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不绝对,固执与执著,有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要看在坚持的过程中你内心是否真正感到快乐而非痛苦;你是否可以承担今后因此而产生的一切快乐或痛苦。如果你自得其乐,又不怨不悔,别人眼中的固执对你来说就是一种难得的执著。
单从表面上看,一些人会认为固执和执著两个词区别不大,只是一褒一贬而已。究竟是固执还是执著,主要看最后事情有没有做成。运气好,做成了,就叫执著,是锲而不舍的美德,运气不好,没做成,就叫固执。然而,一位心理咨询师却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指出固执、执迷不悟这种心理,有可能是认知失调导致的。
当人遇到信念与现实的冲突,将会引起认知平衡失调。为了恢复这种平衡,我们要么接受事实,承认我们不愿承认的事,要么就是,假设出一个主观理由将平衡维持下去。而第二种情况,将让人无法精确区分现实与假设,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经验,做出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反应,固执就如此产生了。
在生活中,我们周围偶尔会出现一些被公认为固执的人,他们看起来就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的意见他们往往不听、不理,或者加以激烈的反驳。他们大多遭遇过挫败的经历,这样的现实与他们内心的期望相悖,令他们难以接受,一个不小心就产生了心理和认知上的失调,开始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在偏激中越陷越深。
举个例子,一位固执的男士,本来有一份很体面的政府工作,由于和上司无法沟通,又被上司耍小手段,于是一气之下辞了职。然后,他想自己做鞋生意,但不听家人的建议,坚持自己一人独立完成,最后由于鞋款旧式、生产效率低,无法继续经营下去。接着数年他待业在家,皈依佛门,每晚三更半夜念经,妻子劝告他不要逆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影响他人作息。他认为妻子愚昧无知,不懂佛教真理。最后,夫妻感情破裂。
上述这位男士在很多人眼中,步入佛教之门,并非因为懂得佛学真理,而是采取了极端的逃避方式,虽然他平息了内心的冲突,但一旦与人再次交往起来却重蹈覆辙,反复经历原来的痛苦局面。所以,他的“平息”只是假象。
显而易见,固执与执著并不是一对仅以结果论英雄的双生子,绝不应该混为一谈。与固执不同,执著的精神向来为世人所称道,它是认准道路后的奋力向前,不实现目标永不松懈。执著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是“要留青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为了梦想锲而不舍的努力,不惜付出一切去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些,离梦想中的成就和人格更近一些,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执著。因为执著,每天都有无数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在不断上演,交织成一幅幅令人目眩神迷的壮丽图画。
那么,怎么去调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在二者之间尽可能的靠向执著那方呢?也不难,广博的知识使人明智。常读好书,让自己的思维保持开明和宽容,让自己内心洗去块垒、得到宽慰,久而久之,自然能够自我调适,清楚地认识自己,即使决定坚持自己的路,也能克制对他人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言行。