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每个员工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工作而不是浪费时间寻找借口。要知道,公司安排你这个职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你关于困难的长篇累牍的分析。
——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
工作就是你的使命
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是他兴趣与志向的表现。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就是了解那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你在这个世界上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今后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问题。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石匠进行了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种敲石头的粗活呢?”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而华丽的大教堂。当它落成之后,在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想到这些我心中就会激动不已,身体的疲惫和心里的苦楚早就荡然无存了。”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工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完全丧失了生命的尊严。
第二种工人,是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报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不是企业可信赖、可委以重任的员工,必定得不到升迁和加薪的机会,也很难赢得社会的尊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五个层次说”:
(1)基本的需要:对于基本物质(食物、衣物)的需要,以抵御饥饿和寒冷。
(2)安全的需要:在一个感到安全的地方居住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和交友的需要。
(4)获得尊重的需要:要求别人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5)充分发挥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很少有机会获得第4种和第5种人类需要。由于他们的生命需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或多或少的,他们失去了部分的生命乐趣。
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去理解第三种工人呢?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相反,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就是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同时他们也充分享受着工作带来的乐趣和荣誉。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他们真正体味到了工作的乐趣、生命的乐趣,因此他们才是最优秀的员工,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工作是什么?工作就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体力或脑力去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过程。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事工作的人,就不能或不会完全的享受到生命的这种乐趣。一个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的过程,工作就是你的使命!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引导我们逐步接近那种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才能和性格的境况,这样的工作应该就是最令人满意的工作了。人生只有一次!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或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上天赋予的技能,将身心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匀称、和谐和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在那个方面付出毕生的心血。
工作就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苦读积累的知识,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感、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了解了那个人。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里,有的人时常怀有类似第一种或第二种工人的消极看法,每天常常谩骂、批评、抱怨、四处发牢骚,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激情,在生活的无奈和无尽的抱怨中平凡地生活着。
不论您过去对工作的态度究竟如何,都并不重要,毕竟那是已经过去的了,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您未来的态度将如何?
让我们像第三种工人那样,为拥有一个工作机会而心怀感激,为了自己的劳动成功而自豪,把工作当作人生的使命去完成,为生命的尊严和人生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要么努力,要么走人
对待工作,你是不能干,还是不愿干?能力、学历、知识的广度每个人都不相同,但是对待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也有各自不同的态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追求效率和效益是企业发展立足的根本,因此,对待员工大多数企业也会有相同的举措:要么努力,要么走人!
“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这是对工作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也是对自我发展的负责态度,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如果你正计划着努力或正在努力,那么你有资格问自己“生存和死亡是如何将我选择”。
比尔·盖茨曾有这样一句话——“离微软倒闭永远只有100天”!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应该如此——“我们离失业永远只有一天”。
努力工作不但可以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勤奋工作、苦心钻研,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工作狂一样的去工作,但最起码我们应该热衷于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不能有半点的懒散,履行自己的职责,尽量努力地去做,去做得更好。尽管对于工作能否做好的评判不一,但是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一个人活着,工作是最重要的。
工作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不顺心,我们会抱怨甚至是痛苦。其实我们的抱怨并不是工作出错和导致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恰恰相反,这种抱怨的行为刚好说明,他们失意的处境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工作中不要逃避责任、推卸责任。不要总以不是份内之事而推委,或不愿做,或不屑做,其实额外的工作降临到自己头上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一种机遇。
张波曾是深圳某电子元器件公司的业务经理。他很有才干,而且业务能力强,工作谨慎,处理起事情来也很圆滑,一直是老板跟前的大红人。可是后来,他突然“失宠”了,在公司的地位每况愈下,最后待不下去了,不得不辞职走人。大家都很奇怪,不知道什么原因。
直到后来大家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有一次,他在公司里偷偷获取到一个消息:公司高层决定安排他们部门的人员到外地去处理一项难缠的业务。他知道这项业务非常棘手,要想处理妥善,并非那么容易,所以,提前一天告假。第二天,上面安排任务,恰好他不在,便直接把任务交代给他的助手,让他的助手转达。当他的助手打他的手机,向他汇报这件事情时,他便在电话中给他的助手安排了工作,以自己有病为借口,让助手顶替自己带一帮人去处理这项业务。处理这项业务的具体操作办法,他在电话中也教给了这位助手。
半个月后,事情办砸了,他怕公司高层追究这件事的责任,便以自己告假为由,言称不知道这件事的具体情况,一切都是助手自作主张,带领一帮人去处理的。按他的想法,助手是总裁安排到自己身边的人,出了事,让他顶着,在公司高层面前还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假若让自己来承担这件事的责任,恐怕有被降职罚薪的可能。
总裁听了助手的具体阐述,对张波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害怕他把这种手段当做惯伎,影响公司的团结和业务发展,所以再也没有给过他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也逐渐减轻他的影响,降低他的地位。后来他自己也渐渐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就主动离开了。
他的经历,真是让人有所感慨。一个很能干、很聪明的人,就这样被自己的“聪明”给断送了工作和前程。其实,像他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在工作中许多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尤其是一些公司里的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假装不知道有责任和任务的存在,当事情中途出现了糟糕的局面后,便推说自己并不知道有关的任务或责任,以此来逃避,或者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假如我们换位来想一下,作为公司的一员,拿着公司的薪水,就应该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像我们自己去菜市场买菜,总希望付出去的钱能花得有价值,这样才会更珍惜付出后得到的。
能达到老板的要求,你才是称职的员工;能比老板的要求多做一点,你就是有成长潜力的员工;如果你总是能贡献比老板的期望多一点的价值,你一定会获得提升。
比老板的期望多做一点,能够帮助老板成功的更快、更多,你也会获得更快、更多的回报。
大家都知道现在工作不好找,特别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更是成了就业难的代名词。所以就由专家提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很多大学生也认同这一做法。可是,行动认同了,不代表心里也认同了。只有当你的心里也认同并付诸实际行动中,你才能真正的得到你想要的。
某生产企业因技工短缺,想大量的招聘大学毕业生。但是,因为考虑到应届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所以给这些毕业生的职位和待遇都不高。他们都需要从基础做起,从一般工人开始。尽管刚发出招聘广告的时候收到了大量简历,但是很多大学生问过之后都不愿意做。他们都认为,自己好歹也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堂堂正正一名大学毕业生来做个一般工人,太掉价了。所以到最后,招聘的结果是只有两个人留了下来。这两个人就是小赵和小郭。当时就有人问他们为什么愿意做这项工作呢的。小赵说:“反正现在工作也不好找,先找这个凑合着干吧。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强,骑驴找驴总比饿着强。”小郭说:“虽然我是大学生,但是我没有一点工作经验,我只有从头做起,才能根基扎实,走好以后的每一步。”
上班之后,这两人的区别就出来了。小赵上班懒懒散散,每天工作敷衍了事。一次,两次,三次,老板认为他刚从学校毕业,缺乏锻炼,再加上大家都知道工作不好找,便原谅了他。然而,小赵从内心深处就瞧不起自己的工作,总认为和自己的身份不匹配。每天都在应付自己的工作。
结果,刚干满3个月,他便彻底断绝了继续干这份工作的念头,辞了职,又回到社会上,重新开始找工作。
相反,小郭在工作中,抛弃了自己作为大学生——高等学历拥有者的身份,完全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工人,认认真真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自己经手的每一项工作。
半年后,领导便安排他给一些高级技工当学徒。因为工作积极,认真勤快,一年后,他成为了一名高级技工。尽管如此,他依然抱着一种积极谦和的态度,在工作中不断进取,认真负责。两年后,他便成为了总经理助理。
更巧的是,有一次小郭代表企业去招聘会招人,刚好就遇见小赵也在招聘会上。寒暄之后才知道,小赵仍旧在找工作。原来他从这家企业出去后,一直觉得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一直在工作——辞职——找工作的过程中徘徊着。
其实,许多整日来往于不同公司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为生意而奔波,也不一定是为了工作而忙碌,他们可能却是在四处寻找工作。
有句大家常掉在嘴边的话:失去的永远是美丽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可贵。在工作中同样是这样的,不要当失去工作时,才懂得付出努力的重要。其实,你一直拥有成为优秀员工的潜能,一直拥有被委以重任的机会,一直面对着升迁和加薪的大门,只要你从眼前着手,努力的去想、去做,一切幸运都有可能是你的。
当你获得一份工作的机会,你要为你的老板负责。因为是他让你拥有了这个机会。如果你想让这个机会永远保持住或者升到更高的位置,你就必须对自己负责,你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不会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才不会拿多少薪水干多少活儿。你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会想到工作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天上掉馅饼,你不仅要完成这个工作,还要学会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