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人的价值也是从工作中体现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工作,就代表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所以,从工作能预测将来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有价值的人,进而可以预测一个人的人生,
人生须知
从工作看一个人的人生
其实,要看一个人做事的好坏,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和态度就可以了,习惯于抱怨工作的人常常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如果某人做事的时候感到所做的工作困难重重,劳碌辛苦,没有任何趣味可言,那么他也不会取得伟大的成就。
一个人对工作所具有的态度,和他本人的性情、做事的才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的部分表现,而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了解那个人。
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时不用心、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这个人绝不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的工作绝不会做好,这一工作也无法发挥他内在的特长。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发展人格的工具,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拥有这种观念的人也不会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在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杂货店的主人养了两匹马,每次进货时他总是让两匹马各拉一辆车,把货物分装在两辆马车上。
一次,这个人又赶着自己的两匹马进货去了。在回家的路上,一匹马渐渐落在了后面,并且走走停停,这个人便把它拉的车上的货物全放到前面的车上去。当后面那匹马看到自己车上的东西搬完了,便开始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主人越要折磨你。”
到家后,有人对这个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就能拉运自己的全部货物,你为什么还要养两匹呢?不如把那匹好的留下来喂养,把不好的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这个人便真的这样做了。
如果你不住地抱怨自己的工作,你对工作的热情、忠诚和创造力就无法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也很难在工作中卓有成效。如果你把工作看成是“混日子”,你每日所习惯的工作不仅不是合格的工作,而且跟“工作”背道而驰。就像上边故事中的那匹马,因为懒于工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最后失去了一切。
人往往就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了勇气、坚毅和高尚的品格,因此,常常抱怨工作、在工作总以碰到困难就退缩的人,终其一生决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一些人认为只要准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所谓的报酬了。这样的人虽然是踩着时间的尾巴上下班,可是他们的工作态度却是死气沉沉的、被动的,这样的人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成绩。他们是在工作中远离了“工作”,不愿意为此多付出一点,更没有将工作看成是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任何情形之下你都不能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厌恶,即使你在选择工作时出现了偏差,所做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应当设法从乏味的工作中找出兴趣。要知道凡是应当做而又必须做的工作,总不可能是完全无意义的,问题全在你对待工作的认知。对工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可以使任何工作都变得有意义。
其实,只要你在心中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享受、看成是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那么,工作上的厌恶和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一个人不管如何冥顽不灵,如何忘记他的崇高使命,只要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个人便不致无药可救。努力工作而绝不贪婪吝啬,这样的人即使不能辉煌不能成功,也会在工作中得到很多乐趣,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不管你的工作是怎样的卑微,你都应当以艺术家的精神,付出十二分的热忱去将它做好。这样,你就可以从平庸卑微的境况中解脱出来,不再有劳碌辛苦的感觉,使自己的工作成为一种乐趣。
一个人的终身职业就是他亲手制成的雕像,是美丽还是丑恶,是可爱还是可惜,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而这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写一封信还是一句谈话、一个思想,都在说明雕像的或美或丑,或可爱或可憎。
我们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竭尽全力把它做好,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也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即使在最平庸的职业中,也能增加他的权威和财富。
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为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念和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干,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工作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如果你对工作不忠实、不尽力,那你不仅不会让自己走上成功、辉煌的道路,还会让自己的生活失去应有的乐趣,使自己的人生失去意义。
让自己成为所从事行业的专才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之所以越来越进步,与知识的积累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并非所有知识都是有用的,只有掌握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的知识,才能够为自己带来财富。
知识有两种,一般的知识和专门知识。一般的知识虽然广泛而且种类繁多,但是对于积累财富无甚用处。著名大学里的教授们拥有文明世界中已知的各种普通知识,“但大多数的教授都很清苦”,因为他们专精于“传授”知识,而不擅长于组织或利用知识。只有那些专业知识才能为人们带来财富、带来利益,因此对于一个想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大有作为的人来说,掌握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一些社论,称福特为“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反对这种声明,控告该报诽谤。这件诉讼案在法庭开庭时,报纸所请的律师请求辩护,而且使福特本人走上证人席,以向陪审团证明福特的无知。
他向福特提出了诸如下列的问题:“谁是班尼迪克·亚诺德”、“英国为了镇压1776年的叛乱,派出了多少军队到美国”。福特在回答后面一个问题时说:“我不知道英国派兵的确切数字,但是我听说过派出的兵远比活着回去的多。”
到后来,福特对于回答这类问题感到厌烦,在回答一个特别无礼的问题时,他向前倾了一下身子,用手指着律师说:“如果我真的希望回答你刚才问的这个愚蠢的问题,或者回答你所问的其他任何问题,那么我提醒你,在我面前的这张桌子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便可将我的助理人员召来。只要我开口,他们就能马上找到我想要的任何答案。现在请你告诉我,既然有人能为我提供任何专业之外的知识,难道为了答复这些问题,我就应当在头脑里塞满这些东西吗?”
庭上的每个人都认为这便是有教育的、并非无知的人的答复,律师无言以对。受过教育的人知道从何处取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并知道如何组织这种知识,使之为自己的行动计划服务。福特只上过6年学,但他在汽车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无以伦比,在理财方面也有着天才的表现。他掌握了他所需的专门知识,而且可以取用自如。在他的智囊团的协助下,福特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士之一。
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专门知识是这个社会帮助我们将愿望化成黄金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就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与你所从事行业相关的知识,无论如何,你都要在你的行业里面成为一等一的专才,只有这样你才可以鹤立鸡群、高高在上。
麦当劳的高洛克有句名言:“让我们研究一下一件汉堡包,只有一些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方懂得鉴赏它。只有专业人士……才懂得分辩和欣赏两件外表看来没有不同的汉堡包那遏然不同的品质、线条、颜色与味道。对一个专业人士来说,汉堡包并不单是一件发过酵的面粉团。”掌握专业知识是创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是这个基础打得不够坚实,接下去的路你将寸步难行。
香港珠宝界巨富郑裕彤,也是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绝对专才。郑裕彤只有小学水平,15岁时到澳门投靠未来的岳父周至元。周至元经营“周大福金铺”,郑裕彤就在店里当“后生”,扫地、倒痰盂、做打点—切的“一脚踢”。郑裕彤非常勤奋好学,除了掌握周家金铺的运作,还时常观察其他金铺的营业方式。
婚后,郑裕彤获岳父委任到香港开设分店,于是只有20岁的郑裕彤便在最短时间将店铺管理、财务计算、人事安排、生意接洽与市场推广学一一掌握。
20世纪50年代,郑裕彤已经开始拥有“周大福”大部分股权。60年代,郑裕彤成立了“有限公司”,又将业务扩展至珠宝买卖。70年代,郑裕彤大力发展地产生意,与一班香港人包括何善衡、何添、郭得胜等,成立了“新世界发展公司”。于是,郑裕彤将自己在“周大福”赚到的“第一桶金”投资在大地上,由一位金铺的小伙计摇身—变成为世界超级富豪,财产估计逾100亿美元。
只有小学教育程度的郑裕彤后来拥有两个名誉博士学位,这种名誉虽然与“捐款”有关系,但他拥有的专门知识足以令他成为“社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博士了。
现在,世界知识在以几何极数增长,一个人就算一生下来就开始阅读,直到去世也不能读完千万分之一,更不要说掌握了。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知识,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去掌握你所从事行业的相关内容,并将它们运用到实践中去。
不要斤斤计较利益得失
就像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一样,个人利益也与公司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很多人并不能从实质上认识这种关系,也不能把握好二者之间的界线。许多员工将这一界线划分得清清楚楚,工作中就像例行公事一样,一份报酬一份付出,没有报酬决不付出。像这样的人是很难忘我地为公司付出智慧和体力的,这样的人也永远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越来越多的员工认为向公司“出售”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公司理所当然应该给自己发薪水,解决住房面包等问题。在一个崇尚等价交换的商业社会中,这一切看起来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但这又是一种极为短视的想法。因为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
许多人被短期的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清未来的道路,等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奋起直追时,已经浪费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在你们开始工作时,不要太多地考虑薪水问题!要注重工作本身给你带来的价值——发展你们的技能,完善你们的人格品质……”
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是一家酒店的老板,事业上相当成功。当问及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时,年轻人讲述了自己获得别人赏识从而被提拔的传奇经历。
“还是在几年前,我在一家路边的小旅馆做临时工,自己都看不到未来有什么发展。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天色已经很晚了,我正打算关门的时候进来一对老夫妻。他们正为找不到住处而苦恼,可很不凑巧,我们的店也客满了。看到这两个老人家又困又乏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把他们赶出去,就把我的铺位让给了他们,自己在大厅搭了一个地铺。第二天早上他们坚持要付房费给我,我拒绝了,因为觉得这不过是举手之劳。那对老夫妻临走时对我说:‘年轻人,我们相信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一家大酒店的老板。’我当时只是厚道地笑了笑,以为他们只是在说客气话。可没想到过了一年,那对老夫妇从纽约寄来了一封信还有一张机票。他们告诉我,他们专门建了一座大酒店,希望我来经营并负责管理。”
这个年轻人就是因为没有斤斤计较那一夜的房费,才使自己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开始只是为了个人的小利益“精打细算”,当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他就会处处为利益斤斤计较,使自己变得狭隘自私。这不但会给公司和老板带来损失和危害,还会使自己的创造力和责任心被扼杀。
《圣经》上说:“助人即是助己。”如果计较得太多,会花费你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相反,如果不那么计较,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会使你从那些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你的客户、老板还有同事都会看重你、信赖你,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因为你种下的是助人的种子,结出的就会是甜美的果实,使你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是一个很基本的社会规律,但也许你付出了很多却迟迟没有收到回报,此时不要灰心,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得到回报,有时候它甚至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很多普通的人都会想:“公司和老板为我做了什么,要我这样付出?”而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则想:“我能为公司和老板做些什么呢?”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认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分给的任务,使自己的工作与薪水相抵就可以了。但要想获得成功,这是不够的,只有付出越多才能收获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