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按摩用力轻了,不出前列腺液体;重了导致损伤,到底用力多大合适,主要靠医生的经验。
(4)已知有12%~57%前列腺增生者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可>10个/HP。Kohnen发现,在切除前列腺增生标本中,有98%存在炎症。
(5)按摩出的前列腺液不一定是前列腺有炎症区域的液体。
如前列腺外周区有炎症则引流困难,而中央区容易引流。
(6)手淫可使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20个/HP。
(7)涂片不匀,会使前列腺液检查不准确。因此,检验师的经验也很重要。
Thin认为,白细胞>15个/HP作为诊断前列腺炎依据为妥。由于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及正常人会受一些因素干扰,所以应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诊断。另外,前列腺炎的诊断还应参考前列腺液的pH值、锌含量等指标。
Drach等报道认为,正常前列腺液pH值介于6.6~7.7之间,前列腺发炎时pH增至7.7~8.5,前列腺炎治愈之程度和前列腺液pH值成正比。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一个阶段后,如仍无效,应检查前列腺液pH值,以便根据其pH值用药。
使用pH试纸,在前列腺按摩后,直接收集位于尿道口的分泌液于试纸上测定,此法快捷、方便可靠。
(8)前列腺液含锌量测定。锌与前列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前列腺液的含锌量是体内最高的组织之一。精液中含锌量高于血浆100倍,提示锌在维持前列腺及其他附属性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及前列腺组织中锌含量降低。
Fair等报道,正常人前列腺液锌含量为(488±18)微克/毫升,而慢性前列腺炎时降至(145±16)微克/毫升。锌含量和前列腺液杀菌能力及抗菌机制有关。前列腺组织含锌量比身体其他组织要多,锌含量又和前列腺组织量成正比。锌除与前列腺的抗菌因素有关外,20%的锌可参与碳酸酐酶作用,这也和其抗菌能力有关。前列腺液内锌含量较低者对炎症的防卫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前列腺炎的复发。曾有学者用锌治疗前列腺炎有明显效果。
24.不宜仅靠前列腺液培养结果来确诊
前列腺炎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杆菌占80%左右,对前列腺液细菌学培养检测应该是细菌性前列腺炎重要的诊断手段。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取标本时的污染。另外,有20%左右的病菌为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属、革兰阳性菌、结核杆菌、真菌、滴虫、淋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致病菌。
在获取前列腺液培养的标本时,先以70%乙醇涂擦阴茎、阴囊部,并自尿道口置入1根细软的硅胶管或硅塑料管于后尿道。按摩后的前列腺液可经导管滴入无菌管。但临床医生几乎没有这样做,患者也往往不愿配合做此类检查,所以难以排除污染。
前列腺炎分有菌性和无菌性,也就是说,前列腺液培养阴性也不能排除有前列腺炎。一些患者用了许多抗生素后,再做前列腺液培养也无太大意义。科学家们在努力为诊断细菌性前列腺炎探索一种简便、快捷、正确、有效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不会太遥远。
急性前列腺炎容易明确诊断,要结合病史如尿路感染、附睾炎及精囊炎史,有局部医源性操作史及不卫生性生活史等。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尿路刺激症状,体征为前列腺肿大伴压痛、局部温度及张力均增高等。
包括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是一类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的前列腺炎,仅凭其临床症状和前列腺液检查难以区分。目前主要通过细菌培养阴性或将没有尿路感染史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归之为本病。这种简单的分类,显然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上的针对性。在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应接受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他病菌的检测。邵强等对114例组织学证实的青壮年慢性前列腺炎尸体组织标本,采用细菌学培养、PCR技术对组织内的沙眼衣原体、脲原体、病毒等进行检测,结果病原体阳性者59例(52%),其中单纯细菌感染42例,单纯沙眼衣原体感染6例,脲原体1例,病毒3例,余7例为复合病原体。他指出,检测的各种病原体并不引起特异性病理组织学变化。
25.不宜仅靠精液检查确诊前列腺炎
精液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精浆由男性附属性腺所分泌,其中精囊液约占60%,前列腺液约占30%,尿道旁腺、附睾及输精管壶腹分泌液占10%。在精浆中,水占90%以上,其余为糖、脂肪、电解质和含氮化合物等。正常精液及临床意义见附表。
精液评估的意义:在前列腺液难以获取或不宜采集时,采用精液观察,为一种有效评估方法。单一精液镜检及培养往往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因为在精液中存在有尿道内炎症污染的可能性,而且精液本身是多腺体排出的混合液。必须排除尿道、膀胱炎症后,才能提高在前列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若白细胞明显增高(>5个/HP,或>1×106/毫升),则提示有生殖系统感染,必须根据症状、体征并选择有关检查,如包括前列腺液的镜检、培养、精液培养、四杯法定位镜检和培养及相关免疫学检查。精液用作前列腺炎的诊断,其价值是有限的。
26.不宜忽视慢性前列腺炎尿流动力学改变
据统计,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约占泌尿科就诊患者的25%。患者多为青壮年,主要症状有耻骨上的会阴部不适、尿频、尿急、尿等待和排尿费力等。近10年来,随着下尿路感染尤其是性传播疾病的增多,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剧增。目前,医务人员习惯将慢性前列腺炎分成3类:即C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N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其中前列腺痛因有前列腺炎的临床特征而无感染征象,所以也有人将其归入CNBP。对慢性前列腺炎尤其是CNBP的治疗,目前还不尽人意。其原因之一是,人们对CNBP的病因认识有争议,尽管有学者陆续提出支原体、衣原体甚至厌氧菌、真菌可能是CNBP的致病因素,但近年来还是有学者坚持CNBP可能涉及细菌感染;原因之二是,人们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并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心理问题认识不足。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了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上的失误。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对各类下尿路功能障碍做出客观评价,尿流动力学分析在评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排尿症状中有重要价值。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按比例高低依次是: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出口梗阻、不稳定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等。众所周知,前列腺包膜、前列腺实质的膀胱颈部平滑肌内有丰富的α-受体,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α-受体分布密度增高,引起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使患者表现为尿等待、排尿费力等。要克服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就会继发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这无疑会造成不稳定性膀胱,此时患者又会表现出尿频、尿急等,而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出现的会阴部疼痛会人为地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导致排尿起始困难和尿流率下降,加之持续性的盆腔肌肉痉挛,可能都是造成逼尿肌—外括约肌失调的重要原因。
由此推断,包括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出口梗阻、不稳定性膀胱和逼尿肌反射亢进在内的4种尿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可以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若这种功能性下尿路梗阻长期得不到解除,又会引发尿液及病原体反流入前列腺内,形成新的化学性前列腺炎,进一步加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原有的临床症状。可见,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治疗中,解除下尿路功能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学者主张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中使用α-受体阻滞剂之原因所在。故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7.不宜将尿白或前列腺溢液误认为是前列腺炎
(1)尿白系指经尿道排出的尿液呈白色,浑浊不清。常见的病因有:
①脓尿:尿液中含有脓液,尿镜检发现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说明泌尿系有感染存在。脓尿可以来自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或尿道。临床上可借助于尿分段(尿三杯)试验,以判定感染之部位。一般尿培养阴性的脓尿,常提示有泌尿系结核存在。
②乳糜尿:尿液中含有乳糜,呈乳白色,如牛奶样。留置时间较长后,可凝结成胶块状且不沉淀。其病因常为血丝虫病梗塞淋巴管回流,致淋巴乳糜液通过侧支逆流至泌尿系经尿液排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丝虫病患者常伴有乳糜尿。乳糜尿内含有少量血尿,较多时则呈乳糜血尿。
③磷酸盐尿:尿中含有较多磷酸盐沉渣,使尿液呈石灰浆样。此种情况的出现,可能由于暂时的尿液碱化(如服碱性药物或多量碱性食物后)也可能由泌尿系存在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如变形杆菌)感染引起。
④尿道口滴白:有不少患者认为,尿道口有少许白色黏液状分泌物就是前列腺炎或尿道炎,其实正常男性在性兴奋时或便秘排便时,尿道口可有少许白色分泌物溢出,属于正常现象。
(2)前列腺溢液多数为青年男性,在受到性刺激、饮酒后、性欲旺盛或性冲动时或在腹压增高(如排便时等),尿道外口会溢出白色分泌物。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人将其称为前列腺溢液。这些液体为尿道腺液和前列腺液。在较长时间没有排精时易发生上述表现。平时也会有少许前列腺液自尿道随尿液排出。
青年患者发现有尿白现象时,往往心情比较紧张,心中没数,认为是患了前列腺炎;也有人认为是精液自动流出了,称为滑精。
其实,这是由前列腺充血造成的。男性青年前列腺液的排出主要通过不定期性生活、手淫或遗精方式,还有前列腺溢液。
应教育正常青年男性了解精液和前列腺液为正常的排泄物之一,前列腺溢液也有助于缓解前列腺充血。如果出现睾丸、腹股沟区、耻骨区的疼痛等症状或过多溢出液体伴尿道口红肿时,应注意及时进行分泌物涂片检查。
平时应注意性卫生,减少前列腺区域的刺激,如少饮酒,不能长时间骑自行车、骑马、骑驴和久坐等。应避免劳累或着凉,不看黄色刊物及影视片。阴茎频繁的勃起也可引起前列腺充血。应注意调节好心情。
28.不宜将尿频误认为是前列腺炎
尿频不能单从每天排尿次数来决定。可根据以下几个条件进行考虑:
(1)排尿习惯的改变。每人排尿习惯不同,一般正常人每天为2~8次,平均5~6次。若排尿习惯每日2~3次增至7~8次,与原来是7~8次的意义就不同了。
(2)夜尿增加。排尿活动在白天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次数可以增加,但夜间无此干扰。若排尿次数增加,常说明泌尿系有器质性病变,如前列腺增生症等。
(3)尿次增加,每次尿量减少,每日总尿量基本不变。若尿次增多,而每次尿量不减少,此种为多尿症。如糖尿病、尿崩症等。
(4)尿量。24小时内排尿总量与饮水和出汗有关。平均在1000~2000毫升,多于2500毫升为多尿,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或尿闭。患糖尿病及尿崩症时,每日尿量可达2500~5000毫升。慢性肾炎或肾功能不全不能浓缩尿液时,尿量可大增。在尿毒症、急性肾炎、心力衰竭及休克时,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白天尿应多于夜尿,约为3~4∶1。健康人的尿pH值4.8~7.4,平均值为6。这与饮食、饮水有关。
(5)尿频的原因有以下3种
①膀胱的兴奋性增强:正常膀胱引起排尿要求的容量是250~450毫升,但膀胱兴奋性增强时,膀胱内有20~100毫升即排尿1次。当有膀胱炎时,均有尿频症状。当有急性前列腺炎时刺激膀胱也可引起尿频。有长时间顽固的尿频症状者,应详细检查排除泌尿系结核的可能。
②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正常容量250~500毫升,如因疾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长期膀胱造瘘、结石、膀胱结核引起挛缩、膀胱外肿瘤的压迫和怀孕晚期子宫压迫等可致膀胱容量减少,尿次数增加。这类患者如不伴膀胱炎,其排尿不伴有尿痛尿急情况,常为单纯尿次数增多。
③精神状态和心理因素:膀胱的神经支配与排尿活动是很复杂的。正常人白天尿次多,夜间可一夜不起床,当聚精会神地工作和玩耍时,可以长时间不排尿,当其闲散无事时,尿次可增加,有的一紧张或生气时尿次增多,有的看到厕所就想尿,有的听到水声有尿意等。这些说明高级神经中枢、生活习惯和心理作用均影响排尿次数。
慢性前列腺炎在着凉、饮酒、情绪紧张时和合并急性感染时等均可引起尿频,但应注意鉴别诊断。
29.不宜将尿痛误认为是前列腺炎
尿痛是指尿道内灼痛、刺痛或像刀割似地痛。疼痛出现于排尿时,则很难与膀胱疼痛相鉴别。单纯的尿痛常不伴有尿频症状。尿道疼痛不论其病变在何处,其最疼痛之处,常反射至阴茎头。尿道疼痛常见于急性尿道炎、慢性尿道炎、尿道结石和外伤等。急性尿道炎当排尿时,疼痛常很严重,呈灼痛样刺痛,如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最严重的疼痛是急性尿道炎并伴有尿道周围炎及痛性阴茎勃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