面,往后生生世世就可以得到大福报,所谓‘舍一得万报’,受用无穷。这里的金银是为人类谋福利的,如果把金银放在身边,钱财一多,招来外人注意,不留心会被盗贼所窃。如果留给不肖子孙,子孙不务正业,终日吃、喝、嫖、赌,用不多久便挥霍一空。水灾来了,钱财跟着流走,火灾来了,钱财又会被烧毁。这样子我们积钱也没有用处,倒不如把它放在宝钵里面,济贫救困。”
这位老板听完此言后说:“我可得到真正安全收藏的地方啦!”说毕,他急急忙忙地从腰间解下金钱,统统投入钵中。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赚了钱要用,用到正地方,用到为民造福方面,赚钱才有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在增大,人们要过好日子,手头就不能没有钱。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金钱的正确态度,也反映了人们对金钱的重视。经营当然要赚钱,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老板,无不与金钱发生非常密切的关系。钱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赚钱应当不应当,赚什么样的钱,赚了钱怎么去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老板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自古以来,在儒学传统影响下,社会上有一种轻商的风气。在排序上,按“士农工商”顺序排,商被排在最下位,受到轻视。一提起金钱,就被认为是在“言利”,常为许多君子所不齿。金钱,总是和庸俗、肮脏联系在一起。“安贫”被认为清高,赚钱被认为低俗。这是一种偏见。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赡养老人,养育子女,做事业求生存求发展,岂可无钱?俗话说得好:“一文钱憋死英雄汉。”好汉杨志、秦琼,怕过谁?也怕囊中羞涩。袋中无钱,上路无盘缠,住店付不起店钱,无奈之中,只得卖祖传宝刀,坐下宝马,真是“没钱万万不能”。没有钱,人们就会过着贫困的生活。中国大陆改革开放20多年,人们仓里有粮,袋里有钱,生活富裕了,心情舒畅了,钱有何罪?钱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至于有人为谋取金钱搞不法之举,坑骗欺诈、盗窃抢劫、贪污腐败、损人卖国,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那些丑恶的人。金钱的作用取决于得到它、占有它的人。
人们有了钱,生活富足了,不但可以享受到愈来愈多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可以享受到愈来愈多的精神文明,受更多的教育,懂礼貌,讲文明,以此滋润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综观历代王朝,凡经济搞得好、人民丰衣足食的朝代,社会风尚也比较好。唐太宗时代不是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风吗?
按照美国行为科学专家马斯洛的说法,人类存在着一些超越种族、超越社会形态的基本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呈现出一定的次序,马斯洛将其归纳为从低至高的5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保障需要、社会归属需要、地位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释放出自己的潜在力量,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但是,企业和个人要想满足员工们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就必须先要满足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会归属需要等。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人都要饥有所食,渴有所饮,寒有所衣,住有所居。这些都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保障的需要,要求职业安全、稳定,需要满意的福利、劳保、社会保险,需要安居乐业。前两类需要满足之后,在社会归属需要中,人们还希望有适当的业余生活,艺术享受,用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人们为满足这些需要去赚钱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光彩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大家都是低工资、低收入,只能买最便宜的生活必需品,怎么可能刺激消费,怎么可能发展生产?人人都无钱消费,社会经济就会停而不前。
在澳大利亚人眼里,财富不等于金钱。如果给财富按大小或先后顺序排列,那么第一大财富,就是健康。他们把健康的体魄看做是第一位的。第二大财富是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把握世界,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大财富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健康的子女。和谐的家庭是身心健康的保障。第四才是金钱。在他们的财富观念中,处于中心的是“人”,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世界上许多东西是用金钱所买不到的。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是买不到知识;金钱可以买到药品,但是买不到健康;用金钱可以买到奉承,但是买不到敬佩;用金钱可以买到“朋友”,但是买不到友谊;用金钱可以买到美色,但是买不到爱情。金钱的作用是有限的。
耕种公共福田
没有钱可能会饿肚子,可能感到自卑,但是金钱超过某种程度后,再多也都是一样。家有华屋千间,晚间只占五尺之床一张,箧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任何亿万富翁年老就必定会死去,死后这些巨富就不再属于自己。一个人,对金钱本身并不值得投入人生的全部。一些人因贪财而入狱,为钱而遭殃,就是因为他们把钱看做是人生的全部,没有判断金钱的性质,抵不过金钱的诱惑,最后毁灭了自己。
提到老板赚钱,有人会提出诘问,老板赚钱,还不是赚老百姓的钱,老板能不能少赚点钱,甚至不赚钱,干脆不要利润,无偿向人民大众提供岂不更好?
老板不能不赚钱,不能不追求利润。企业是通过利润,或曰赚钱,来达到对社会贡献的使命的。
首先,赚钱是正当的,正当的利润是社会给予企业的报酬。企业向社会大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社会当然要有所回报。回报得多,则说明企业服务工作做得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程度高。企业获得利润,符合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原则。如果一个企业亏损,说明它没有对社会尽到义务,企业和老板应当为之感到羞愧和不安。
其次,社会需要企业赚钱。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把企业赚来的钱分成几份,看看它们的用处。
第一份是依法上税,以税金的方式缴给国家或地方政府。上缴税金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国家用这笔钱搞建设、办教育、兴建公共福利事业,用于为人民大众造福。如果企业没有利润,这部分大众的福利就不可能达到。
第二份是分给股东,为持有投资合同的股东和持有企业股票的股民们分红配息。企业经营的利润愈大,股东们所获利益也就愈多。
第三份是留给企业本身用于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用于引进设备和技术,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如果企业不自留一部分利润,企业就没有能力更好地、更广泛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搞好了,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
第四份是用于企业职工,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和劳动条件,引进人才,培训员工。
除此之外,不少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还用一些钱建桥修路,治理环境污染,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帮助贫困地区兴办教育,这更是善行善举。
企业赚钱,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这才是赚钱之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断不可取。所谓不义之财,就是黑心钱。哪些钱属于黑心钱呢?
违犯国家法律,偷税漏税;坑蒙拐骗,以不道德的手段生产或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腐败变质的产品,牟取暴利,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高抬物价,乘人之危,违反政府物价政策,以小的代价赚过度的利润;只算经济账,不算道德账、环境保护账,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损害社区民众健康的人为灾难,去换取利润;以行贿受贿、吹吹拍拍等丑陋公关手段去搞生意,以不正当竞争手段去损人利己,污染社会精神文明。
凡此种种,所赚之钱均为不义之财。企业赚钱的目的在于为社会民众服务,如果不但不去服务,反而坑害社会民众,这钱便是“黑心钱”。企业应当把赚钱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积累财富为什么?用于享受吗?生活好一些确实无可非议,但过度的享受可以使人丧志。许多古今中外的贤者仁人们对此早有告诫。历史上的夏桀、陈后主、刘禅,都是因淫乐而沦为亡国之君。过度的享乐不但会丧志,也会丧失健康。
留给子孙吗?古人曰,“子孙自有子孙福”,何需前人操心。还是林则徐分析得精辟:给子孙留钱,子孙如果胜过我,留这些钱又有何用,人家自己能挣;子孙如果不如我,留这些钱又有何用,还不是早早地花光用尽。留给子孙钱,很容易使子孙贪于享乐而碌碌无为,金山银山的家当也经不起败家子无度挥霍,《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贾氏子孙不是把偌大家产挥霍一空了吗?留钱不如留下自立于社会的本领。
金钱与其放着,还不如让其发挥作用。金钱只不过是暂时寄放在自己身边的东西,生带不来,死带不去。“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历史上的皇帝死后陪藏无数宝物,总有被后人发现挖掘的一天,宝物仍然交还给人民。
日本历史上有位叫左马光春的将军,他被敌军围困,知道城必破,自己毫无生机,便让士兵各自逃生,下令中止战斗,将传家之宝物包扎好,献给敌将,然后从容就义。左马光春认为那些宝物并不是个人的东西,而是天下的东西,更是世代宝物。任何宝物,个人所拥有的时间极为短暂,假若因一时负气,而将宝物毁坏,这是国家的损失,不如将宝物“拜托”敌将珍藏,以益于宝物的生命绵延不辍。松下幸之助很推崇左马光春将军,松下认为,让金钱回归社会,社会需要时愉快地交出去,人才能成为金钱的主人,而不被金钱所役使。
佛也要超渡
积极、乐观、合作的心态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心态的最好办法是拒绝借口,不要以健康、智力、年龄和运气为借口推卸责任,掩饰过失。长期寻找借口,心态必然消极,本人必然疏于努力。不努力,事业如何成功。
做一件事,知识、能力不足自然成不了事,知识、能力足且有余,也未必成事,其中有一个心态的问题。
我国唐代,前后出现了两位高僧。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为求佛取经,一为弘扬佛法,方向虽东西,目的却是一样的。无论是玄奘,还是鉴真,都历经了数不清的困难。他们两位大师,在面临某一次困难之前,如果找一个借口说不干了,任何人都会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努力过了,他们尽力尽心了。但是只要有一次借口,东渡的到不了日本,西行的取不成真经。那么,二位大师也会留下千古遗恨。
鉴真第一次东渡,船行至舟山群岛海面上。狂风呼啸,海浪翻滚,船触暗礁而沉入海底。鉴真一行人登上杳无人迹的荒凉小岛,一连熬了三天三夜,才被渔民发现救出。如果鉴真大师在一渡之后找一个借口是很合乎情理的,不是我们不去东渡,实在是东渡不得啊!但是鉴真大师不找任何借口,仍一次一次地东渡,又一次一次地失败。
鉴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由于长期的艰苦熬煎,大师患了目疾,最后双目失明。此时鉴真已经63岁了。这个时候,鉴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历经艰险,五次东渡未竟,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又双目失明,就此为止吧。但是,他没有那么说,也没有那么想。66岁那年,高僧又第六次东渡,经过5个月的航行,终于到达日本国都奈良。
由鉴真这么一个老弱之人,我们又想到了项羽,项羽身强力壮,力举千斤鼎,“恨天无把恨地无环”,多么大的力气啊。兵败之后,完全有机会回家乡重来第二次,但是项羽却找了个借口:非我之败,乃天让我败。言毕,拔剑自刎。一位是老弱之躯,一位是强壮之汉,都遇到巨大的困难。老弱之躯战胜了困难,强壮之汉却了结生命。非力所为,乃心态所为。
为什么在生活中失败者和平庸者多呢?为什么在商界中碌碌无为者多呢?主要是他们思考的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问题。遇到困难,他们总是为自己寻找退却的借口:
我已经作了这么大的努力,看来没有希望了。
成小事在人,成大事在天。天不助我,我有什么办法呢?
市场已经饱和,我们还是放弃吧!
对方条件太好,我们不可能战胜他们。
我年龄太大了,还是少干点吧。
这么多人已经试过,都失败了,与其劳累失败,不如不试。
我没有资金,我没有文凭,我的运气不好,我没有这个城市的户口,我学历太低,所以我不能成功……寻找借口是失败者的通病,借口是失败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